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合集17篇)

来源:其它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6-21 点击:

【www.wnzmb.com--其它论文范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合集17篇),欢迎品鉴!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为了让乡村的农机技术培训能够帮助乡村振兴经济,促进农机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就需要及时做好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因此该文特意围绕着做好农机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展开了探究,以期可以扩大农村产能,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农机技术培训;振兴战略;乡村

   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是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改革。通过农业机械的不断应用和推广,能够让传统的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现代化农业中,有着不能跨越的阶段,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现代化的农业有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各种资源都能够循环利用,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进而提升了乡村的社会经济效益。

   1 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现状

   现如今,中国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对农机技术培训产生影响,也让农民在农业的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其一,就是在培训时所培训的对象较单一,在从前很长时间里,国内的农机技术培训中的学员大多都是农民,这就让所培训的对象相对较为单一,并且所培训的内容也较单一,教授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传统的机械原理,这就让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的农村发展很快,农民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让农民对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其二,政府部门没有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部署和落实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这就让这项工作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在缺少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培训人员的薪酬待遇和保障都严重不足,这就对农机技术的培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就会缺少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农民实行的相关培训政策也缺少系统性,这就让培训的效果变得不够理想。其三,中国有很多的农机技术培训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够,在培训时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降低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这些教师对市场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这就让培训工作的效果变低。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思想较传统,教授方式较落后,这就让培训质量不够高[1]。其四,在农机培训中,所培训的服务功能较弱,缺少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方便监督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农机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另外,在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中,现代化网络设备不足,传统的机械设备占据了主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智能化网络设备很少,而且也没有建设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不能邀请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这也就让现代的网络技术培训得不到很好的实践。

   2 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振兴乡村的策略

   2.1 加大农机资金力度

   现在的城市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不均衡,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阻碍之一,而为了振兴乡村战略,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其资金投资力度,改变城市农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样通过政策来确保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政府部门还要发挥自身的调控能力,通过宏观的调控来促使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并且还要加大农机的网絡设备方面的投入,让学员可以真正地接触到网络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振兴乡村。另外,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其培训的内容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对现在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加以分析,以此来制定出合理的宣传方案,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从而转变农民传统的思想,主动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让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增长。

   2.2 创建专业的农机技术培训团队

   在农机的技术培训中,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员们的培训效果。所以政府部门需要不停优化培训团队,让这些教师能够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样就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首先,为了实现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就需要将培训的地点不断开拓,让农民在培训基地或农田实行实际教学,并结合现实情况,有效提高培训效果。其次,为了让培训的内容更加的吸引人,培训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培训内容变得多种多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满足农民的具体需求[2]。而为了提高培训的趣味性,教师就要创新培训方法,运用农民喜欢的方式进行培训,这样就可以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从而培训的质量得到了加强。最后,可以聘请一个些专家,实行网络在线授课,这样就能够让学员更加的对先进技术知识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使学员可以自主学习。例如利用抖音直播,建立和谐、平等、时间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民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2.3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

   在对农机技术培训时,可以利用农机管理站来实现,但是因为缺少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这就让农机管理部门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农民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确保农机技术培训的专业性,减少培训过程中不安因素,加强培训质量。而因为农民所受的教育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加丰富的培训方式,从而让农民可以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并且要运用网络技术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对学员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其培训的效果,让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时更加的方便,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2.4 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保证乡镇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农机技术培训监理部门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农机培训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农机技术培训管理责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农机技术培训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定期组织农机技术监督管理培训,对农民不定期进行农机技术安全检测工作,并针对每个学员都进行访问,对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反馈给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还要加强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农机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想振兴乡村就需要在农机设备中融入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农业与网络信息相结合也要将农机的监管记录录入到计算机中,综合性地分析监督管理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的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反馈给工作人员,这样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农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2.5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农机技术

   创建农机技术的推广网站,为了充分做好农机技术的工作,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能够按照当地的农业推广需求,创建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站,把一些先进农机技术内容发到网站上,并定期对农机技术知识进行更新。如果有能力还可以聘请农机计划方面的专家,定期在网站上进行座谈,与农民进行在线的技术交流,将农民的问题集中起来,并加以解决。另外,还可以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中实现在线课堂教学。在完成教育任务后,还可以对学员进行技术考核工作,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信息的传播,而现在的信息传播软件较多,所以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对农机技术进行定期维护工作,并及时教授给农民农机的使用技巧,让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线上进行指导。为了农机技术培训的推广工作,还可以为农机知识建设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中会有先进的农机技术,利用视频、文字或语音进行讲解,进而让农民能够及时更新农机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更加方便了农民接触技术知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及时运用搜索引擎解决相关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3]。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这就对农村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仍然有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振兴乡村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陈永志.为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农机鉴定技术支持[J].现代农业装备,2018,No.234(03):74.

   [2]王斌.农业机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J].湖南农机,2018(08):47.

