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中俄关系论文_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中俄关

来源:论文写作指导 发布时间:2019-09-15 点击:

【www.wnzmb.com--论文写作指导】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中俄关来自热点推荐。关注中俄关系的论文怎样写,2017年中俄关系的形式与政策的论文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摘 要: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而俄罗斯梅德韦杰夫也在第一时间电话祝贺了.这也是中俄高层频繁交流的缩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不仅加强了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继续复苏,中国的不断崛起,中俄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俄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我们应该把握这一趋势,使中俄关系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关键词:中苏关系;现状;新时期;展望
  中俄关系的渊源始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而分析当今局势必须以历史为依据,所以,我们从冷战中的中苏关系开始,分析中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对抗.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后,仍然对国民党进行支持,同时对中国进行封锁.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即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也派专家对新中国的建设进行指导,中苏关系发展迅速.
  19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而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改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也反苏,重点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此时中苏关系开始转冷.
  60年代末,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冲突.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坚决的反击”,公开发出了战争威胁,多次策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不仅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而且在世界上,大国沙文主义严重,随意干涉别国外交和内政.此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并逐步建交.中国面对严峻的军事威胁,开始联美反苏.
  80年代末,苏联穷兵黩武的政策使其经济衰退,国内问题严重,被迫转为守势.而中美关系也再度恶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①
  二、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初步恢复
  冷战结束初期,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中俄两国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②.这是实现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中俄未来加深友好交往的利好因素,这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俄罗斯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欧洲的俄罗斯,俄罗斯“大西洋主义”思想和“从渥太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政治安全体系理念都昭示了俄罗斯急切地加入美欧政治安全体系的心情,而中国受困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影响,这一时期在外交关系上遇冷受挫.也就是说,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限制了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推进程度,而中国不稳定的国内形势又影响了两国探究新型关系的深度.同时中俄双方刚刚修复的关系还比较脆弱,历史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当时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要强于对中国的态度,中俄两国的“互视友好国家”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低洼”,两国只确认了“好”邻居的状态.
  然而,虽然俄罗斯努力融入西方国家,中国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并未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美国惧怕俄罗斯过于强大,西欧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也由热转冷,都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担心.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力不断增强,加上俄罗斯和中国的地缘优势,中俄开始接近.
  三、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也对双方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新举措,吸取了过去极端化的教训,避免了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宿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两国国情,又适合两国利益需要、更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道路.1996年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这一关系性质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普京认为该条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长期内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文件”,是“世纪条约”但不是上个世纪的条约,这是未来世纪的条约,“因为它确定的是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友好国家在我们合作的基本方面彼此相互协作的原则”③.中俄这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战略上全面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人文关系不断深化和拓宽,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④.不仅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相互支持和依重,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互惠,人文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富有成果,而且在教育、文化、政党、司法等方面交流频繁.
  对两国未来的展望应充分考虑两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今后的发展任务.在国内,中俄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任务: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重振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中俄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感到忧虑,并以各种方法减缓中俄崛起的速度.中俄现阶段都没有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和意愿.中俄都致力于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维护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为了突破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封锁,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
  四、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边关系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国际重大事件的考验.虽然影响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但是双方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已经能够兼顾对方利益关切,而且随着两国国内政局的稳定,两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俄关系仍会稳中有进.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化会为两国合作提供更多的平台,而且两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也有了相互合作的经验.两国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⑤.
  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紧密相连,和则两利,不和则两害.两国和睦相处,加强合作不取决于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两国除了难以割舍的深厚传统友谊,彼此还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持有趋同的国际政治理念、拥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互补条件.深化中俄各领域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它既是两国政府高层的共识,也得到两国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中俄各领域合作已全面启动,两国关系又处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又一次的重要发展机遇.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所起伏,但中俄深化各领域合作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3日、12月29日.
  [3] 普京.普京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7月17日电.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中俄贸易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邻国,都是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有着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自1992年以来,中俄贸易额不断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逐步改善.但两国在贸易总量、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中俄双方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中俄贸易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两国经贸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关键词:中俄贸易;问题;对策
  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于2013年3月22日至24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该《声明》称,中俄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推动双边贸易加快增长,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国的经济实力.
