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报告总结 发布时间:2020-07-02 点击:

【www.wnzmb.com--报告总结】

  - 云南是全国野生菌自然产量和贸易量最大的省份,也是世界野生菌贸易的主要出产地,占世界野生菌的40%,占全国野生菌的80%;野生菌年均蕴藏量50万吨左右,以下是我能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以供大家参考!

  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成就了云南“野生菌王国”的美誉。云南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达882种,占世界2000种的43%,占中国978种的91%,是世界四大名菌的主产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野生食用菌产业是云南一项重要的特色经济产业,捡菌、初加工、深加工、出口等一系列野生菌产业的发展,成为云南山区民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探究云南省野生菌产业的发展情况,了解野生菌产业在带动山区居民增收、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总队综合处在7月27-28日实地走访了禄丰县,组织实施了此次调研。

  一、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情况

  云南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具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样化的立体气候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十分良好的环境,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主产区,随着云南野生菌产业的发展,交易方式由过去的菌农、菌商到野生菌交易市场零售为主,发展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冷链物流一起上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各地也逐步形成了集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美食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以餐桌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采摘野生菌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收入。从2010年-2014年,全省各地农户参与采摘、运输、交易的近3万人。2016年,主产区农民人均野生菌收入超过1000元,最高的农户达到12万多元,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至70%。根据昆明调查队的住户调查电子记账平台,2017年6-9月昆明居民共记录野生菌销售收入166笔,为捡菌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47709元。野生菌采摘、运输、销售,让主产区的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云南边远、贫困地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云南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初加工为主,产品逐渐丰富推动产业升级。初加工是云南野生菌加工的最主要的方式,如冷冻、晒干、烘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对生态食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野生菌以其纯天然的生长环境、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在此背景下,云南大力推进野生菌产业升级,重点扶持了一批加工企业,通过改进工艺等措施,研发了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野生菌产品,使野生菌产品从干品加工、冷冻加工等初加工,逐渐丰富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逐渐升级。

  (三)出口转内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云南野生菌出口主要以初级原料为主,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日本、欧洲是较为传统的出口地区。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云南野生菌出口优势逐年下降。因此云南野生菌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向开拓国内市场、省内市场,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结合旅游业发展,打造云南野生菌美食文化品牌。云南着力打造野生菌的美食、文化品牌,增加节庆效应,促进野生菌产业发展,将野生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云南经济发发展。已举办多年的“中国·易门野生菌交易会”、“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等在国内已具有较大影响力。2017年在易门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累计有15009户商户参加交易,实现各种菌类交易1540.712吨,交易额达11786万元。

  二、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采摘不规范,不利于野生菌的可持续生产。由于野生菌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无法通过人工培育养殖,“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野生菌仍采取“掠夺式”采摘的情况偶有发生,采摘幼菌的现象难以得到遏制,合理采摘、留种意识不强,导致野生菌产量难以提高,不利于可持续生产。

  (二)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云南野生菌加工以冷冻鲜销为主,最主要的加工方式是烘干或盐渍,只有少量的冻干精品、休闲食品和保健品。其中鲜品、干品、罐头和盐渍品等初加工产品的销量约占总销售量的95%,云南野生菌占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在全国的产量、贸易量、出口量都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产品的附加值很低,限制了市场的开发,也阻碍了野生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营销方式落后,品牌影响力不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禄丰县盛产野生菌,却没有一家大型的加工企业,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作为本地特产之一的油鸡枞品牌,也由于营销方式落后,导致品牌效应不足,缺乏价格优势;

  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本、技术及精力投入到深加工中,导致企业增效不明显,扩张困难。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不足,是云南野生菌产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野生菌的宣传不足,导致其他省份消费者对于野生菌和一般菌类的却别不是很清楚,不了解野生菌独特的风味和价值,也是云南野生菌产业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促进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规范采摘。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采摘野生菌的方法,使广大菌农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野生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针对野生菌的采摘及销售,建立有效监管措施,禁止幼菌在市场上出售。在野生菌的主产区建立资源保护区或封育促繁基地,注重野生菌的繁育和保护,对违法采摘的行为进行惩治。