   [3]姜红杰.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04):136.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2

  乡村振兴下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贵州旅游业的现状,进一步梳理贵州旅游模式,剖析贵州旅游业在基础设施、人才管理、品牌树立、产业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应对措施,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6]杨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1(08):19-20.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3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名aa负责人,如何履行好责任,全力以赴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义不容辞应该扛在肩上的责任。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要在正确的站位上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其次,要扎实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要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那就是要让人“流”入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我们客服重重困难,努力打造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大山深处实施的中药材种植扶贫项目,投资拉动和示范带动,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再次,要实实在在助农增收。一是公司根据当地实际,做好产业选择,选择地道特色中药材种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示范种植带动农民增收;二是通过种植用工、建设用工和组培技术研发用工等方式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三是通过实行保底价收购,保证种植户收入;四是通过设置药材收购点,解决老百姓卖药难的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五是通过及时向农户兑付土地流转费及让贫困群众参与种植管护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六是通过为农民种植的中药材购买保险,提升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七是通过不断努力,促进国企资源整合,助力黔货出山,通过帮助贫困地区推动农产品销售,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乡村不断变得宜居美丽。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十个字”的总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只有在加大在农村的投入,助推农村产业振兴,不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才是实实在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4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5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既要形成,也要铸造灵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建议乡村文化振兴应在铸魂强根上正确发挥作用。关于乡村文化的振兴,我深刻理解。

  有了精神,才有真正的干劲。乡村振兴不仅要看村民们的钱袋鼓鼓的,还要看精神不足。2013年8月,我开始担任荣昌区安富街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入村庄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论村庄的大事、村庄的大事、村庄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家庭的选拔,以良好的家庭风格带动良好的乡村风格,每周开展送文化入院水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复盖全村4000多本书籍的农家书店,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女性接受粮食,和留守儿童作业我一边听,一边工作,仅仅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着名的先进村庄,村民们从不买到积极参加,工作更加活跃,产业发展顺利。

  乡风平静,才能振兴百业。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在乡下工作创业的自信和决心。下一步,我将继续在全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二是提高农民文明素养,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孩子、好妻子等评选表扬活动,培养优秀的家庭风格、文明乡村风格的乡贤文化,开展传播善行义举的梦想教室专题训练,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培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的基础,继承农耕文明的精髓,依托培养乡村文化自信的宋窑、刘家拱桥两个窑址,精心构建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艺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很多乡村党员干部和大众一起奋斗,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大众生活富裕,环境美丽,精神愉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6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以建设最美乡村,实现强村富民为目标,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发展途径,规范发展行为,共享发展成果,使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关键词]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小康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位于扬中市西南部,东连扬中长江一桥,南临长江夹江,西望镇江新区圌山,是70年前百万雄狮渡江战役的主要渡江点。为了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合理配制资源要素,2010年扬中市在农村合并建制村,当时新治村由新坝镇原治安村、永治村和治联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380公顷,户籍人口4362人,下辖44个村民小组。多年来新治村“两委”领导班子,立足区域实际、特色优势和发展定位,坚持强村富民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建设最美新治的理念融人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革命老区的红色热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美丽宜住村庄”、“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普遍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立足规划先行,优化发展布局

   秉持“科学优化、物尽其用”的原则,立足群众生产、生活、生態的实际需求,按照“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思路,以沿江传统民居为底色,推进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城乡融合,确保发展建设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充分彰显乡村风景。

   坚持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富民“五位一体”联动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全村域规范布局。充分挖掘新治村的自然风光、区位特色和发展现状,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历史记忆、特色民俗等要素,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民居等乡村印记。邀请江苏省环科院专家高标准编制《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章共分7章,主要有总体思路、形势分析、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效益分析及保障措施。在分析新治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新治村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秀丽的宜居家园。

   2注重产业协调,增强发展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个字总要求。产业振兴是核心,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把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致富增收上来。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投入省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250万元,新修农田水利涵闸5座,固定沟系1100米,硬质化水泥道路2000米。建设高标准农田150公顷,加快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步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绿色稻米、优质果蔬、长江名贵水产等特色农业,抢抓“互联网+”机遇,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开辟现代农业新渠道。全村80多名弱势劳动力本地就业,每人年收入增加1.5元。新治村利用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租赁收入;完善居民小Ⅸ配套设施,提高开放性收入;发展高效农业和物业经济,提高发包性收入;优化涉企服务,提高驻村企业反哺性收入。以上措施的叠加效应,使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由2010年的1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360万元;总收入由2010年的2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50万元。由于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切村级事业有了基础的底气,促进了农业产业提档、农村面貌提升,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20元。

   3注重以民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以利民、惠民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功能,采取职能下移、服务下沉的途径,统筹办好各项社会事业。新治村坚持以民为本,聚力共同富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民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确保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落一户,不丢一人。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扶贫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村“两委”领导与5名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结对帮扶,不让一人因贫辍学,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实施健康评估干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真正让低收入农户健康医疗有保障。为46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建立家庭档案,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14家低收入农户及时纳入低保兜底。成立新治村级慈善工作站,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企业能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全力投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行动中去,踊跃捐款共筹集专项资金近50多万元。先后为22户困难家庭雪中送炭,投入20多万元的五保户及困难户重建或修缮房屋,明显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为主线,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阵地,为村民提供菜单式、互助式等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代餐、送餐服务。逢年过节村里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老年慰问金。使党的关怀温暖民心,自2015年连续5年来,全村居民医保续保率达100%,社保续保率达98%以上,社会就业率达100%。

