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之中的精神分析学探究

来源:励志电影 发布时间:2019-10-02 点击:

【www.wnzmb.com--励志电影】

  作者简介:张根铭(1984-),男,民族汉族,籍贯四川成都,硕士,西南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影视创作与研究。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经研究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其理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韩国电影导演金基德创作的《悲梦》便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了具有精神理论美学的电影风格。本论文通过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探究,详细阐述了电影《悲梦》中对精神分析学的运用,最后分析了其理论对《悲梦》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悲梦》
  随着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逐渐在电影学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1900年发表的著作《释梦》,被看做精神分析学初期的代表作,其理论主要立足于研究人的动机,在不同情景下,内心的不同活动,并在后期逐渐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同时为电影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电影《悲梦》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创作背景,将文学作品中的隐性之美和电影的活动影像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揭示了演员内心的微观结构和心理行为,为清晰的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契机,体现出了审美作品的创造性和流动性。
  一、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概述
  1895年,埃米尔兄弟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宣告了电影事业的出现,同一年,弗洛伊德的第一本著作发表,精神分析学开始传播。随后文学作品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思想上百家争鸣,看似毫无关系的三个科系,在逐渐的发展中实现了共融。首先,电影是光影的艺术,善于营造人们想象中的精神世界,而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世界,文学是对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刻画,以电影的画面为载体,以文学故事的结构为依托,以精神分析学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次,关于电影中“梦”的阐释,梦本身是白天所想所思的一个体现,完全脱离日常生活,却又在精神分析学的解释之中的一个想象,所以精神分解学与电影理论是互相承接,共同促进的。
  二、精神分析学在电影《悲梦》中的运用
  (1)“无意识”理论的运用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提出的“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有意识经常要受到现实的限制,而在无意识的世界里,人的本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悲梦》中无数次的出现梦境中的情景,将虚幻和现实合而为一,影片中的梦是一种没有意识的、纯粹自然的心理活动的体现,梦是现实中人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主人公“镇”在现实中和女友分手,压抑的心理得不到释放只能把欲望在梦里实现,这种人性的缺陷和本能无意识的梦中得到了满足,甚至可以毫无顾虑的杀人。如果只是梦,不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谴责,对他人和自己也不会造成伤害。但是当主人公“镇”将梦里的一切运用到现实中时,就会产生真实的影响,这不再是无意识下做出的,而是在有意识的无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做出的。最终“无意识”的行为占据了主导地位,金基德导演成功的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与“意识”的支配关系,展现了人物内心季度的纠结与痛苦。“镇”要以理性的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又无法控制梦对现实的冲动,有意识和无意识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方面,这种意识的对立面在电影多出都有体现,“人”处在“虚”与“实”的边缘,极度容易迷失自我。他的现实在于,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两种意识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梦境”理论的运用
  《悲梦》中一共演绎了六场梦境,从主人公梦到自己车祸到“黑白同色”,与“兰”共命运,从错落的梦中亲吻到和自己女友梦里缠绵,却使兰受到伤害,从兰悲剧命运的开始到男主人公悲剧的结束,一切貌似只是一场梦,却又是真实的发生着的。根据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当“本我”的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就会找到一种发泄的途径,通过“超我”得以实现,“超我”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精神世界,激发了“自我”能量后的一种体现。影片中所有梦的内容,都是对现实无奈后的一种反应,直到主人公发现自己做的梦会在另一个人身上变为现实,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因此极力的克制自己不去睡觉,这个痛苦而又纠结的过程,是“自我”的一种转变。影片对如何抑制梦做了大篇幅的描写,为了突出抑制梦的不可控制性,如果“超我”是不受“自我”和“本我”的控制一样的。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镜子”理论的说法,人的行为通过心灵这面镜子可以反射到行为上,其中蕴藏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人的命运在梦中漂泊,而作为主体的人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奈为力。
  (3)“人格结构理论”的运用
  “人格结构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指一个人同时拥有多种人格,在不同的时期、环境、状态下展示出的是不同的人格,每一种人格都是真实的,都是正常的机体反应。“人格结构”学说很好的诠释了影片中对角色的定位,主角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人格是不同的。当男主角无法克制对女友的思念时,在梦中所有的诉求都得到了满足,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不受任何环境的干扰。当男主角回到现实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为兰带来了伤害,产生逃避的心理,是“本我”最真实的想法,为了解决问题,两个人约定不可以同时睡觉,但是在“超我”的驱使下迫使他们该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三、精神分析学对电影《悲梦》的作用
  电影导演金基德是一位善于打造心理描写的高手,通过对精神分析学的运用,表达出了影片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同样,精神分析学对电影《悲梦》中人物的塑造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有利于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结。主人公“镇”一方面难以摆脱对前女友的思念,另一方面又处在深深地对兰的自责中。透过镜头,在精神分析学的运用下将主人公“镇”的内心世界清晰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既让观众看到了克制自我过程的痛苦,又看到了本我纠结的过程。梦境中的随心所欲和现实中的悲哀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隐藏在人性背后的是不为人知的一面,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下也变的合情合理了。其次,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悲梦》从主题看,便早已确定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哀,精神分析贯穿了整部影片对主人公的记录,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和主人公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精神分析学只能解释原因和以科学的手段预测人物的命运,却无法改变,最后直到主人公无法忍受内心的痛苦而去世,都是在分析学的范畴之中。
  结束语:
  金基德的作品风格一贯充满了神秘、疯狂、不可想象的力量,在《空房间》里运用了“因果报应”的古老思想,展现了从妥协到反抗到妥协的整个过程;在《春去春又来》来中,描写了“虚”与“实”,“真”与“假”的神秘性。同样《悲梦》以其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大胆的象征隐喻展现人物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并通过细节的描写对心理意识和角色进行解析,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展现效果,悲的不是梦,而是一种人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至今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现实人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这种科学的分析法和真实性,才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引进精神分析学,以求在电影上取得突破。(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伟.后现代语境中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活力――《红颜》中的俄狄浦斯情结[J].大众文艺.2010(16)
  [2] 顾振华.《精神病患者》里的梦幻、欲望与凝视――精神分析学对电影美学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02)
  [3] 李孝德,邵平和.梦的遗失与原始反抗――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飞越疯人院》[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4)
  [4] 艾娟.《老无所依》的另一种解读――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老无所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lizhi/80897/

上一篇: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_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策略
下一篇:金秀贤电影隐秘而伟大_金秀贤崔雪莉电影real百度云资源无删减
《对电影之中的精神分析学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