  1 中俄贸易发展历程
  1.1 低增长徘徊期(1992—1999年)
  1992年,中俄贸易额为58.6亿美元,而到了1999年双边贸易额仅为57.2亿美元.在这一阶段,除1993年、1996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了为76.6亿、68.4亿美元外,其他年份都在50-60亿美元左右.在这一阶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贸易额全部是逆差,但逆差额不大.1992年逆差额为11.8亿美元,1999年逆差额为27.2亿美元,逆差额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为34.6亿美元.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一是1993年俄罗斯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使我国出口商品赢利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与此同时,俄方大幅度降低出口关税,鼓励出口;二是由于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逐步向现汇贸易过渡,两国企业均出现资金匮乏,双边贸易额没能实现稳步增长.
  1.2 快速增长期(2000-2008年)
  2000年中俄实现贸易额80亿美元,同比增长39.9%.这一期间,除了2002年增长11.8%、2006年增长14.73%外,其他年份增长速度都超过30%,2007年增长速度高达44%,实现贸易额481.55亿美元.在这一时期的多数年份出现逆差,并且逆差额较大.2000年逆差额为35.4亿美元,2001年逆差额为52.5亿美元,之后各年逆差额有所下降.2007年中俄实现贸易顺差87.77亿美元.在这一阶段两国贸易额之所以增长较快,一方面是1999年普京执政后坚决推行适合俄国国情的改革战略,对原有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料性商品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2000年中俄签署了《中俄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2001年7月两国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2年12月两国首脑发表的《联合声明》.这些文件的出台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政治、外交上的体制保障.“双方将力争在双边经贸关系整体发展和质量提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3 危机低潮期(2009年)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俄贸易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俄贸易额仅为387.96亿美元,同比下降31.8%.其中出口额为175.13亿美元,下降47.1%;进口额为212.83亿美元,下降10.7%.
  1.4 稳步增长期(2010年至今)
  金融危机过后,中俄两国经济开始复苏,贸易额开始稳步增长.近三年中俄贸易情况如表1.
  表1 2010年—2012年中俄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贸易
  总额 增长
  (%) 出口额 增长
  (%) 进口额 增长
  (%) 贸易
  2010年 554.5 43.1 296.1 69 258.4 21.7 37.7
  2011年 792.5 42.9 389 31.4 403.5 56.2 -14.5
  2012年 881.6 11.2 441.1 13.4 443.4 9.9 -2.3
  从表1可以看到,2010年、2011年的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40%.但在2012年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的影响,加之俄罗斯经济减速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增长速度回落到112%.从2013年前7个月来看,中俄贸易额达到51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虽然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只有43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2%,但从7月份以来,随着两国各自发展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双边贸易的降幅逐步收窄.俄罗斯驻中国贸易代表谢尔盖.茨普拉科夫预测,到2013年底,中俄贸易额有望实现1000亿美元.
  2 中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4月28日,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在莫斯科开幕,两国首脑提出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双方存在以下问题.
  2.1 双边贸易额低位运行且不稳定,贸易比重小
  从纵向来看,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俄经贸合作总体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双边贸易额增长14倍.特别从2007-2011年五年间,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8.67%,出口年均增长率为8.16%.但相对规模却在缩小且贸易额不稳定,如1993年,中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9%,而2010年的占比却下跌到不足1.9%,2012年虽有所回升,占比为228%,但贸易增长速度同比下降超过了30%.2013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为431.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2%,出现了金融危机后上半年数据首次出现下降.
  从横向来看,中国与美国、日本、东盟、欧盟等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了与俄罗斯的贸易额,贸易比重小,这与两国经济发展是不符合的.2011年俄罗斯成为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国,贸易额占比为2.14%;2012年成为第九大伙伴国,占比为2.28%.而同一时期,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贸易额占比分别为8.74%、1045%.
  2.2 双边贸易失衡有所改善,但仍不平衡
  中俄贸易失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俄两国间的贸易地位的失衡.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俄罗斯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俄罗斯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到了2010年俄罗斯被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超越,跌至第十一位,2012年虽然提升到第九位,但同期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第一贸易伙伴国;二是贸易额不均衡.长期以来,中俄贸易处于失衡状态.1991—2006年中俄贸易逆差累计422.1亿美元,2007年中俄贸易逆差形式有所改变,2007年、2008年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顺差为87.77亿美元和92.5亿美元.但2009年中国对俄贸易又出现37.7亿美元的逆差.2010年以来,中俄两国经过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扩大了相互间的进出口贸易,中俄贸易额逐步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中国又出现了贸易顺差37.7亿美元.但是2011年又出现逆差(如表1),并且这种现象正在持续.
