【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

来源: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03 点击:

【www.wnzmb.com--创业故事】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那些创业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很少有人获悉他们创业背后的那些艰难。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一)

  好孩子总裁宋郑还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有一种中国人制造的车子,全世界有4亿家庭在使用。在中国,它的市场占有率达70%,在欧美市场也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在欧洲,它甚至卖到每辆700多欧元的“天价”。它叫“好孩子”,是全球最大的儿童耐用品供应商,一个由一位教了12年书的数学老师一手创造出来的超级品牌。

  从一个发不出工资的校办企业到婴童用品王国,宋郑还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在残酷的竞争中,展示出了一代商业领袖的才情与智慧。一起来看好孩子总裁宋郑还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赶鸭子上架,教书匠下海经商

  宋郑还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三十六代皆为中医。他说,在他祖辈那个年代,根本看不起经商。而在创办好孩子之前,其实他从没想过自己会经商,或许更没想到会做出一个上市集团。

  因为历史原因,宋郑还并没有继承祖业。1968年高中毕业后,就插队在农村务农。在农村喂了5年猪之后,宋郑还被推荐到上海上大学,毕业后就在昆山做起了中学数学教师。世事无常。本以为就这样按部就班过一辈子的宋郑还,突然接到了上级领导的一个任命。

  时值改革开放热潮涌动,政府鼓励学校办工厂。

  于是,那时候涌现出了不少学校集资的校办工厂。现在看,虽然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比如:北大方正、哇哈哈等。

  当时宋郑还所在的学校也办了个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直到今天才真正普及的微波炉。

  自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投资。由于产品滞销,工厂亏损,老师罢工,最后连学校都被迫关门。情急之下,教育局领导想到了宋郑还。作为当时学校的副校长,又是大学生,宋郑还被赶鸭子上架,从数学老师变成了校办工厂厂长,而且还被要求,“无论如何都要撑4年!”

  就这样,一个对经济一窍不通、教了十几年书的穷教师匠,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初尝经商乐趣,流连忘返

  宋郑还接手时,工厂里还有40多个下属,但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农妇,他甚至还要一次次地强调:不准在车间里面随地大小便!而且,厂里已经有8个月没发工资,怨声一片。

  于是,在上海的各大工厂门口,每天都能看见宋郑还的身影。他奔波在各个地方,只希望能为工厂接点活干,却四处碰壁。

  转折出现在1989年。宋郑还教过的一个学生的家长,是上海一家军工厂的领导,他听说宋郑还的处境,特意找到了他,并拿出一辆婴儿车,承诺如果他们工厂能够生产这种婴儿车,军工厂方面可以包销。找到活干的宋郑还虽然喜出望外,他开始自己研究,并决定将工厂的重心放在生产婴儿车上。

  1989年,凭借着从银行贷款来的5万元资金,“好孩子”成立了。

  第一年,宋郑还的工厂就生产出了2万辆童车,在支付了老师的欠发工资后,学校重新开门了。两年后,宋郑还就还清了所有银行贷款。不过,学校是开门了,但宋郑还却不想回去了。初尝经商乐趣的他,沉浸在商海之中流连忘返,先是推迟了回校时间,后来干脆就再也没有回去。

  出售专利,用创新撬开市场

  成立之初的“好孩子”,生产的只是老式婴儿车,有限的订单、较贵的原材料都折磨着宋郑还的神经,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想来想去,宋郑还觉得还是得创新,只有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才可能出奇制胜。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郑还看到一张睡椅,于是突发奇想,“如果加上摇椅,加上轮子,不就成了童车?如果椅子可以翻转,不就成了两用童车,变成带摇篮的婴儿车,这个世界上没有。”之后,宋郑还拿着这个发明去申请了专利。

  但当时工厂资金不足,根本不可能将这项专利利用起来。无奈之下,宋郑还只能把这项发明卖掉,换回了4万元钱。尝到甜头的宋郑还,开始在投入更多心力研发新品,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脑子里面的创意源源不断,接连设计出四功能、多功能童车。仅靠着卖专利,企业过了一段舒心日子。