  (二)提升加工水平,丰富产品种类。云南野生菌产品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关部门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同时鼓励云南野生菌企业自主创新,探索高新技术在野生菌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野生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从保健品、休闲食品等方面,强调绿色、保健、便捷,积极延伸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及附加值。加强野生菌的保鲜冷库和冷链物流的建设,构建集贮藏、加工、运输于一体的野生菌物流网。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云菌品牌。大力加强对本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彰显特色、整合资源,培育一批产品品质佳、云南当地有名气的野生菌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打造“云菌”品牌。从“野生菌王国”入手,扩大对野生菌的宣传,使用丰富的宣传手段,将云南的野生菌美食文化发扬出去,把野生菌打造成为云南独特的一张饮食名片,提升云南野生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四)结合云南生态旅游,打造完整产业链。利用云南环境资源优势,将野生菌这一绿色天然食品与民俗体验、生态旅行、科普教育相结合,开展各类野生菌文化节、博览会、交易会等,以餐桌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起种植、采摘、加工、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野生菌是云南的特色产品之一,兼具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在一些地区,野生菌更是当地发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其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产量之大,罕有匹敌。《舌尖上的中国》让云南的松茸为全国观众所熟知,更引来大批网友和食客纷纷朝圣云南美食。然而,这种“大自然的馈赠”尽管诱人,要想真正走向全国,却并非易事。

  近日《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云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情况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5年,云南省食用菌产量力争达到36万吨,年产值接近100亿元,将食用菌的产、供、销与旅游大省的特色相结合,建立起包括栽培、生产、加工、餐饮、旅游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体现产业的鲜明特色。加强基地建设,除自然生长的野生菌以外,云南省将着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野生食用菌基地县40个,面积增加到1500万亩。

  可以食用的野生菌除了其独特的口感外,珍贵的药理保健功效更是受到市场的欢迎。每当七八月份野生菌的收获季节,市场需求大增,在云南省尤为明显。云南省拥有的食用菌品种占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云南的食用菌92.8%为食用野生菌,食用菌销售一直处于我国领先地位。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云菌”品牌:

  为提高加工率,云南省将在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标准、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使综合加工率从目前的平均30%上升到60%,其中生鲜原料产值10亿元、粗加工产值30亿元、精加工产值20亿元,餐饮文化产值25亿元,功能性产品产值15亿元。同时,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密切跟踪、全面收集、及时发布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为出口企业提供国外贸易壁垒新动向。此外,还需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扩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高新技术加强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取得一批成果、技术和专利;形成一批规模化加工企业,食用菌加工率提高30%以上。拥有了香格里拉松茸、丽江羊肚菌、楚雄牛肝菌、大理鸡(土从)、滇中干巴菌等一批地理标志,“云菌”品牌效应基本形成,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翻番。

  存在问题 采集范围扩大致野生菌产量增长

  首先,过度采摘现象严重,还缺乏深加工能力。野生食用菌主要产于我省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半山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政策保护措施,名贵野生食用菌过度采集的现象十分普遍,使部分品种临近濒危。

  其次,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主要以初级原料为主,出口原料型产品价格只是加工成商品价格的5%-10%.

  此外,云南省还长期沿用传统的采购和销售方式,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等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了产业规模的壮大和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如此,云南省食用菌产业还缺乏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缺乏大宗产品出口质量标准,及与标准对应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和质量控制可追溯体系,使监管能力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制约了产品出口和消费。

  云南野生菌发展前景

  食用菌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动力。发展野生菌产业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野生菌产业不同于一般农业,而且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很多野生菌类都是与树共生,与林共存,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那么野生菌资源也会匮乏。云南省作为94%以上均为山区的林业大省,除了资源丰富,还有人多势众的特点,因此要发挥人口优势,靠科技示范和政策导向,向大山进军,植树造林,精细管理,精心经营,向传统农业、林业挑战。特别有必要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大农业,即林业和谋划林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也可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及林下经济——野生食用菌经济。

  此外,还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野生食用菌大多产自于云南经济不发达地区,每年6至10月间,农民上山采摘野生菌能赚取额外收入,有的还能脱贫致富。近三年,云南野生菌解决了老、少、边、穷、旱地区近2千万人的就业(包括农民采摘、运输、餐饮、交易等)。不仅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让这些山区的农民每年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小觑的社会效益。

  如何发展 建立完善的野生食用菌出口体制

  食用菌出口到四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创汇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日本5787万美元、意大利2699万美元、美国1332万美元、德国956万美元、马来西亚342万美元、法国339万美元;增幅较大的是:新加坡、韩国、美国。新增加的国家有:越南、缅甸、立陶宛、斯洛文尼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野生食用菌出口体制仍需完善:

  (一)、在松茸的出口数量上有所控制,以1000吨左右为宜,重在质量、品质,把握好上市时间,严禁童茸上市,鼓励出口企业与产地农民建立共建基地,保证出口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建立可追溯制;

