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论文】关于道德的论文3篇

来源:法律视野 发布时间:2019-08-28 点击:

【www.wnzmb.com--法律视野】

关于道德的论文第一篇:浅谈培养道德自我的途径

  摘要:道德实践以自我为承担者,道德自我是道德与自我的整合,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是道德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培养道德自我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知道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因为它是道德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道德不只是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它还需要一个人的行为与他(她)的道德判断一致,这样就需要将一个人的道德理解转化为一种个人责任感。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培养道德自我的四个途径: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恰当地运用奖惩手段、为个体树立自我的象征性来源、以及提供参与道德活动的机会。

  关键词:道德自我;道德氛围;角色榜样;道德实践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他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神圣地伫立在那里,俯瞰众生,随时随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做决定——做什么?怎样做?多数情况下的决定看起来无关紧要,可是在某些时候,有一些决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那些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决定。通常情况下,人们做决定时遵循的是不同的规则和推论,有可能是出于利益或审慎的态度,而非完全遵循道德。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人们在道德范围中做出行为选择。

  一、培养道德自我是实现“道德人”的重要路径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有可能成长为投身道德行为并能努力改善社会道德结构的“道德人”。这一目的的实现不仅需要通过发展人的道德知识来完成,使人们能够理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因素和社会规范结构,而且还需要培养人的道德自我,使个人清楚地知道要做的事情是因为它是道德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道德不只是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它还需要一个人的行为与他(她)的道德判断一致,这样就需要将一个人的道德理解转化为一种个人责任感。一个人的道德概念怎样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联系起来,要看具体的形式和个体将道德和他们的主观个体认同感相整合的程度。道德自我不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或道德判断,而是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

  道德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的道德方面,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动机的认知,是个体的道德观、道德标准和道德信仰与自我意识的融合。个体将道德整合进自我感或自我认同的结果就形成道德认同,而道德认同驱动一种心理上的需要使人的行为同理想状态一致,这种自我一致感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性触发因素。道德行为的动机并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是好”的直接结果,而是来自于对与作为道德个体的自我感相一致的方式行为的渴望。科尔比和戴蒙在对道德典范的研究中发现,道德自我是道德人的决定性因素,“道德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人的全部个人目标——归根结底是人的自我意识——是否支持个人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瑞斯特提出的“道德人的自我意识”概念,认为人在进行道德决策时往往把道德标准摆在首位,因此,自我意识是一种原始驱动力,是人的道德原型的作用。由此可知,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它需要道德判断;如果行为包含一个选择的特定过程,行为主体的认知与判断出于道德动机,行为的结果注定导向正确,那么其行为就是道德的。布莱西认为,道德判断与行为之间连接的桥梁就是道德自我。

  激发个体的道德行为与其道德判断一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形式的刺激做出反应;另一种是参与到对个体而言具有明显价值的活动中来。对于实际生活中道德教育的实践来讲,尤其是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控制外部的奖惩要比了解或影响学生们从事某种行为所持有的内心深处的动机容易的多。然而,通過实践我们会发现,仅仅通过奖惩的形式控制学生的行为取向显然不能更好的更积极地促进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因为在控制比较严格的环境中,学生个体在畏惧惩罚的心态下有可能会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但是一旦脱离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有学生因某种行为违反道德却侥幸逃脱应受的惩罚时,道德将形同虚设。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应该是通过了解和影响学生内心,促使其把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达到一种道德感与自我感一致的理想状态,即培养个体的道德自我。通过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恰当地运用奖惩手段、为个体树立自我的象征性来源、以及提供参与道德活动的机会等教育途径,都可以培养个体的道德自我。

