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3篇

来源: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0-09-02 点击:

【www.wnzmb.com--其他范文】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以下是我能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秋分过后·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分过后·1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天文学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这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已经到来。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养生保健也要根据季节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秋分过后又该如何养生呢?

  饮食宜忌

  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生活作息

  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哪怕比以往早10分钟,也是进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户外运动

  秋分时节参加户外运动时,需要注意运动频率、节奏,此时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适宜多吃。

  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同时,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秋分过后·2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从秋分开始,天气一天比一天变冷。

  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中医常说“夏季”。身体经过夏季的高温,到了秋季也最容易生病!

  首先,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其次,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降、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第三,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导致了脾胃受损,加上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秋分后小心5大疾病找上门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导致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 温差——心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 虫螨——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养生记住“345黄金原则”

  帮你平安度过“多病之秋”

  医生介绍,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有三个地方千万冻不得!

  头: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脚: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四个养生食疗方

  1. 缓秋燥——清肺梨

  取鸭梨1个,川贝5克,冰糖、蜂蜜各适量。一种做法是把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带皮切块,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热吃效果最好。三是将银耳泡发后,和梨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根据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枣等。1日3次,早中晚分服。

  2. 止秋咳——白萝卜汁

  秋季咳嗽是最恼人的,喝萝卜汁见效最快、效果好。将新鲜的白萝卜加少量水榨成汁,注意要把萝卜皮削掉,要不然口感太辣,对胃的刺激也较强。一周喝1~2次即可。

  3. 防感冒——葱白姜片粥

  怕冷、脸色苍白、痰多,秋季天气转凉,风寒感冒也找上门来,可以喝点“葱白姜片粥”,平时喝点也可以预防感冒。先将粳米熬成粥,准备一小段葱白切碎后加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再煮5~10分钟即可。

  葱白和生姜都有驱寒、散热的功效,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有利于消除咳嗽等感冒症状。另外,葱白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4. 解秋乏——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春困秋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疲劳,提不起精神。解秋乏可以喝“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石斛和西洋参同煮也都有养阴生津的效果。二者与瘦肉一同烹制成西洋参石斛瘦肉汤,不仅对长期因糖尿病、或者冠心病、心衰造成的口渴、乏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有效,而且也能缓解酷暑损伤的元气,缓解秋乏。

  《黄帝内经》:秋多养阴

  防

  防止耗伤阴血津液

  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原则,多食滋阴润燥之品,以防秋燥伤阴。秋季气候干燥,应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并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防止耗伤阴血津液,而加重口唇干燥的感觉。

  养

  膳食重平衡

  秋季是各种瓜果丰收之时,多食水果对健康大有益处,还可预防“秋燥”的产生,但秋季气候渐冷,体质差的人也不宜多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秋季鱼类、肉类、蛋类食品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品的范围扩大了,这时在膳食调配方面要注意摄取食物营养的平衡,注意主、副食的搭配及荤、素食品的搭配,要符合“秋冬养阴”的原则。

  补

  晨起食粥,退陈致新

  中医提倡秋季每天早晨喝粥。明代李梴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喝粥对于人的健康特别有益。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虽然是进补的季节,但也不能盲目进补,要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而定。

  注意调摄伤感情绪

  秋季,阳气日消,阴气日盛,万物开始由生命的成熟顶端走下坡,花木逐渐凋零,生机顿失,此时人的情志也随着自然界的萧瑟走下坡,如果情志与身体没有随着调和过来,常引发忧愁、低落的情绪。

  秋分过后·3

  秋分过后,2113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5261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4102昼短夜长,即1653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

  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秋分”中的 “分”为“半”之意。“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昼夜相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fanwen/121114/

上一篇:白露秋分·3篇
下一篇:秋分种麦·3篇
《秋分过后·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