  (二)、修订野生菌重金属含量等出口标准,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积极推广成熟的野生菌根食用菌仿生栽培技术、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增加自然产量;研究引种驯化品种,推广人工栽培菌的实用技术,提高出口食用菌加工的档次,可使我省食用菌出口创汇不断的向更高水平进军。

  在保护野生菌资源前提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为了保护并发展云南野生菌资源,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发表了一封致——云南全省野生菌采集者、企业家及所有野生菌爱好者的一封公开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到为了让云南的野生菌物种基因库永续生存和繁衍与利用,让云南人的子子孙孙都能采到、吃到既美味又有利于健康的野生食用菌,希望广大野生菌采集者和爱好者们的响应:

  一、野生菌采集者绝不采摘三公分以下的童茸(松茸)和其它野生菌的童菇;经营者不收购童茸、童菇;餐饮业不用童茸、童菇,消费者不食用童茸、童菇;倡导自然生长的每丛(片)野生菌要留有1-2个成熟的蘑菇体(子实体)以保证繁殖体孢子的传播和繁育后代。

  二、采集野生伞菌类、干巴菌、珊瑚菌、虎掌菌等时只采集地上可食部分,改变连泥带土的采集方式,避免累伤及地下菌丝,这样有利于野生菌地下部分的再次分化发育产生蘑菇,提高自然产量。

  三、彻底改变7-8月份即已开始采集块菌的做法。块菌(松露)在云南在11月下旬才开始逐步成熟(切开内部呈现黑褐色大理石花纹是成熟的标志),在11月20日前绝不采挖不成熟的块菌(松露)。

  四、大力倡导与推广利用成熟母猪或经过特殊训练的块菌(松露)狗帮助块菌采集者寻找块菌,提高块菌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避免盲目地乱采乱挖现象的发生,彻底改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采集方法。

  五、积极推广成熟实用的野生食用菌保护、促繁和生态栽培技术,对山地森林植被采取精细管理,疏通郁闭林便于通风透光,清理繁杂地被有利于野生菌的繁育发生;运用创新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消费者素质来保证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利用。

  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云南野生菌将朝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变经营方针,使该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盛夏时节,云南野生菌纷纷上市,成为人们争相品尝的山珍美味。从山林到餐桌,小小野生菌串起了一个年产值超100亿的大产业,成为广大从业者、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野生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无序采摘、过度采摘的现象也日趋严重,野生菌资源遭遇空前破坏;而如何破解产量之“困”,也成为云南野生菌产业亟待破除的一大瓶颈。

  菌出云南:全省129个县共蕴藏大型真菌2729种

  早上7点,抚仙湖边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陈小冲踏着晨露向深山走去,寻觅大自然的神奇馈赠——野生菌。

  陈小冲从2017年开始承包玉溪市澄江县大石岩村一片500亩的山林,这里盛产菌子,每年5月到10月能采摘到青头菌、干巴菌、牛肝菌等各类食用野生菌。为了方便拾菌,一家人住到了山上简易的小房子里,每天清晨,陈小冲和父亲、母亲一起出门,分片区捡拾菌子,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多的能捡到20多公斤,少的也有5公斤左右。

  新鲜的菌子一采到手,陈小冲立刻开车运往昆明市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卖给固定的“菌贩子”。按市场行情,陈小冲预估今年的收入应该有10几万,“刨掉1万的承包费,还是有很大赚头的!比种地好多了!”

  像陈小冲这样拾菌、卖菌的人,在云南并不少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按季节进山的散户,也有常年包山的“专户”。这在外省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哪有那么多野生的菌子?”事实上,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的云南,蕴含的资源是十分丰富和巨大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刘培贵介绍,云岭大地蕴藏有大型真菌21科604属2729种,居全国之冠。而目前云南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菌种类也多达250余种,其中食用菌占到90%。

  不仅种类多,云南野生菌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全省129个县均可见到它们的身影。其中滇南地区多大红菌、奶浆菌等热带性质的种类;滇西北地区盛产松茸、羊肚菌等温带高山、亚高山性质的种类;滇中地区则广泛分布着松露、干巴菌、牛肝菌等温带与热带、亚热带混杂过渡的种类。绿色产业:从山林到餐桌,小小野生菌串起致富大产业

  盛夏8月,正值野生菌丰产期,位于昆明市福发路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热闹非常,急于尝鲜的市民们摩肩接踵,从农户手中买下最新鲜的菌子;“菌贩子”们拉来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的野生菌,卖给更大的批发商;交易大厅旁的一间间商铺前,快递员正在熟练地打包松茸、干巴菌等名贵食材,它们将在48小时内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餐桌上,有的甚至还将远销国门之外。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2005年投资建成,占地32亩,除鲜货交易大厅外,还建有冻品交易区、干片交易区等,共有摊位1000余个、商铺420间。目前相邻的二期市场也已启动,将新增商户100余户。交易中心总经理黄克良介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木水花”的食用野生菌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还远销到了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年在“木水花”交易的野生菌达3。8万吨,再加上干货、冻品等加工品,交易额达70。8亿元。