  2.3 商品结构虽得到改善,但没有质的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对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轻工产品为主,2002年针纺制品、鞋帽、皮革等出口产品占比为54.8%,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为15.8%;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主要是资源密集型的原材料及其制品等,2002年金属、矿产品、石油和石油产品、木材及其制品进口占比为60.2%.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单一,多为附加值较低及初级产品.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较快,2012年我国对俄出口机电产品220.9亿美元,增长17.3%,占我国对俄出口总值的50.1%.我国自俄进口产品中贱金属制品、陶瓷、家具玩具、玻璃等增长速度较快,但原油和成品油居进口值前2位,分别进口204.9亿和61.3亿美元,分别增长255%和29.3%,两者进口合计占比为60.3%.2013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同比下降1.2%,金融危机后首现负增长.其原因正如谢尔盖.茨普拉科夫认为,双边贸易从高速增长到下降,根本原因是贸易结构仍未发生质的提升,从而容易随着国际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出现起伏.
  3 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
  3.1 以政治为依托,推动双边贸易战略升级
  自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以来,中俄领导人至少每年互访一次.尤其近年来,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政治伙伴关系和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仍然极不平衡.因此,中俄要共同努力,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对方的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据中国官方统计,中国对俄累计投资额已接近300亿美元,尤其近10年来,中国对俄非金融类投资年均增长超过40%,俄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中国资本在俄投资结构目前并不合理,其中超过一半投入了俄房地产和服务行业,随后是金融和建筑业,而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份额很少.由此看来,两国政府应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从政策和机制保障上推动和引导企业界的合作.俄中经济贸易中心主任萨那科耶夫认为,两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企业界营造更好的诚信氛围,并表明两国政府机构将确保经济安全.2012年5月,俄成立远东地区发展部以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将远东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俄罗斯要运用中国潜力来提升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这对巩固和拓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3.2 以能源领域合作为重点,拓展中俄合作新领域
  从中俄经济结构来看,两国具有很强的经济依赖性和互补性.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出口国,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旺盛,这是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2006年3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能源合作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中国自俄罗斯主要进口矿产品、木材制品和化工产品,2011年上述三类产品进口额占比83.9%,其中矿产品(原油、成品油、煤等)为177亿美元,增长60.8%,占进口额七成以上.2013年3月,主席访俄期间,两国“积极开展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构建牢固的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两国、地区以及世界的能源安全.”而中国向俄出口主要有机电产品和纺织品、鞋帽、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俄两国应巩固传统产业的发展,以此保证和促进双边贸易额稳定上升.在加强现有合作领域的同时,双方还应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层面,深化合作广度,推进两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俄可在扩大机电、金融、电信、军事科技、房地产、建筑、新能源等领域展开新合作,进而深化两国的经济合作,实现两国经贸的战略升级.
  3.3 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俄罗斯加入wto以后,将进一步降低关税,规范市场准入制度,这样会有更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俄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若想与他国平等竞争,进入俄市场,“中国企业要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同国际贸易接轨,强化自身的国际品牌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打破贸易壁垒,赢得国际市场.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中机电产品的份额不断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通信、汽车等中低档领域,而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采矿设备、金属加工机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如果能够通过双边合作,将机电产品贸易与技术转让和投资结合起来,带动联合生产加工合作,可以扩大共同利益,互利双赢.中国企业也应调整贸易结构,推动对俄贸易出口方式的转变,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实施“科技兴贸”的长期战略.
  参考文献
  [1]包淑芝.中俄贸易关系的现状和前景[j].商业经济,2010,(1).
  [2]曹阳.俄罗斯加入wto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东北亚论坛,2012,(6).
  [3]张仁枫.新形势下中俄贸易合作:历史机遇与挑战[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4).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浅论中俄关系

  摘要: 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战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 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合作 中俄关系 综述 竞争 协议
  (一) 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之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关系。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关系,又区别于当今世界其他大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面发展,经贸往来继续加深,政治上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互访,两国关系保持积极健康发展的状态.
