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名赏梅诗句,李清照有名诗句

来源:名言大全 发布时间:2019-09-10 点击:

【www.wnzmb.com--名言大全】

李清照有名赏梅诗句,李清照有名诗句来自名言名句2019最新推荐,轩辕文献网为广大学生提供最齐全最经典的名人名言,欢迎投稿。

李清照清平乐的名句


  《清平乐·年年雪里》赏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求李清照几首诗词的解释


  1清平乐·年年雪里》赏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2.【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注释: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
  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
  徒:只。
  比并:放在一起比较。
  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3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2719546449004987.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4上片与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评析】: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琅嬛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5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6
  《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迭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李清照关于酒的诗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43036678448935269.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余下全文>>

清平乐李清照


  1、原文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2、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3、简析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全词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清平月 李清照写的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内首诗 解释和赏析


  《清平乐·年年雪里》赏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123.]

李清照的《清平乐》抒发了什么情感


  李清照的梅花词 清平乐 描写了她三个不同年龄段赏梅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 青年时期的咏梅曲 自豪、幸福 中年时期的咏梅曲 忧痛、复杂 晚年时期的咏梅曲 凄苦、悲凉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说明 她是通过写梅来写她自己 写她曲折的一生 其中采用了对比与衬托的手法 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瞻难的忧郁心情 上阕写过去 下阕写现在 以昔衬今 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赞美花的诗句有哪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王安石《梅 》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陆游《卜算子·咏梅》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黄庭坚《寄黄几复》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雪梅·其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王冕《墨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陆游《卜算子·咏梅》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黄巢《题菊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陆游《卜算子·咏梅》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王冕《墨梅》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 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 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 陈霆《踏莎行·晚景》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 —— 詹玉《齐天://..//471242449019334.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 秋瑾《九日感赋》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 王守仁《元夕二首》...余下全文>>

清平月(李清照)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李清照 《清平乐》 的创作背景?为什么写这首诗? 有什么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手法? 急需!!!!!!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挼,读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题 解】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名篇之一。词人从往昔赏梅写起,以今日怜梅收篇,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境遇,表现了身世飘零的不幸,寄托着深沉的家国之忧,思想内容远较一般的咏梅词深广。
  清平乐 (年年雪里) 词意图 廖松岗 绘
  句 解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年年”,是对往事的回忆,包含了许多岁月的生活情景,如生活优越、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夫妻志趣相投、相亲相爱的婚后岁月等。在那年年雪花飘飞的季节,一朵朵、一树树的红梅竞相怒放,在银妆素裹的冬日世界,绽放出生命的激情。主人公怀着喜悦的心情,踏雪赏梅,常常情不自禁地摘下几朵,插戴在发间。那时的她,时时陶醉于欢愉中。
  “年年”和“常”,指这样的生活在过去已成习尚。踏雪,本是赏心乐事;赏梅,更见情致雅韵。宋人赏梅注重雪景的衬托,强调气韵和精神,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卢梅坡《雪梅二首》)。故“雪”字不仅表明冬令时节,绘出梅雪争春图,更突出赏梅的环境。
  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被人赋予冰姿玉骨、铁躯古心、高洁坚贞等品质。词人对梅花特别喜爱。“插花”,即头上戴花。词人其它作品中也提到鬓插梅花的事,如《菩萨蛮》:“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可惜的是,踏雪赏梅、令人陶醉的美好生活,已成过眼云烟。又是雪飞梅开的时节,主人公早没有了插花的心情,她只是顺手摘下一朵梅花,在手里揉搓着。花儿一点点碎了,掉在地上;随同而下的,还有摘花人凄清的眼泪,一滴一滴,湿了衣衫。
  评家多认为,这是词人中年遭遇不幸时悲怆情感的写照。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当时金兵南下,李清照孤苦无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便还是一样的飞雪、一样的梅花,然而兵燹乱离,偶丧家亡,词人的心都碎了,哪还有好心情呢?
  “尽”,即搓来搓去,揉搓了很久。当年赏花、插花,是无限的喜悦,如今情不自禁地任花残零,是因为内心有着难以排遣的忧苦。这里有时间的流动、境遇的变迁、感情的发展。“无好意”,是心情不好的意思。“赢得”,即剩得。“清泪”,是词人南渡后悲苦凄凉心情的反映。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今年”点明时间,呼应已往的“年年”。主人公说:今年我飘泊在海角天涯,两边的鬓发已经稀疏花白了。“海角天涯”,并非真指地理上的荒远,而是感伤于身世飘零。金人占领北方,自己流落江南,多年来思归而不可得。丈夫已亡,自己孤苦无依,处境凄凉困苦,不免有沦落天涯之感。“萧萧”,稀疏的样子。词人慨叹自己飘泊无定,年老无依,但这不同于一般的叹老嗟穷,而是在丧乱沦落中蕴含着时局之忧。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看取”,即看。眼看那近晚吹来的风势,越来越大,即便有梅花,也必定会风狂花尽,难以再赏了。这里可能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附政情形势。因此,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也可能是政治的,即“国势”,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梅花”,喻指美好事物。从“常插梅花醉”,到“尽梅花无好意”,再到“故应难看梅花”,主人公由幸到不幸,情感由乐到哀,既是其人生不同阶段的写照,又是国是日非、时://..//9712148448951689.局艰难的折射。
  评 解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忧愁,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人饱经沧桑,将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身世之苦、家国之难融合在一起,使词的思
  鉴赏一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鉴赏二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 ”。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宋朝人物王安石、岳飞、苏轼、李清照、司马光等人的小故事求简洁、方便小朋友讲述能对孩子有教育意义。