  有一次,一款童车专利更是被炒到了15万元!如此天价,一下子惊醒了宋郑还:这样的好东西只有自己才有,干嘛还卖啊,抱回家自己生产啊!于是展览会还没结束,宋郑还就回去了,开始把好孩子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一开始,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因为功能独家,好孩子的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直到1990年代,厂里终于遭遇了困境。当时市场上仿造好孩子的产品铺天盖地,销售价格也更加便宜,甚至有一家浙江企业计划用3年时间击垮好孩子。与那些企业相比,当时好孩子的规模可谓小得可怜,如果要拼价格,恐怕很快就会被挤出市场。

  不得已之下,宋郑还只能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放在了创新上面。他说:“我们只有一个办法——继续研发产品,他们仿造第一代产品,那么我就研发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让他们永远跟在我后面。”

  创新的力量果然很强大,不仅让好孩子活了下来,到1993年,销量更是成为全国第一。

  走出国门,海外市场掀风云

  宋郑还的婴儿车生意越做越大,只是,这并不是他的目标。有一次,一位德国厂商来好孩子的工厂参观。参观完后,该厂商和他说:童车不是这样制作的。一手将一个破落工厂打造成行业龙头,宋郑还心中的骄傲可想而知。德国商人的一番话,彻底激起了宋郑还的好胜心,他要让好孩子真正走向国际市场,一较长短。

  好孩子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去香港找国际投资者。当时的中国置业给好孩子投了450万美元,这笔资金算是及时雨,如果不来,好孩子的资金链就要断了。第二步就是让好孩子的市场国际化,美国纽约是好孩子走向国际的第一站。打开美国市场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好孩子”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其产品和品牌就是无法进入美国主流零售通路。

  “与当地品牌商合作,他们最多只愿意做加工合作,想用自己的品牌,有些天方夜谭。”宋郑还说道。但宋郑还没有气馁,美国巨大的婴儿车市场让他兴奋不已。在设计出一款具有摇篮功能的婴儿车后,宋郑还再一次带着新产品找到了美国第二大婴儿用品制造公司COSCO,并成功说服其与好孩子合作,推出“CASCO-Geoby”这一联合品牌。

  借助COSCO这个支点,好孩子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很快就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一举成为美国婴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继美国市场之后,好孩子“故技重施”,进军欧洲市场。同样的,不到4年时间,好孩子的产品又占领了欧洲市场销量的头把交椅。虽然在国内市场,好孩子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在海外市场却是叱咤风云的中国品牌。根据好孩子国际2016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36.8亿港元,国外市场收入30.2亿港元,占比高达82%!

  纵观“好孩子”27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内在生命力,就是来自坚持创新与开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不断地以研发、创新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距离。从一个校办工厂到行业龙头,宋郑还当称头号功臣。更令人敬佩的是,从创建“好孩子”的第一天起,宋郑还就没有想过私人去拥有这个公司的股权,他从未想过要去控制这个企业。

  宋郑还说,一个真正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它都不会是哪一个人的,它应该是社会的。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二)

  创业十余载,他在情趣用品市场找到了自信

  十年前,市面上还没有情趣用品的概念,大家对这一消费业态的印象也大都停留在狭窄的街道巷弄,简陋的小门面和小店门口“成人用品”四个醒目的大字。不时会有行色匆匆的人们路过这样的小店,有意无意的瞟上一眼,但鲜少驻足,更不用说旁若无人的进入。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两性等敏感话题的态度越来越开放,情趣用品行业早已聚集了醉清风、他趣等一大票掘金者。王伟民是最早一波进入情趣用品的掘金者。