   4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发展路径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注重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重要载体,为乡村产业兴旺发挥推动作用。新治村利用沿江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精单品,串珠成链,以“四个一”开辟最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一园,即渡江文化园。以我送亲人过大江馆、扬中革命斗争发展馆为核心,集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党员法规教育、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每年接待游客近20余万人。一廊,即红色长廊。长达1600米,东至打靶场、国防园,途径渡江广场,西延到湿地公园、梓阳园,临江而建,横卧于长江之上,满目葱茏,清新自然,是群众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一馆,即陈履生美术博物馆。既有陈履生先生历年来的艺术创作作品展,也有反映汉文化博大精深的文物展,还有兼顾扬中特色的竹器展。现已正式约落户,2020年底将对外开放。一片,即主题文化民宿片区。依托老圩埭改造,建设宿予主题文化民宿,满足游客文化、餐饮、住宿。体闲活动等需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广大游客来释怀乡村情结,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有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路径。 5彰显文化特色,赋予发展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心旷神怡的自然生态来赏心悦目,还需要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来锦上添花。新治村创建了全市首家村级道德文化园,开扬中农村文化建设先河。搭建全市首家村级百姓大舞台,高标准配备设施、高素质组建队伍,高水平编排节目,以原汁原味、有滋有味、多姿多味的农村文化节目,勾勒出了新治有声有色的风景。2011年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征订刊物超过20种,藏书7000余册以上。2013年成立新治村宝晋诗社,诗友们每个月10号聚在一起紧扣时代主题讨论诗词创作,5年来从未间断,这已经成为一种乡风文化。2018年建成一类健身广场,筹建村级文化大礼堂,使其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明的家园,为建设现代化农村开创了新途径,探索了新空间。

   6创建文明乡风,规范发展行为

   以智慧化平台打造基层“强磁场”,将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阅读的有机融合,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智慧管理,形成便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群众和村“两委”的沟通桥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基层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提升。紧扣农村实际需求,聚焦政治思想、科学素养和法治道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党员模范户”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中去。在文明行为的引导上,新治村坚持“三治”并进,在自治上,注重加强村级事务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建设,编排《村规民约三字经》,从遵纪守法、文明新风、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规范村民行为。推动移风易俗,传承好家风,争当社会文明标杆,争做新乡贤。在德治上,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户评选,全村涌现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名,市、镇敬老模范10多名,孝亲敬老模范户和文明户家庭比例达70%。在法治上,成立全国首个区域法治社會实践基地,引导社会组织在法治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矛盾调解、心理修复等方面抱团发力,全村实现18年无越级上访。

   目前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趁势而上,奋发作为,定将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柏先红,刘思扬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J].调研世界,2019(06).

   [2]乔新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2).

   [3]潘柏.浅谈如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J].科技与管理,2016(02).

   [4]刘晓萍,发展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7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以建设最美乡村,实现强村富民为目标,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发展途径,规范发展行为,共享发展成果,使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关键词]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小康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位于扬中市西南部,东连扬中长江一桥,南临长江夹江,西望镇江新区圌山,是70年前百万雄狮渡江战役的主要渡江点。为了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合理配制资源要素,2010年扬中市在农村合并建制村,当时新治村由新坝镇原治安村、永治村和治联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380公顷,户籍人口4362人,下辖44个村民小组。多年来新治村“两委”领导班子,立足区域实际、特色优势和发展定位,坚持强村富民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建设最美新治的理念融人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革命老区的红色热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美丽宜住村庄”、“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普遍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立足规划先行,优化发展布局

  秉持“科学优化、物尽其用”的原则,立足群众生产、生活、生態的实际需求,按照“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思路,以沿江传统民居为底色,推进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城乡融合,确保发展建设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充分彰显乡村风景。

  坚持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富民“五位一体”联动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全村域规范布局。充分挖掘新治村的自然风光、区位特色和发展现状,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历史记忆、特色民俗等要素,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民居等乡村印记。邀请江苏省环科院专家高标准编制《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章共分7章,主要有总体思路、形势分析、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效益分析及保障措施。在分析新治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新治村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秀丽的宜居家园。

   2注重产业协调,增强发展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个字总要求。产业振兴是核心,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把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致富增收上来。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投入省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250万元,新修农田水利涵闸5座,固定沟系1100米,硬质化水泥道路2000米。建设高标准农田150公顷,加快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步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绿色稻米、优质果蔬、长江名贵水产等特色农业,抢抓“互联网+”机遇,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开辟现代农业新渠道。全村80多名弱势劳动力本地就业,每人年收入增加1.5元。新治村利用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租赁收入;完善居民小Ⅸ配套设施,提高开放性收入;发展高效农业和物业经济,提高发包性收入;优化涉企服务,提高驻村企业反哺性收入。以上措施的叠加效应,使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由2010年的1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360万元;总收入由2010年的2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50万元。由于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切村级事业有了基础的底气,促进了农业产业提档、农村面貌提升,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20元。

  3注重以民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以利民、惠民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功能,采取职能下移、服务下沉的途径,统筹办好各项社会事业。新治村坚持以民为本,聚力共同富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民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确保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落一户,不丢一人。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扶贫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村“两委”领导与5名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结对帮扶,不让一人因贫辍学,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实施健康评估干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真正让低收入农户健康医疗有保障。为46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建立家庭档案,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14家低收入农户及时纳入低保兜底。成立新治村级慈善工作站,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企业能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全力投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行动中去,踊跃捐款共筹集专项资金近50多万元。先后为22户困难家庭雪中送炭,投入20多万元的五保户及困难户重建或修缮房屋,明显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为主线,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阵地,为村民提供菜单式、互助式等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代餐、送餐服务。逢年过节村里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老年慰问金。使党的关怀温暖民心,自2015年连续5年来,全村居民医保续保率达100%,社保续保率达98%以上,社会就业率达100%。

   4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发展路径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注重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重要载体,为乡村产业兴旺发挥推动作用。新治村利用沿江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精单品,串珠成链,以“四个一”开辟最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一园,即渡江文化园。以我送亲人过大江馆、扬中革命斗争发展馆为核心,集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党员法规教育、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每年接待游客近20余万人。一廊,即红色长廊。长达1600米,东至打靶场、国防园,途径渡江广场,西延到湿地公园、梓阳园,临江而建,横卧于长江之上,满目葱茏,清新自然,是群众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一馆,即陈履生美术博物馆。既有陈履生先生历年来的艺术创作作品展,也有反映汉文化博大精深的文物展,还有兼顾扬中特色的竹器展。现已正式约落户,2020年底将对外开放。一片,即主题文化民宿片区。依托老圩埭改造,建设宿予主题文化民宿,满足游客文化、餐饮、住宿。体闲活动等需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广大游客来释怀乡村情结,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有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路径。