  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晓林整理)
  岳飞在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教他识了不少字。
  这天晚上,岳飞脱下裤褂,钻在被窝里,让娘给他补磨破了的裤子。岳母补完补丁,把裤子盖在岳飞身上,就催岳飞快点睡。岳飞忽地坐起来,把褂子拽过来,披到身上,喊了声娘,说:“光认字,不学写,搁几天又忘啦,明天教我写字吧?”
  “中,明天就教你。”
  “娘!你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干脆今晚就教吧。”岳飞说着伸出胳膊穿衣服。岳母按住岳飞胖墩墩的肩头说:“看你急的,哪差一夜。”岳母看着儿子这样好学,打心眼里高兴。
  ? 岳飞学写字的念头一点不消,伸出手说:“拿来纸、笔,就在被窝里先教俩字,啊?”岳飞娇嗔地呶着嘴,央求娘教他写字。
  ? 说起笔墨纸张,岳母的心像针刺了一下。要是有纸、有笔、有墨,早该教孩子写字啦。这几年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全靠王员外,一些笔墨纸张钱再去向王员外开口,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岳飞看娘的脸色阴沉下来,像是知道了娘的心思,忙说:“我不学啦。”钻进被窝就合上眼睛。岳母见岳飞这样懂事,和自己肉连肉,心贴心,多会体贴娘的心呀,想着眼里湿漉漉的,抚摩着岳飞的头说:“娘手里节省下来的几个钱,明天给你买笔墨,睡吧!”
  ? 岳飞没吱声,鼻子微微翕动。岳母推推岳飞,一看他睡着了。岳母拾掇拾掇桌上的东西,扒扒灶火坑里的青灰,埋上火种,去睡了。
  ? 岳飞听听没动静,就睁开了眼睛。刚才他是装睡呀!岳飞心想:去向上学的小孩们要吧,怕不给,就是有要好的,要一回,要两回,总不能天天向人家要;在墙上写吧,两天就把墙画脏啦。想着想着上眼皮和下眼皮就打起架来,迷迷糊糊地看见从灶火门里出来个老头,白花花的头发,胡子拖有尺把长,坐到风箱旁的草堆上,用手轻轻把烧过的青灰扒拉出来,摊在地上,拿起掏火棍,一笔一画地写起字来。岳飞心里打了个忽闪,一下子豁亮了,这不是笔和纸么。岳飞又惊又喜,咯咯咯地笑起来。突然有人推了他一下,醒了,只听娘问他:“黑更半夜的,遇到啥喜事啦?笑得那么响。”
  ? “娘!娘!快点灯,有笔有纸啦!”说着岳飞摸着衣服穿上,娘把灯也点着了。岳飞趿拉着鞋,跑到灶火前,三下两下把青灰扒出来,用手抹捋平,用二拇指一画,咦,挺中。回过头说:“娘,就把青灰撒到地上当纸,用手指头当笔,写字吧,不用花钱买啦。”
  ? 第二天,岳母把掏出来的青灰摊在地上,开始教岳飞写字了。岳飞跟着娘用手指头在这“青灰纸”上划://..//69818811448978560.着,半晌功夫,就把“天地日月上下左右”几个字写得熟透透的。写了几天,岳飞的手指头都磨得红紫紫的,一碰着东西钻心的疼,怕娘心里不好受,岳飞一声不响,忍着疼,天天不间断的练习。
  ?青灰有时烧得不透,里边总是圪里圪瘩的,一碰着灰圪瘩,就把字写变了样。这天岳母拿来筛子,把青灰筛了一遍,又细又匀,摊在地上,平呼呼喧腾腾的。岳飞在筛过的青灰上写字,省劲多啦,写的字也好看。写了个把月,岳飞每天写的字越来越多,用指头写的字又大,青灰摊得比席子还大,也不够岳飞用。岳飞写呀写呀,青灰不够用,就去四邻八舍的灶火坑里掏青灰。后来,岳母把头上的银簪拔下来,叫岳飞用银簪在青灰上写字。用银簪在青灰上写字,又匀又小,再也不磨指头了。
  ? 岳飞用这“银簪笔”,“青灰纸”,写了多少字,谁也说不上来,只知道岳飞写字用的青灰足足拉了三马车,岳母的银簪给磨短了大半寸。
  读岳飞小时候的故事
  ——《青灰纸》有感
  岳飞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他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寒假里,我读了一个关于岳飞小时候的故事。
  岳飞出生时家徒四壁,还未满月,家乡就发起了大水,爸爸被水冲走了,母子俩虽然幸免于难,但也只得流落他乡,生活非常贫困。可岳飞小小年纪就非常爱学习,才五岁就把《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了。有一天,小岳飞忽然向母亲要纸和笔学习写字,母亲犯难了,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来买纸和笔哪?望着母亲为难的样子,懂事的岳飞再也不闹了,但心里却仍在考虑怎么办。一天,他愁眉紧锁地蹲在灶旁烧饭,望着炉灶发呆,忽然眼前一亮,猛地跳了起来,大喊着:“我有办法写字了,我有办法写字了。”只见岳飞用手小心地把灶里的青灰扒了出来,轻轻地摊平在地上,然后用手指一横一划认真地写起字来,这办法还真不错。从那以后,岳飞每天就趴在地上对着一堆青灰写啊写,手指磨破了,磨烂了,可岳飞毫不在意,依旧每天坚持写字、认字。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现在的条件是那么优越,同学们书包里,有高档的铅笔盒,有无数的铅笔,有喷香的橡皮,有崭新的本子……学习用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可好多同学并不珍惜这些,一天到晚只顾着玩耍嬉戏,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上课不认真听觉得没什么,作业不完成觉得没关系,考试成绩不好也无所谓,本子乱涂乱画,铅笔随处丢,这些同学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想想岳飞的学习条件,想想岳飞的勤奋精神,这些同学难道不觉得脸红吗?我真想大声唤醒这些同学,让他们赶快醒过来。我一定要把《青灰纸》这篇文章推荐给他们看,让他们也来学学岳飞的勤学精神。