  天生爱折腾

  王伟民入学早,比同龄人早熟,十几岁买卡耐基全集,读财经类报刊,提起商界名家总是滔滔不绝。

  他的母亲是老师,父亲一直经营着当地小有名气的工厂。王伟民从小都想自己做点儿事情。大学一结业,他就和几个同学开始了农产品销售的生意。当时朋友家有一个厂,王伟民就负责做武汉的总代理,把厂里的货拉到武汉,再把产品推到商超做分销。因为没有什么经验,这次创业在4个月后就宣告失败。

  随后,王伟民辗转到重庆找工作,当时通讯行业刚刚开始蓬勃发展,他进到了一家手机批发公司上班。但这段工作经历只让他安稳了大概两年时间。

  他做过很多项目,其中包括机票代理生意和油漆销售。在这两个领域都接连碰壁,发现里面的机会早已被瓜分殆尽,王伟民颇为失落。

  思来想去,他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网上卖东西,一是当时互联网还不是特别发达,自己也喜欢互联网方面的东西,创业有很大的机会;二是自己的弟弟做研发出身,弟媳干网页设计,技术不愁。

  但是卖东西需要进货,尤其本地没有货源的话启动资金会更大。王伟民当时只有从家里借的两万块钱,前几次不太顺利的创业,也让家里人对他的这次创业有点怀疑的态度。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伟民看到了一则情趣用品广告。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王伟民发现这个行业产品的利润非常高,一块钱的东西可以卖到三四块钱。更为关键的是,竞争不太激烈,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重庆只有几个商家在百度上打广告,大部分以实体店为主,网上只简单搭了个系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王伟民认为这事能干。2006年,没有人脉,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进什么样货的王伟民,着手搭建了情趣用品独立网站趣网,并从最初的在雅酷风情(重庆当地从事情趣用品销售与批发的企业,现已关停)手里拿货销售开始了这次已经长达10年的创业。

  一波三折的情趣用品生意

  十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趣网的销售额为一亿七百万元。

  “这个行业被大家炒的太厉害了,业内的观点是除了安全套市场之外,全国情趣用品市场规模保守估计也就是五、六十亿的市场,目前应该没有哪一家凭着独立网站能做到一亿的。”王伟民信誓旦旦地表示。不过,春水堂曾公布在2014年就已获得接近3亿元的销售额。

  尽管销量不错,但是趣网在起步之初并不顺利。在趣网发展到大概半年左右的时候,王伟民发现情趣用品行业有很多痛点无法解决,比如当时的情趣用品大部分是仿人器官的样子,外形过于暴露,质量也不太好,当时的厂家不多,王伟民心里就打起了鼓。

  期间王伟民把重心向保健品行业做了一些转移,情趣用品还是按照原先的方式一直挂着,能卖一点算卖一点。这样的日子到了2008年发生了转变,当时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国家对网络环境进行整顿清理,一大批情趣用品电商网站都受到了影响。在这波整顿影响下,王伟民暂停了情趣用品的业务。

  不过王伟民并没有闲着,因为当时公司现金流比较好,销售保健品也需要购买流量,王伟民想着何不把这些购买的流量再卖出去。打定主意,2008到2012年间,王伟民又陆续建了两家垂直类女性网站。依靠倒卖流量赚差价,王伟民那段日子过得相当舒坦。

  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网站倒卖的流量是收购来的,后期流量收购成本越来越高,公司铺的摊子又比较大,王伟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是否要拾起情趣用品业务。

  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虽然不会爆发,但私密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以互联网的方式做。随着消费人群的改变,80后,90后对此类产品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未来市场规模无疑也会进一步扩大。

  如何打响翻身仗?