      5彰显文化特色,赋予发展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心旷神怡的自然生态来赏心悦目,还需要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来锦上添花。新治村创建了全市首家村级道德文化园,开扬中农村文化建设先河。搭建全市首家村级百姓大舞台,高标准配备设施、高素质组建队伍,高水平编排节目,以原汁原味、有滋有味、多姿多味的农村文化节目,勾勒出了新治有声有色的风景。2011年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征订刊物超过20种,藏书7000余册以上。2013年成立新治村宝晋诗社,诗友们每个月10号聚在一起紧扣时代主题讨论诗词创作,5年来从未间断,这已经成为一种乡风文化。2018年建成一类健身广场,筹建村级文化大礼堂,使其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明的家园,为建设现代化农村开创了新途径,探索了新空间。

  6创建文明乡风,规范发展行为

  以智慧化平台打造基层“强磁场”,将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阅读的有机融合,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智慧管理,形成便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群众和村“两委”的沟通桥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基层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提升。紧扣农村实际需求,聚焦政治思想、科学素养和法治道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党员模范户”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中去。在文明行为的引导上,新治村坚持“三治”并进,在自治上,注重加强村级事务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建设,编排《村规民约三字经》,从遵纪守法、文明新风、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规范村民行为。推动移风易俗,传承好家风,争当社会文明标杆,争做新乡贤。在德治上,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户评选,全村涌现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名,市、镇敬老模范10多名,孝亲敬老模范户和文明户家庭比例达70%。在法治上,成立全国首个区域法治社會实践基地,引导社会组织在法治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矛盾调解、心理修复等方面抱团发力,全村实现18年无越级上访。

  目前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趁势而上,奋发作为,定将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柏先红,刘思扬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J].调研世界,2019(06).

  [2]乔新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2).

  [3]潘柏.浅谈如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J].科技与管理,2016(02).

  [4]刘晓萍,发展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8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获得感不断提升,随之而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尤其对良好生态环境等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笔者认为,环境获得感不仅是提升人民整体获得感的关键,更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农村的重点。

   [关键词]乡村建设;经济振兴;农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初显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十八大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通过这几年的环境治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60%,增长速度是“十二五”期间的两倍多,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也达到22%,较2015年提高了4%。我们丹阳市,多年来始终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载体,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增強了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建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09年、2017年丹阳市皆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7年司徒镇荣膺国家卫生镇称号。

   2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还较突出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问题还较突出,农村环境卫生的发展比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慢得多,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更是落后于城镇,“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和村庄还比较严重,例如生活垃圾随处丢弃,废水任意排放,等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2.1农村垃圾污染增多,而配套的处置办法滞后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垃圾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垃圾还出现了毒害化的新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变质的剩菜剩饭、瓜皮菜叶、秸杆等生活类废品,现在又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农用膜、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体,特别是大量使用过的塑料袋,随手乱丢,一旦刮风就会满天乱飞,五颜六色,一片狼籍。同时,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垃圾增多,而配套的处理处置办法没有跟上,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垃圾不能集中处置,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环境治理措施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即时和潜在的危害。而且随意堆放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垃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漏液也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污点”。

   2.2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薄弱,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遍地开花、随处可见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我国环保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加以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的步伐还远远没有跟上,执法力度不够,制度执行率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乱占滥建、盲目上马,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3农民缺乏良好卫生习惯,文明健康意识不强

   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环保意识,沿袭一些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垃圾随手乱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粪便到处拉,排水沟经常淤积,臭气熏天,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还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

   2.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投入不充分,缺少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都需要资金投入,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保洁等长效管理所需经费难以足额到位。

   3乡村振兴须从环境治理做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党中央把生态文明作为统筹推进农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今年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对此,笔者以为,乡村振兴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3.1提高认识,强化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有关部门要有机构负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村(社区)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协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2做好规划,加大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力度

   从环保的角度对辖区内新农村建设做好一个整体规划,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划,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制定与垃圾总量相适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项目建成时间表,建立倒逼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审计、稽查、执法检查,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同时,鼓励优先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无害化垃圾焚烧厂,减少垃圾填埋的占地、污染,实现能源清洁回收利用。完善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的配套补偿机制。积极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探索破解垃圾处理“邻避效应”,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异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 3.3完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村庄污染物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

   农村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较大而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充分,或者建成后运行维护资金未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为此,亟须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要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整资金分配思路,实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用改造、农村新能源開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同时,制定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3.4因地制宜,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

   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可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在偏远地区,要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模式。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推进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与利用,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让村民在整洁村庄里美好生活。

   3.5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责任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黑板报等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处理,人人有责;分类投放,从我做起”的理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依托社区为平台鼓励全民参与,探索“积分兑换”“绿色账户”等激励方式引导民众参与;将垃圾处理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扩大社会教育面,培养好习惯,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活环境的新局面。

   3.6实行农民自治,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集中管理使用,解决村社环境卫生保洁费用。

   3.7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对新建乡镇企业要加强规划布局,严把企业环保准入关,乡镇企业要适当集中建设,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现有乡镇企业,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关停,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3.8实行目标考核,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业绩挂钩,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解睿,何燕,樊晓璐.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J].经济师,2018(11).