  读了《青灰纸》一文,我被岳飞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痛下决心,要学习他那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我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岳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这么刻苦学习,我现在的条件那么好,我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学得比他更认真。”从这一刻起,岳飞的光辉形象就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激励着我。我就拿学二胡说,我以前拉得不好,总为自己找理由说,我比他们学得迟,拉得没同学好很正常。现在,我却不是这么看了,比如这个星期天,我就闭门不出,在家专心致志地练,结果拉得令二胡老师深感意外,连连表扬。我在心里说:“这只不过开始,有岳飞的精神激励我,有岳飞的形象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今后的进步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呢!”
  小朋友们,让我们大家都来读一读《青灰纸》这篇文章,都来学一学岳飞这种发奋求学的精神,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全新的收获。
  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难兄难妹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苏东坡看她满有把握,就说出他的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罢,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起。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东坡听了妹妹对的下联,连声赞妙。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
  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特别是晚上,玩耍一阵后,他便读起书来,这一读,读得很晚。到第二天,还要早早地韦,进行晨读。由于晚上睡得迟,他常常睡过头,耽误了早晨读书。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想让母亲来喊醒自己。但母亲心疼他,不想让他读书读得这么苦。
  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一段圆木头,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
  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他枕着圆木头睡,一翻身,圆木头就滚动,把他惊醒。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了。
  一天,妈妈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头,正想扔掉,司马光说:“母亲,千万不要扔,这是我的警枕。”
  母亲听他一解释,感动地说:“孩子,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呀!”
  司马光回答:“母亲放心,孩儿不是小傻瓜,不会累坏身体的。”
  由于发奋学习,司马光15岁时已无书可读了。长大后,他当上宋朝大臣,主编了著名的编年史书《资冶通鉴》。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lizhi/75985/

上一篇:申论万能开头名言警句,申论万能名言警句
下一篇:雷神押韵口号,有关雷神的口号
《李清照有名赏梅诗句,李清照有名诗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