  2012年重新聚焦业务之后,这个行业已经远不是当年的竞争状况了,包括春水堂、她趣等一系列情趣用品品牌崛起。趣网重新面临挑战。

  “趣网的团队是做流量出身,电商B2C最难解决的就是流量问题;趣网做网站形式,也有自己的技术团队;我们之前也在情趣用品行业做了很多年,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那个时候马佳佳把情趣用品电商重新推上了风口浪尖,从各个方面来讲趣网的时机都到了。”王伟民判断。

  王伟民将趣网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产品上,原先消费者大都不知道购买什么样的产品,趣网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经营团队,以买手制供应链管理模式把控产品。

  在物流方面,趣网在重庆有自己的仓库,顺丰发货。今年3月份趣网还将采用分仓发货,进一步提升用户物流配送体验。

  目前趣网主要通过商城、APP、微信端,京东、淘宝等平台进行全渠道销售。“移动端其实是我们绝对的主力,占了70%的销售量,我估计未来可能会达到85%或者励志名人艰辛创业故事的销售规模,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力的重点。”王伟民称。

  趣网的盈利模式比较简单,基本来自于产品销售的差价。不过通过此前沉淀的高端消费群体,目前趣网也在开始探索更多的盈利路径,比如正在与中高端品牌商进行营销合作。

  “未来趣网也可能找一些品牌商在趣网平台上推广品牌。”王伟民对i黑马表示。“我们的规划是2016年做到2亿的规模,三年之内做到十亿的销售规模。”

  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三)

  光伏界的贾跃亭:从中国首富到一无所有

  作为海归博士,他创业五年就成为了中国首富,并被英国《卫报》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2005年底他的公司上市,他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他被称为新能源教父,开创了中国的光伏产业,让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缩短15年。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商业信用完全破产,甚至被骂“骗子首富”!

  他是施正荣,尚德集团创始人,曾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

  可以说,他就像10年前的贾跃亭,风光过也低迷过,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骗子,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企业家。

  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腼腆博士

  居然想去创业

  而且还能5年成首富?

  施正荣本姓陈,因为施家丧女所以收养了他。虽然养父母生活清苦,但对施正荣却很好,节衣缩食供他读大学、读硕士。

  1988年,硕士毕业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名师出高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施正荣不仅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施正荣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甚至像他老师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在实验室和写字间的岁月,并没办法让施正荣的内心安定下来,他不想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浪费在学术上面,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

  1999年,带着技术和积攒多年的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业,想要创立一个太阳能科技企业。

  然而,当时的施正荣性格腼腆,不善于表达,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演讲的机会,却在台上说得磕磕巴巴,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也没听懂。

  这样兜兜转转了一年,施正荣的计划还是无人问津,眼看自己的创业梦就要破灭,只能收拾包袱滚回澳洲做研究了,施正荣却遇到了一个贵人。

  这个人,就是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两个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

  凭借着李延人在政府的人脉,施正荣靠着一台笔记本和几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得到了政府600万美元的融资,再加上自己的40万美元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广阔,无锡尚德一成立就一飞冲天,成立仅仅四年产能就达到了540兆瓦,销售收入达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

  2005年底,成立五年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无锡尚德更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施正荣以186亿元的身家,远超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09亿元,成为中国大陆新的首富。

  这时,施正荣再也不是那个饱受质疑、人多了就会紧张的“海归博士”,而是英国《卫报》所评选的“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众星捧月的“中国光伏教父”。

  这时,距离施正荣开始创业,仅仅过去了5年。

  花很多的钱

  怼很多的人

  做了首富就该这样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财富来得太快太多,让出生贫苦的施正荣一下子有点眼花缭乱,他慢慢变得居功自傲起来。

  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施正荣还经常去生产车间视察,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工资也只领该领的四分之一。

  但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身家暴涨的施正荣就像变了个人,上市当天他就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从那以后,钱对于施正荣来说,就毫无意义可言。

  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和查尔斯王子谈合作,还请了6个保镖贴身保护自己。

  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见不同的人就开不同的车,

  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建起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了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

  为了让企业看起来高大上,他不计成本地招来了不少“简历光鲜、有跨国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只要有一个老外在现场,就要求全体高管讲英语

  可以说,在成为首富的日子里,出身贫苦的施正荣,得到了他过去渴望得到的所有东西。物质、金钱、名誉,更像是对过去贫穷生活的补偿。

  甚至,对于同行和政府领导,他也以“行业带头人”自居,丝毫不留情面。

  2008年底,因为海外市场需求量出现下滑苗头,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主席台上的施正荣指着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