   [2]刘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初探[J].中华建设,2018(04).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名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笔者近日听了党校教授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授课,通过现场学习和上网搜索方式了解了一些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总体感觉,各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培育乡风文明,促进群众生活富裕,但相对而言对推进乡村治理特别是改善乡村治安的具体做法并不多,似有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治安良好是治理有效的重要体现。从我省实际看,乡村治安状况与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个治安混乱的乡村,产业往往难以兴旺发达,乡风往往受到不良影响。例如我省有一些因毒品问题问题突出被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整治地区,还有一些因命案、涉枪涉爆等问题突出被省有关部门重点治理或挂牌整治的地区,这些地区治安状况较差,一些外地企业对到当地投资有所顾虑,当地产业并不兴旺,部分群众难以安居乐业。这些地区有的人员“违法致富”并产生不良示范效应,诱使不少人员同流合污,严重败坏当地乡风文明。当然也有一些地处珠三角的乡镇,虽然突出违法犯罪层出不穷,但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群众生活富裕。这些乡镇群众经常面临“两抢一盗”、黄赌毒黑拐骗等问题的滋扰威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从第三方调查情况看,这些地区的群众安全感普遍不高,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群众安心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安全感低,即使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也谈不上治理有效,不是全面的乡村振兴。

  4月26日,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认真落实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让**父老乡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攻坚仗”。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实施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各项总要求,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治理,确保乡村安定和谐有序,社会治安良好,让父老乡亲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此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铲除滋生黑恶势力土壤;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有效排查整治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和黄、赌、毒、拐、骗、涉枪涉爆、电信诈骗等突出治安问题;要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对各类治安问题的防控水平;要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预防和化解农村各类突出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提升农民法律意识,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0

  摘要: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很好地推动作用,它能使农民致富,使农村产业升级,使农村更好发展。想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就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全方位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乡村; 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业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客户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目的就是带领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这样才能更好带动农村经济进步。

  1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义

  1.1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在农村开发旅游业,建设旅游景点,可以很好的扩大旅游领域,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农业产业项目的旅游能力。想要发展农村旅游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种类,引进观赏类植被,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农村旅游业的观赏类型。

  1.2提高农民收入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发农村旅游事业,可以把农民的性质从劳动类型转换成服务类型,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提高了农民的个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另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就要开发相关旅游项目,就需要占用部分土地,农民就会得到相应补偿收益,还会有利于农民向市民转换。

  1.3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进行景区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更有利于农村对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2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乡村旅游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解决一些现实困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政府需要与开发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配备先进旅游设备,改善乡村基础条件,还要引进专业人员,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乡村旅游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提炼整合,运用更多的宣传途径推广。乡村特有的文化就是技艺和民俗习惯,可以把这些都统一起来进行创新和保护,对主要的民俗文化进行推广,这样还能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对促进乡村繁荣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都很现实的意义。

  乡村旅游业想要发展,必须考虑产品、基础设施、人员和模式的因素,因此就必须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创新旅游产品、提高进本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统一管理模式和塑造品牌模式。这样在乡村振兴战略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业。

  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对于乡村旅游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没有树立独特品牌形象

  在乡村振兴背景的影响下,乡村旅游业也取得很多成绩,不过还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综合起来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规划,基本属于分散性开发,没有统一性布局,还有旅游项目没有明确主体,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建设水平落后,重复建设严重,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将乡村旅游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

  3.2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特点严重

  现在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都很相似,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水平。旅游产品单一,普遍以农家乐和民族菜品,农村的旅游活动多数采以采摘,观赏和钓鱼为主,在传统农民活动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涉及的活动很少。在旅游特色产品销售上面还是普遍的自产自销模式,这是一个很初级的状态,没有创新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适合旅游类型的产品。

  3.3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旅游项目没有创新性

  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看,旅游业发展不足的原因还有没有创新项目出现,一直保持老套的农村旅游项目。总体来说,还是由于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乡村旅游业想要健康的发展下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不过目前的状况就是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不成正比,在专业人次培养上没有统一、专业、系统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基本是本土人员,专业培训没有深入到农村,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4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4.1大力发展生态化旅游

  想要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开发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乡村文化作为旅游发展核心,更是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这就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宣传特色文化和地理优势,创新一些丰富多彩和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产品,发挥出农村特有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重要的是要解决交通问题,改变周围道路建设等问题,在条件符合中,加快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文化建设。

  4.2积极开发乡村休闲观光农业

  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方式就是休闲农业,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形态,休闲农业的特点包括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改变农业发展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广阔,最具自然风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可以更好的利用农村特色建立新型的旅游项目,努力发展休闲农业,让游客可以在游玩过程中集观光,采摘和体验耕作活动于一体,这样就会更加满足他们了解农民生活和更好享受乡土情趣的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套建设相应的住宿和度假项目。乡村休闲就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利用一些先进科学手段,给消费者提供全面服务。

  4.3开发乡村景观农业

  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了景观农业项目,这个旅游方向的发展,体现了乡村旅游业在不断创新。这个项目主要是保存农业体验,以田园风光为基础进行开发,设计建设出具有农村特点的景观,从而使乡村旅游更具特色。

  4.4升级农产品为旅游产品服务

  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产品,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新业态,按照不同主题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路线,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民俗和养生基地,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增加更多新型服务。同时对农村一些珍奇农作物进行开发和创新,这样就能提高旅游的看点和观赏价值。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发展旅游的保障措施