  二、培养道德自我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

  有关学校道德氛围的心理学研究始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30多年的追踪调查和跨文化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儿童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并据此提出把促进道德发展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还采用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模式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促进了道德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并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提出并逐渐形成了基于“正义社群”理念(Just Community)的群体道德氛围理论,其最根本的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参与活动.创造一种公正的集体氛围,以促进个人的道德发展。在学校中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潜在课程,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学校制订的规则、制度中含有大量道德含义,尽管不能将学校规范同道德标准等同起来,但是纪律能支持和维护儿童内心的行动理由,使他们能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从道德上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学校纪律、课堂纪律等方法促进儿童形成道德自我调节。这一理论已经不仅仅用于学校道德教育上,它还扩展到社会道德氛围、职业道德氛围的创设等方方面面。在各种组织机构中通过创设互相尊重和关心的氛围、达到相互谅解、宽恕以及促成每个成员对规则的一致公正的认识,在培养个体道德自我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是构成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道德环境的基本因素,也是培养个体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

  (二)恰当运用奖惩手段

  有了良好的道德氛围作为背景,就能够通过纪律等奖惩手段对个体的行为给与的一定反馈,以促进个体形成道德自我调节。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需要恰如其分。就奖励而言,在个体(主要指儿童)有良好行为表现时给与物质的或语言的奖励有助于维持和引导其道德发展,但过于依赖奖励或积极的反馈可能会适得其反,有可能会破坏儿童的道德动机。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对孩子进行外在奖励会减少他们以后自发参与被奖励活动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孩子开始从事活动的原因来自内部,奖励之后的行为变成仅仅为了“钱”。这并不是说奖励的方式不能使用,而是说奖励的运用应该能证实儿童的良好行为已经受到激励,而不是临时有助于塑造儿童的行为以顺应成人的期望。以不同的表扬方式为例,当儿童表现很好时,教师或家长们通常都会给予表扬。如果表扬的内容是:“小明,你真是个好孩子。”“小丽,你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学生”等等。这种表扬能够让儿童的自尊得到暂时满足,但是受表扬的孩子并没有清楚的知道自己受到表扬的行为究竟是什么。它把儿童从事某种行为以获得发自内在的评价的欲望转向了一种对受到社会评价的自我倾向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自我可能表面上倾向于做出有道德的行为,但却不是出于道德的原因,而是为了达到社会期望的要求。这样的行为不是来自于道德动机而是为了维护外界的赞许。另一种表扬的内容是:“小明,你做得很好,小强摔倒以后哭泣的时候,你陪在他身边并且安慰他,我想他会非常感谢你的。”“小丽,谢谢你帮我收拾房间,我觉得你做得真棒”等等。这种表扬使孩子们明白是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赞扬,这将有助于孩子们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同样对于惩罚来说,也应该让个体明白是他们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惩罚,以强化其内心对规则和纪律的认同。

  (三)为个体树立自我的象征性来源

  道德教育的研究者们一致赞同角色榜样的教育力量。角色榜样的作用就是为他人应该如何做出社会行为以及如何在社会中界定自己提供参照。像父母、老师、同辈群体、和公众人物都是潜在的角色榜样。还有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甚至是虚构的人物来拓宽个体接受行为榜样的机会,以帮助个体树立自我的象征性来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榜样对于子女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子女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提供参考。而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为学生提供角色榜样的好处在于除了教育者本身可以作为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以外,教育者还可以选择适当的人物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评价某个人物的机会而不用和这个人物面对面。比如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特殊的角色,或者和學生们一起塑造、虚构某些人物,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身扮演某种角色,这样就不用担心会伤害别人或造成关系疏远,这可以保证学生们对榜样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在表达上会更接近于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利用这种方式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有关人物的道德问题的分析上,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的品质与人物所具有的品质建立联系,当然这并不容易实现。总之,运用象征性榜样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受价值驱使的思考,在榜样的行为和所具有的品质与自己的道德自我之间建立联系。

  (四)提供参与道德活动的机会

  除了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恰当运用奖惩手段、树立象征性榜样之外,对培养道德自我更有助益的做法是为个体创造机会亲身参与社会性的或道德性的活动。这样将有机会让个体将自己和自己参与助人活动的能力联系起来。如果在活动过程中,个体能够探察自己道德行为的方式,并且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幸福,那么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就会更加容易。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青年志愿者的活动、组织优秀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的活动、还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助人活动,像捐款、义演、慰问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道德满足感,从而探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动机,形成道德统一性。