  行业出现了什么他觉得不对的问题,他就给“大领导”发短信,说要怎么怎么改正,领导都被他的“肆意妄为”不太满意,但碍于情面不好说破。

  当时的施正荣,确实有狂妄的资本,他不仅是中国首富,身家186亿,而且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

  尚德的成功,也成为了“海归科学家+地方政府+海外资本”合作的典范,一时间成为各地效仿的对象,全国各地纷纷引进技术和资本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

  表面歌舞升平

  实际暗潮涌动

  危机之下186亿灰飞烟灭

  然而,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施正荣的尚德,还有其背后的光伏产业,其实暗藏危机。

  1、靠政府补贴发展,自身并无竞争力

  尚德的崛起,地方政府功不可没,不仅为光伏企业提供场地厂房,还提供大量信贷担保。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2011年仅金太阳项目国家就补贴了94亿元人民币。

  但靠着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光伏业,根本不是市场化的产物,不仅过度投资,而且高能耗高污染。

  政府的初衷,只是想扶持高科技产业,创造GDP,却被“光伏神话”绑架起来,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尚德,失去了“壮士断腕”拯救整个行业的机会。

  2、技术不强,原料不足,完全受制于人

  光伏行业,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只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

  因为这一产业,“90%原料依靠进口,90%产品依靠出口”,整个产业严重受制于人。

  而光伏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也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占整个光伏产业链70%的利润。

  3、“一窝蜂”发展,光伏产业竞争激烈

  施正荣和尚德的创富神话,让全国各地都看上了光伏产业。

  一时之间,全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仅仅浙江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之后。

  竞争者众,光伏产业也成了一片红海,中国光伏产业的利润率也迅速从139%下滑到20% .

  可以说,尚德的成功,是“时代机遇+政府支持+先发优势”的产物,就像在钢丝上跳舞,太平盛世还能走下去,危机一来就撑不住了。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极速萎缩,尚德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

  2011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欧洲市场占尚德销售的45%,而美国的惩罚性关税更让尚德的利润大幅缩水;

  2011年,尚德取消了和美国知名半导体芯片公司MEMC签订的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多晶硅供应合同,赔付了整整2.12亿美元;

  2012年上半年,尚德的下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荣的身家也从186亿元迅速归零。

  2012年8月,施正荣辞任尚德CEO,2013年3月再失尚德董事长一职。

  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其实,在2012年9月尚德破产前夕,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需要施正荣以个人资产做担保。

  政府让施正荣担保,只是想看到施正荣的态度,毕竟砸钱出去也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但施正荣却选择了袖手旁观,“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

  当然,后来施正荣也解释,当时自己已经从尚德离职,没有理由担保自己的财产去拯救尚德。

  但施正荣不是没钱,有媒体爆料,施正荣还通过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将尚德的大量资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再加上5.6亿欧元的GSF反担保造假事件,施正荣以“失信人”的形象离开中国主流商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商业信用已经彻底破产,很难在中国市场做成一笔生意。

  结语

  在古罗马帝国,当大将在战场上获取胜利,步入凯旋门时,在两边群众如潮的欢呼声中,按照惯例会有一位仆人提醒主帅说:“这一切仅仅是过眼云烟。”

  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商场上的胜利也是如此,一时的风光并不代表一切。

  翻开过往的富豪榜,几年前的富豪可能数年后就销声匿迹,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有可能变得一贫如洗、声名狼藉,甚至沦为阶下囚。

  从当年的施正荣,再到现在的贾跃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这一个真理:短时的做大做强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为企业争取长远的发展机会。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北流。”对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心存敬畏,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chuangye/55787/

上一篇:90后大学生私人定制手工包包月入上万创业故事
下一篇:广州19名大学生开理发店半年众筹到100万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成功人士艰难创业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