  数字背后,是野生菌产业链上一个个发家致富的鲜活故事。黄克良告诉记者,2005年“木水花”刚建起来的时候,90%的摊贩都是骑着单车出入的,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已成为野生菌大户,“早就开上奔驰宝马了!在昆明买房的、送小孩出国留学的都有!”

  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是云南野生菌产业的一个缩影。来自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全省食用菌产量为49万吨、产值达136亿元。而在这条从山林到餐桌的绿色产业链上,共有多达30万左右的从业人员。发展瓶颈:无序采摘、过度采摘,野生菌“很受伤”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的快速发展,深藏于山林中的野生菌得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盘中的山珍美味。随之而起的野生菌产业也愈发蓬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从业者投身其中。

  然而在野生菌产业风头正劲的背后,一些科研工作者却隐隐担忧。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刘培贵说,虽然从数据上看云南野生菌的产量在逐年增长,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摘范围随交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采摘当中。实际上,无序采摘、过度采摘的情况非常普遍,一些地方的野生菌资源持续遭受破坏,越采越少。

  以近年来野生菌中的“新贵”松露为例,刘培贵介绍,松露与一般的菌子不一样,立冬以后才开始成熟,但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农户们往往在夏天采摘其他菌子的时候就把松露也一起挖了。“不仅品相和口感不好,卖不上价钱,还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以怒江州的贡山县为例,刘培贵说10年前松露的年产量可达12吨—15吨,但去年已经下降到了1吨左右。

  多年来一直在云贵两地从事野生菌购销、现任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的韩会超,则从市场角度指出了目前野生菌产业面临的困境,“外省消费者对野生菌缺乏科学的认识、接受程度不高,很多人听到野生菌的第一反应就是‘三个问号’——真的是野生的吗?会中毒吗?怎么吃?”韩会超还直言,当下野生菌行业还处在一个“卖资源”的阶段,缺乏标准、缺乏品牌。 破题之策:科技创新,野生菌也能变“家养”

  近年来野生菌被大范围地无序采摘、过度采摘,除了市场的驱使外,农户缺乏科学的保护利用知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刘培贵介绍,为了给广大农户补上这一课,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不断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开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普及科学化采摘知识。

  以松茸为例,刘培贵介绍,之前农户大多是用锄头挖,挖完也不懂得用土覆盖,导致底部的菌根和菌丝严重受损,不再长出松茸。而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像割韭菜一样,把上面能吃的部分取走,地下的部分不要动,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采摘。“我们到香格里拉等地做科普,当地老百姓都很欢迎,简单改变一下方法,明年就还有的采、有的赚,大伙都乐意!”

  除普及推广科学化采摘外,科技工作者们还研发出了生态扩繁技术,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菌的产量。以干巴菌为例,在江川县安化乡,通过疏林、挖沟、封山育菌等人工管护措施,干巴菌的产量大幅上升,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比生态扩繁更“黑科技”的,是对野生菌的引种驯化。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教授李荣春介绍,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成功驯化了长根菇、金耳、暗褐网柄牛肝菌等,并选育出了羊肚菌、裂褶菌等的新品种。“云南省在野生菌的引种驯化方面,我认为是创造了一些世界级成果的!”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也逐步被运用到了田间地头。其中羊肚菌2017年就在怒江州贡山县推广种植了1千余亩,亩产达150公斤以上,每公斤可以卖到100元—125元,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此外李荣春还透露,目前已就金耳、裂褶菌的工厂化生产和企业达成协议,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人工化、规模化生产销售这两种山珍。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研究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专家,李荣春认为,云南野生菌产业蕴含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以烟草为例,它给云南带来的改变,可能是当年引种的老专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我们食用菌有那么多种类,哪怕其中一种开发到这样的层面,经济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

  而针对食用野生菌市场存在的消费者认知有限、缺乏标准、缺乏品牌等问题,韩会超认为从业者应当转变观念,定位高端、健康、营养,从“卖资源”转为“卖商品”,继而再到“卖品牌”。同时加大人才培养,让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行业中来。刘培贵则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野生菌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宣传、普及给老百姓;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家、农户等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fanwen/120110/

上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9
下一篇:交警个人工作总结
《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