  道德自我的建构是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仅仅通过几个途径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去尝试摸索更为有效的路径。个体的道德自我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人的复杂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已,这种整体性中还包括很多其它的因素,比如文化偏见、某种特殊的渴望、对社会的认识、多变的性格、不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等等,这些都会进入每一个现实中的个体,影响其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对社会情境的理解。理论研究虽然可以让人们弄清楚个体是如何做出道德决定和道德行为的,以及怎样影响其积极发展,但是决定他或者她自己生活事件中的道德意义的最终还是他(她)自己。

关于道德的论文第二篇: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分支,具有群众性、倾向性、传承性等特征,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窗口,也是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主要渠道。基于此,本文结合创新群众文化管理的价值,着重分析群众文化管理创新的途径,以达到拓展文化传播范围,提升社会文化传播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民道德;创新

  群众文化的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标志,是社会前进的软实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逐步成为国家进步的重要规划层面。当前,国内精神文明体系的建设,除了通过应试教育的改革進行实践,也通过优化群众文化内容,丰富群众文化形式的渠道,加强国家文化领域建设,因此,做好群众文化管理的综合引导,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关联,将是打造国家文化结构发展新高度的必然性保障。

  一、创新群众文化管理的价值

  群众文化,是国民文化素养反馈的渠道,也是国家综合能力的间接性体现。新时期,引导群众文化管理迈向新高度,不断融合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实行应用文化、文学文化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播,实现群众文化的连动化管理,能够扩大社会文化的传播范围,为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更优质性实践环境;同时,创新群众文化管理,能够将遗落在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重新进行整合,将如社火、剪纸、皮影等,传统文化形式继续发扬开来,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促进我国文化实力全面升级的效果。

  二、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途径

  (一)增加群众文化传播窗口

  创新群众文化管理策略,提升公民道德水准,首要条件是增加优秀群众文化的传播窗口,辅助群众文化的发展,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变。例如:我国某地区进行群众文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将当地剪纸艺术、书法艺术,与互联网新媒体连接在一起,与当地电视台,共同制作群众文化传播工艺广告,增加当地群众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学习程度,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达到运用群众文化,提升群众道德水准的效果。

  同时,群众文化管理策略的创新窗口的建设,也需要将群众文化融合在城市发展的环节中,拓展群众文化社会实践的渠道,保障群众文化创作主体的参与主动性。例如:某城市要举办冬季奥运会,该城市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环节,通过大众互动文化传播的方式,将文明出行、文明交流、文明观光、文明购物等等理念,都融合在群众文化中,加深群众文化的内涵,实现群众文化管理,与城市文化更新、建设同步引导性推进,这种传播方式,也是群众文化管理策略实践的有效传播途径。

  (二)彰显群众文化的艺术特征

  群众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大众性、地域性特征,它的发展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变革,因此,我们进行群众文化管理创新时,也要彰显群众文化的艺术特征,体现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变化,增加群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一,群众文化中艺术特征的彰显,是传统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特色的秧歌、踩高跷、二人转等等,都可以作为新时期群众精神文明提升的表现形式,而南方黄梅戏、越剧、剪纸、刺绣等手工艺术,也可以作为群众文化实践的形式,丰富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发挥地域性文化内容,打造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实践途径。

  其二,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在于结合我党当前提出的文化发展新理论,开展全民教育式的群众文化学习策略。例如:在社区中组织法律讲堂、日常防火课堂、邻里互助结构等,与群众生活信息相关的大众正方向文化传播,让群众通过生活中的小事,逐步更正自身道德中存在的不足,也是通过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措施。

  其三,彰显群众文化的艺术特征,提升群众建文化底蕴,应逐步引导大众文化在对比过程中自我成长。例如:区域内开展阶段性城市建设居民讨论会,让群众通过身边生活的变化,逐步进行自身道德修养的反思,提升大众文化素养。或者,实行邻近城市互动交流,让群众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自身文化底蕴,道德修养的提升,这也是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渠道,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措施。