  5.1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要持有大力支持的态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每个地区都要保证乡村旅游能够良性的发展下去,相关部门应该结合起来,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对地区旅游业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开发。相关部门要保证对乡村旅游的用地,财政和扶持政策实施到位,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落实和监管,放宽支持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主体条件,对一些相关手续能简化处理。

  5.2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乡村旅游战略政策的制定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依据,更带来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机会。但是,在乡村发展旅游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当下乡村旅游业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招商引资,增加个人投资项目,加快农村融资,对乡村旅游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尽快解决。

  5.3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就要认清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基本设施不完善和缺少专业人员的现实。专业人员缺乏导致的后果是从业人员旅游服务意识欠缺,这个因素很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想要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可以利用农村本土人员进行就地培训,组建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旅游服务队伍。

  6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业,就需要充分把乡村中的自然风光、特色文化和特色农作物结合起来,把乡村旅游内容丰富起来,尽可能的发掘可发展项目,实现乡村旅游的观光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幅员广、基础差、产业弱、人口多、贫困重,仍是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我们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综合对症下药,着力在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改革创新三个方面下足工夫、取得实效。

  统筹规划,整合力量确保乡村振兴方向明、路径优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必须坚持全县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整合力量、统筹推进。要根据全县各地农村农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按照“特色发展、区域联合、全域联动”的乡村发展思路,着力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部门行政职能界限,科学制定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要强化统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同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

  优化布局、典型带动。要结合县委关于“一区四圈”的旅游规划,做好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布局。要坚持差异发展、扬长避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气候特点等,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优化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加强示范创建及模式推广,结合脱贫攻坚引领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先行试点示范,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辐射带动全县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强化领导,合力推进。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全县重点工作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及时完成。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落实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聚焦重点,狠抓关键确保乡村振兴措施实、效果好

  突出三产融合,推动农业效益大增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导向,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突出“牛、药、果、茶、菌”五大重点产业,推动各地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实现每个乡镇一个千亩产业园、一个万头养殖场目标,形成全县性的农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宣汉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旅游+精品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基础配套,推动农村面貌大改善。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为统揽,统筹推进“广厦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力实施三化工程,全面开展农村院落整治,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代办服务、环境治理、社会治安“五进村”。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田成方、水成系、路相连、林成网”格局,加快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突出乡风塑造,推动农民素质大提升。把农民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加强群众道德约束和村规民约管理,大力宣传、引导和弘扬好家风,塑造良好乡村软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加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教育,引导参与村务管理,提升村务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确保乡村振兴机制活、动力足

  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要素市场。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探索建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农村资源开发模式,充分激活农村要素市场。重点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各地多种方式盘活农地、小型水利设施、集体资产。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各类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

  探索建立更广渠道的引才机制。探索创新农业高层次人才聘用机制,充实农业部门专业人才力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力量建设,加强与农科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激励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一线创新创业。出台落实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在外宣汉人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发展。注重将优秀回乡创业人员纳入党员和村委后备干部培养,及时为村级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投入体系。建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推广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扶贫互助社试点经验,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探索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18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4.035

   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

   1.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本土乡贤:乡村振兴助理员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2.2乡村振兴助理员的人才“引用留”机制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乡村振兴助理员通常情况下会被纳入镇(街道)村干部的储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正式党员一般任工作所在村的党组织书记助理,非正式党员任工作所在村的村委会助理,也可根据所在村的实际情况兼任村“两委”的其他职务。协助做好本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工作。 2.2.3留才:构建良性育才机制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3助理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乡村振兴助理员面临的困境及不足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5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回流。山东省J市实施的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尤其强调人才的本土属性,源于本土人才出生于乡村,有着更加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乡村振兴,复兴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对脚下土地更为熟悉,与群众的感情更为深厚,这一优势可以避免助理员沦为乡村的“过客”,增强了其服务家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02):10-29.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4]王展.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0(03):17-20.

   [5]贺雪峰.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J].社会科学,2019,(04):64-70.

   [6]郭苏建,王鹏翔.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与乡村振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62-75.

   [7]黄志辉,陈九如.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的青年担纲者——云南省H县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J].社会建设,2019,6(06):88-96.

   [8]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乡村人才振兴及队伍建设对策研究[N].湖州日报,2019-11-26(A08).

   [9]吳小青,黎春娴.“三社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16-21.

   [10]许汉泽,徐明强.“任务型乡贤”与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32-43.

   [11]牛新星.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人才供给:现状、困境与破解——以“返乡大学生群体”为例[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01):68-72.

   [12]黄一映.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农村人才振兴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228-229.

   [13]郭俊华,卢京宇.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2):130-138.

   [14]张宇.治理视角下新社会阶层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15]韩海伦.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意义及延续性思考——以苏北地区为例[J].管理观察,2020,(20):44-47.

   [16]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04):137-143.

   [17]杨林伟,曾绍伦,王强,等.乡村振兴的内涵界定、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71-80.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2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統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乡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风是乡村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对规范成员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规范乡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能更有效促进家国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以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

  一、黎坝镇基本情况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镇村公路总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亩,旱地3622亩;是全县唯一田多于地之镇,有林地10.5万余亩、荒草坡28万余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6个村民小组,2452户9352人.经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576户1922人.黎坝镇以加快建成“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旅游名镇、绿色能源重镇”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二、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1.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为了推进黎坝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推进“诚、孝、俭、勤、和”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从村风民俗、尊老爱幼、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2.成立了三会即互助资金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黎坝镇成立有互助资金协会6个,纳入贫困户会员263户,发动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缴纳入社会费500元,同时政府入注资金160万元作为贷款或村内融资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员提供产业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牵头,在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法人之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将现有的各村资金互助协会与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两社合一.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7个,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本土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咖、在外学者、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人中组建乡贤工作者队伍,挖掘乡贤人才,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乡贤当好美德传承者,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媳妇,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7个,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低俗恶俗之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乡贤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节俭、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2017年在全镇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评选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义行善举、学识渊博的乡贤骨干,让乡贤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者”.真正发挥乡贤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成立村乡贤文化促进会,设会长1名,负责乡贤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结合本镇镇情民意,确定工作重点,打造特色亮点.

