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精选四篇

来源: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2-10-20 点击:

【www.wnzmb.com--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段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1927年底广州起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9月凇沪会战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获得2008奥运会举办权

  2003中共16大召开

  2003非典爆发

  2008中共17大召开

  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0枚金牌共100枚奖牌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提倡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其指导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这场运动毕竟打破了长期禁锢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笼,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的耻辱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5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第一,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即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第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同袁世凯订立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三,归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益,将胶州湾租界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但是,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以种种荒谬理由拒绝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正义要求,原先被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都归日本继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久积在中国人民胸中的怒火,向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这时任交通总长)、陆宗舆(签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这时任币制局总裁)和章宗祥(这时任驻日公使)。学生们痛打了正在曹汝霖家的章宗祥,放火点燃曹汝霖的住宅。北洋政府出动武装军警镇压,逮捕示威学生32人(其中有北大学生20名)。

  爱国运动遍及全国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工人阶级的带动下,上海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局面。随之,全国兴起罢工风潮。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10日,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这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27日晚,陆征祥的住处仍被数百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商人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没有出席巴黎和会在28日举行的和约签字仪式。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

  1、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爆发的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2、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此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山东代表是王尽美、邓恩铭。

  4、党的第一部章程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

  5、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余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人以上。

   

  6、第一次国共合作

  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五卅运动

  中国人民以上海工人为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25年5月30日发动的反帝爱国的革命群众运动。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8、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9、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0、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1、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

  14、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初步解决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以及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0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举行,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任主席。

  16、九一八事变

  也称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的武装进攻沈阳的严重事件。九一八事变后的4个多月内,整个东北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17、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8、长征精神

  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20、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北平学联组织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抗日救亡斗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1、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22、西安事变

  也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在西安附近的临潼扣留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23、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策划的一个严重事件。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4、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6、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仗。

  27、《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的一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指导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28、大生产运动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运动。

  29、延安精神

  2002年4月,江泽民在陕西考察时,高度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0、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1、百团大战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这次战役持续3个半月,八路军参战部队有105个团20余万人,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敌1.8万余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32、延安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33、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4、三大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3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6、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抵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7、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正式颁布。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9、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发起辽沈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40、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淮海战役。这次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

  41、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次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4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43、“两个务必”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46、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7、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5月1日颁布实施。

  48、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到1953年春,中国大陆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49、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内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0、“三反”运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

  51、“五反”运动

  1952年1月至10月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3、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5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6、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8、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59、《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这十大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60、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1、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6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63、雷锋精神

  雷锋,1940年出生,湖南省望城县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战士。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在题词中对雷锋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64、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1922年出生,山东淄博人,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5月被肝癌夺去生命。1967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社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65、大寨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之后,周恩来把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66、大庆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90年,江泽民高度概括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67、“两弹一星”

  新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代表成果。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8、王杰精神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金乡县人,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战士。1965年7月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王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生前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69、“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第2758号决议。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71、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曾经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72、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7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7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代表中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内容。

  7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双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被废除。

  77、创建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开发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7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了科学总结,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79、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80、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适时地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81、“八六三”计划

  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6年3月提出,1987年3月开始正式组织实施。“八六三”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8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3、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

  8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5、“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6、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88、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

  89、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1995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泽民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

  90、“科教兴国”战略

  是中共中央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分析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宏伟目标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1、香港回归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

  92、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93、抗洪精神

  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94、“三讲”教育

  1998年到2000年底,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95、澳门回归

  1987年1月,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交接仪式,澳门回归祖国。

  9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97、“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8个方面的要求,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98、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00、“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

  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

  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明中国从此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2.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事实上确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形成了以党内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形成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大革命高潮.

  3.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的诞生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参加湘南起义后,于1928年4月下旬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井冈山.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纪念日.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党在各地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于9月9日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在随后的进军途中,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队.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此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5.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在此前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也先后撤出根据地,进行了长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等地,结束了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7.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的目的是要在全党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达到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和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1944年5月到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作了结论,同时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方面所作出的贡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8.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此之前,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和国旗、国徽、首都等,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一系列工作.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生活的重任,党的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2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到1956年底,党采取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党的八大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实现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特别是“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这些成就为我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基础.

  12.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为目的,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在篡党夺权和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彻底覆灭.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10名主犯进行了公开审判.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着重点转移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这次全会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14.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奋斗目标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纲领,由此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5.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我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党中央认为,这篇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7.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十四大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重申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性任务.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8.“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其中包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并可保留军队等等.此后不久,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接着,邓小平又提出“一国两制”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进一步阐明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19.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果.

  20.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2000年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它是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lishi/134184/

上一篇:党史上重要历史事件集合4篇
下一篇:建党100周年历史事件范文四篇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精选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