  (三)加强群众文化的投资与管理

  良好的群众文化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居民素养,随着城市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想要发挥群众文化在提升大众道德素养中的作用,就必须保障其实践过程的长久性和计划性。例如:A城市管理者,为了全面提升A城市群众文化的度,通过政府投资、当地企业合作、项目招商引资的形式,在A城市中建设公共图书馆、流动性书屋等平台,增加A城市群众“充电”的渠道,也实行A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就出性环节建设,确保当地群众文化管理外部体系的完善。随后,A城市管理人员,也出台“A市全民文化提升”的指导实践策略,通过互联网、知识下乡等活动,开展全面性的群众文化管理实践工作。案例中提到的A城市的做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行经济投资与区域群众文化规划的有机结合,是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实践代表。

  此外,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也需形成延续性的创新管理、科学规划群众文化发展的道路,做好长远性的群众文化实践策略。例如:实行群众文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注重群众文化创新打造的成果,同样也要将大众参与的主动性、实践反馈情况,作为下一阶段创新群众文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及时对创新群众文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合,优化群众文化实践中问题区域,逐步打造良性循环的发展实践新计划。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文化传播正方向延展的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文化条件。在此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管理创新的优势,应增加群众文化传播窗口、彰显群众文化的艺术特征、加强群众文化的投资与管理、以及形成延续性的创新管理之路,全面优化现代城市发展。因此,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探析,将是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传播创新的渠道。

关于道德的论文第三篇: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提高的道德水平,所以学校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本文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就如何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

  怎样使学生系统的形成道德法制观念,确立正确的方向形成一个具有道德理想和法制观念人。要形成道德法制观念首先要把认识道德法制做为基础,只有正确的认知道德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法制观,从而让学生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因此,提高道德认知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道德与法制教学老师可以从学生对社会道德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弄清楚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后进行有效教育,加深学生道德法制观念,使之与自己生活相互联系形成道德经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有关内容带入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当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高效课堂。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生活中人们不遵守规则的图片,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图片的内容,在观看之后谈一谈观看图片的感受”,学生积极观看教师播放的图片,在观看之后,有的学生说“图片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大家都没有秩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还有的学生说“这张图片给我的启示是以后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遵守社会中的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能够保证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还有的学生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图片中的这些问题是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刚刚同学们也说了,如果将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会让社会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当中,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改善自己的行为呢?”。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积极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还要提示周围的人,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这样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事例的方式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选择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使用问题情景的有关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网络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面请同学们对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行讨论”,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讨论,有的学生说“网络让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一步,因为我们在家里打开电脑就能知道世界各地的新闻”,还有的学生说“网络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需要有关资料的时候,不用再去翻阅有关书籍进行查阅,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的方式搜集我们需要的资料,这样能够大大减少浪费的时间”,教师对学生说“刚刚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就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虽然网络让我们和世界更进一步,但是它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忙于翻阅手机上的内容,忽略了与身边的人的沟通”,还有的学生说“网络会让人迷失方向,现在新闻中经常提到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不良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三、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对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的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多媒体设备的特点,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社会生活》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人们去敬老院关心孤寡老人的一些图片,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些图片,在观看之后说一下你们在图片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积极观看图片的内容,在观看之后,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积承擔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确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想法”,还有的学生说“要尊敬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有关的多媒体情境,从而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内容,更好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创设问题情景和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方式积极转变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秀琴.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探讨[J].学术期刊,都市家教,2016年16期.

  [2]李春丽.教学机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C].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6.

  [3]王东平.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4-09.

  [4]王亚茹.初中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7-02-15.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chuangye/72832/

上一篇:[根据船舶吨税法律制度的规定]根据船舶吨税法律制度的规定,应税船舶发现多缴税款的,可以以书面形式要求海关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海关应当自受理退税申请之日起15日
下一篇:以下哪种配件属于淘宝禁售商品_淘宝禁售的商品及信息对应违规处理汇总
《【法律与道德论文】关于道德的论文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