  4.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镇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制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黎坝镇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共存,人文景观包含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傩文化”(即端公戏),有红色文化(1934年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留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传自清嘉庆年间的黎坝巡检署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黎坝镇乡村旅游开发,乡风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镇上抓住脱贫攻坚和国开行项目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个71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个494万元,环境整治项目26个1296万元,校安工程1个170万元.全镇居民饮水、用电、行路、通讯和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使镇容镇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活移民(脱贫)搬迁政策,通过统规统建,新建兰花坊、梅花苑、菊花园3个安置点,实现“三有”(有房、有土、有业)安置242户916人;通过维修换新颜,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加固与重建安置67户94人.既圆了群众的新居梦,也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3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创新,在价值维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4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讨论了推进“农业+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强化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做到资源共享,强化教育扶贫工作,并结合当地特色加大对农产品推广力度等解决对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互联网;乡村振兴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也要与“互联网+”经济增长相结合,让电子商务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农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1 “农业+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传统的农业作业和销售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智能,自动滴灌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智能电力温控技术等的普及让农作物的生长更为科学,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产量。在农业收割方面,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让传统的收割有了根本改变,收割的时间精确,路径明晰,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收割工作效率。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种植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升级换挡。传统的农业模式中,农民无法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对市场进行准确判断导致农产品价格模糊,市场售价远远高于农民卖价,电子商务的兴起有效的改变了这种困境,让农产品销售更加便捷,让农户与客户沟通更加容易,价格更加透明,在解决了销售流向后可促使农产品的品牌化生产。农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让偏远山区的优质农产品还有了走出深山的机会[1]。

   2 “农业+互联网”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互联网”的模式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不健全让部分数据分割严重,无法真正的为农户提供帮助。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程度不高,偏远地区农户对于互联网的需求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运输等环节没有良好的衔接,农业活力不足,农户自身文化程度限制也导致农户无法与高度智能化的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户对于品牌建设没有良好的认知,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季节性较强,水果等产品容易腐坏,欠发达的物流让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导致一些偏远山区中的优质农产品无法找到更好的销路。虽然各地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的振兴模式,但是从人才角度出发,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难以留住互联网人才,而农户们又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缺乏应用能力,导致“农业+互联网”模式推广困难[2]。

   不仅如此,运营商近年来的价格竞争也让“农业+互联网”模式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对于自身农产品定位不准,盲目上线也让“农业+互联网”模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为农户带来利润。

   除此以外,政府的认知偏差也是“农业+互联网”模式无法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有的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在对市场估计不足的情况下急切的鼓励农户参与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3 “农业+互联网”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互联网”模式首先要解决平台问题,政府要强化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做到资源共享,价格透明,强化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营销环境,形成良性竞争的好环境。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农户享受更好的网络设施,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户提供基础培训,鼓励政府对农户进行帮扶,让农户认识到“农业+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同时,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也可以引导农户应用手机来了解市场需求,学习新技术,让传统农业与“农业+互联网”模式更好的进行衔接。

   不仅如此,政府要有效进行教育扶贫工作,让教育与扶贫工作形成有效的融合,让农户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到互联网的作用,移动终端的作用,在提高农户水平的同时,让“农业+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深入人心,在农户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简化农业经营组织办理的手续,在严格审核的同时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让负责人在有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的组织农户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最终形成固有的农产品品牌,有效提高销售能力,政府要加大路桥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帮助农户有效完善冷链运输,提高运输能力,让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产品销售量[3]。

   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农产品推广,对农业项目不盲目跟风,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政府要切实了解农户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种植农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户对农产品的种植热情,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扩大农产品宣传,让市场对农产品有更好的接受度,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销量,避免农户的损失,让“农业+互联网”模式真正的发挥其在市场上的作用,为农户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让乡村走上振興的道路。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互联网让农业产品更好的走出去,但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配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发展的规模,更加准确的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孙亚君.浅谈互联网下农业合作社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经,2020(07):68+70.

   [2]赵佳.“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探究——评《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J].中国蔬菜,2020(04):120.

   [3]薛晓燕.“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驱动因素及优化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6):215-217+237.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5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作者:李宝玲单位: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7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7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

  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12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三农”发展,并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公平竞争,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振兴参与者,甚至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结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中部分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于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转型升级的问题。如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对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重视不够,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难和风险,也影响了其对乡村振兴带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部分地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初步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相关产权和要素流转平台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促进其转型升级,亟待后续改革加力跟进。

  (二)加快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制,优先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清除不适应形势变化、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环境障碍,可以降低“三农”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如近年来虽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但实际惠及面仍然有限,严重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也加大了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困难,制约农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了题”,明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应该说,这方面的政策创新较之前前进了一大步。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宅基地流转限制过多、宅基地财产价值难以显性化、农民房屋财产权难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日趋凸显,也加大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用地困难(刘守英,2018)。类似改革仍待进一步扩围提速或延伸推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并要求“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2018年3月7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进”。但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不仅仅是给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了困难,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乡”甚至农村人才“跨社区”居住特别是定居的困难,不利于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也不利于农业农村产业更好地对接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扩张。在部分城郊地区或发达的农村地区,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普通乡村地区,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鼓励试点地区加快探索和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尤其是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流转范围,有条件地进一步向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放农村宅基地或农房流转、租赁市场。这对于吸引城市或异地人才、带动城市或异地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意义远远超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并且已经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稳健地“鼓励大胆探索”的事情。建议允许这些地区在保护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等方式,引导农民有偿转让富余的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允许城乡居民包括“下乡”居住或参与乡村振兴的城市居民有偿获得农民转让的富余或闲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参考,详见案例1。

  案例1: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内的部分人口回乡就业创业,一些追求乡村生活的城市人开始在乡村地区定居,促进了乡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国注重通过政策、法律和规划手段,促进土地整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支持乡村旧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设等,满足都市区居民到乡村休憩甚至定居对“二套房”的需求。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山区等文化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临近大都市的乡村地区。1990年,在法国乡村地区的居民结构中,农民、自由职业者和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雇员和个人、退休农民、非农民退休人员分别占9.9%、6.9%和14.9%、27.6%、11.1%、29.6%,占比分别较1962年下降23.9个、1.9个和增加11.0个、2.6个、4.0个、8.2个百分点。在去法国乡村地区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达23.1%,较1961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汤爽爽、冯建喜,2017)。

  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迅速凸显。但相关政策和监管规则创新不足,成为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部分地区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过大、过猛,也给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部分新兴产业“先下手为强”、“赢者通吃”带来的新垄断问题,加剧了收入分配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导完善这些新兴产业的监管规则,创新和优化对新经济垄断现象的治理方式,防止农民在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分享利益的边缘人,分担成本、风险的核心层”。

  此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以支持融资、培训、营销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境建设,鼓励包容发展、创新能力成长和组织结构优化等为重点,将优化“三农”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对而言,由于乡村人口和经济密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多数农村企业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和垄断市场的能力弱,面向“三农”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往往难以绕开交易成本高的困扰。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把加强和优化面向“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包括优化提升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市场化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对“三农”发展的“兜底”作用,并将其作为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等,都有这方面的作用。二是瞄准推进农业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如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

  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

  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

  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

  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

  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结合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产业、区域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处理服务市民与富裕农民、服务城市与繁荣农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向科技经纪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转型。注意培育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篇17

  【摘 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探究。

  【Abstract】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system reform, it provides a new breakthrough for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t can further enhance rural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optimize production relations, promot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關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

  【Keywords】countryside; lan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1-0069-02

  【作者简介】吴丹(1980-),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从事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和核心驱动,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分割、土地分置以及人力分离等各种矛盾,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理应用,限制着农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通过可靠的土地改革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

  随着现代发展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范围的确定以及方向的明确,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流通环境肃清了障碍,可以集体土地确定、产权明晰以及农户预期稳定的相关措施,创造产权交易和要素流通之间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多功能效应。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素流动主要体现于可以实现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易以及资源流动,从而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本价值和功能,避免土地资源被荒废和流失。同时,土地资本的流转也必然会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能够为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本环境[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价值显化主要是通过为集体经营性建设和土地流转用地入市松绑,释放土地资源的价值和资本价值,利用入市增值收益、土地租金以及经营分成等多种形式,使得土地特性能够被激发起来,促进土地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避免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出现。相对来说,土地产权的确定也可以提高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力度,稳定了农户的预期,改善工作环境和农村用地的质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改革措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空地和废弃用地,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另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2]。 2.2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指的是将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联。当地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策略,将拟复垦为耕地以及拟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共同合并为建新拆旧的项目区,从而可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耕地面积的侵占与破坏,实现各项目区用地面积的均衡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农民宅基地指标侵占的补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化和综合化管理与运营。当地政府部门决定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的土地指标价值,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会适当提升远郊地区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将资源向农村进行定向的输送,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分配,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与分配价值,保证农村与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组织机构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产权安排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农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典型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类型构建。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各种自然村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农村政治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实现公共基础和服务的发展要素的集中配置,实现乡村综合体的培育。从目前来看,集约型的乡村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大势所趋,能够实现乡村功能的转型、发展与优化[4]。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融合城郊振兴模式,进行共同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城市近郊村落的城市化转型,拓展城镇空間。城郊融合型村落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征收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禁止不合规宅基地买卖行为的发生,保证落户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贷款抵押政策制度,发挥城郊的金融优势,为乡村振兴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空间以及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的优化培育,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

  3.2 拓展农村产业的融资增值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投资,可以通过拓展融资增值渠道的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活力。首先,可以实现抵押融资的权能,建立起农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政策和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基金和金融项目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在农村产业经营的过程中支持金融机构的合理经营,并加强信贷支撑,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在农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吸引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来。其次,还需要不断对金融权能进行创新,实现土地收益权和所有权的相互分离,通过信托机构、土地银行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宅基地经营权以及农房使用权进行组织优化经营,实现市场配置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市场的潜能,开发建设募投项目,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获取界限以及获取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政策环境。

  3.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制度管理问题

  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用地政策和用地制度,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矛盾。调整用地政策理念,通过多规合一的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与编制。统筹农村各项土地应用的活动,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用地布局,对土地利用的方向进行细致化的管理,避免在土地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实现乡镇土地的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并结合确定的用地布局及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促进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项目,给与农村经济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乡镇土地适当比例的规划用地,用于农业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园的建设,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工业和农业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土地的使用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能够推进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升级优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对策,通过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仁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20):206-207.

  【2】王瑞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农业工程,2018,8(6):149-150.

  【3】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王敬尧,魏来.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2):73-92.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lunwen/125612/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合集十五篇)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合集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