  1. 政治领域
  俄国确实有亲西方派,也有这样的主张,但俄罗斯不可能实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对外政策,这有历史的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在俄国近代史上,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前,俄国一直存在着亲西方派和较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斯拉夫派的较量。前者更偏好对欧洲开放友好,希望尽快通过欧化而迈入现代化;而后者则更强调俄国以伏尔加、乌拉尔地区为中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以及俄国作为欧亚国家,要平衡考虑它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苏联共产党并没有摧毁这些想法,所以,尽管历经了近一百年,在俄国知识分子当中,至今仍然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控制系统使得俄国的亚洲部分逐渐加深了与欧洲部分的联系,各民族精英被笼络到莫斯科定居、许多民族被迫整群大迁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造成了俄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以至人种的混血。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俄国,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对亚洲、对东方有着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中欧、西欧精英对亚洲的远距离观察有所不同。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坚持一种欧亚平衡的传统。
  在现实政治方面,俄国已经处于政治多元化当中,虽然自由派政治家有亲西方的倾向,但其他政治势力的立场不同。俄国共产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西方国家保持相当的警惕和敌意、而对中共有天然的好感,而民族主义政党的斯拉夫主义的诉求也反映出对西欧的某种疏离和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注意。
  目前,中俄两国都希望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并在边境地区裁减武装力量,双方相互承担了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议等义务。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应经建立起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双方在涉及双方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推动了政治合作的加深.
  2. 经贸合作领域
  自1990以来,中俄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60亿美元,到2010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
  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
  最近几年中,中俄边境贸易非常活跃,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进入俄国的远东地区种地做工。中国与俄国接壤的省份,经济都不很发达,对发达国家开放的机会不多。为了使本地区民众有机会增加收入,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去俄罗斯做生意或打工一向持乐观其成的态度,给予方便。既然中国政府不加约束,当地中国民众出入俄国如入无人之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
  (二) 双方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和苏联(俄国)各自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从来都深刻地影响着另一方的国内政策,恐怕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带有这种特征。当然,历史上,苏联是中共的“师傅”和中国的“老大哥”,这决定了苏联对中共和中国的单向的巨大影响力。可是,中苏之间从五十年代起就存在着双向的政治经济影响。由于两国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在基本相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竞争,当一方对其政策或制度进行重大变革而获得成功后,另一方就或迟或早试图仿效;而另一方的经验教训则经常成为这一方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从来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互动和相互影响通过改变各自国家的政策方向而间接影响国家间的关系。而过去十来年中,中国改革的成功使不少苏联(俄国)的政治家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两国改革的互动效应又明显增强。
  在中俄两国历史上,中苏有过一段“蜜月”,在那个阶段苏联对中共建国后的制度建立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苏联专家指导和留苏学生返国实现的。今天中共高层领导人当中,战争年代的领导人多数已经离开舞台,在中苏“蜜月”时期留苏的学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否意味着“亲苏派”会在两国关系中发挥有利于俄国的影响力呢?如果进一步分析,结论是,正好相反,今天被视为“亲苏派”的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不太了解俄国,倒是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变得越来越象“亲中派”。最近中国的改革道路开始影响俄国的国内政治,这是近几年两国关系史中出现的重要的转变。
  中国今天的领导人当中,很多是五十年代被选送苏联东欧学习工程技术的,他们所拥有的学历也是苏联东欧的大学授予的。但是,这些个人资本并不一定对他们目前的政治活动有非常大的价值。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也有不少在苏联受训的,如陈云、康生等,但当时他们接受的就是政治活动能力的训练,回到中国后,因为能与莫斯科保持联系、或者直接代表第三国际,而一度身价百倍。今天中国大陆留苏的政治领导人之所以能够逐级升迁,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并运用当年在苏联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是大陆政治中的成功者,此外还有一个可信任的家庭政治背景,以及有个可以称呼响亮的学历。这些工程技术知识只是成了他们踏入管理阶层的敲门砖,以后几十年在政治中翻滚,工程技术知识早就扔到一边。而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真正有用的政治经验和能力,则仍然是毛泽东、邓小平教给他们的,并不带多少“苏联味”。相反,当年他们留苏期间,正是赫鲁晓夫大批斯大林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深恐留学生受到影响,加紧了对留学生的思想控制,要求他们专心读技术,不要过问政治。所以,五十年代苏联的“解冻”也没有在这批留学生头脑中留下多少印象。
  这些留苏学生回国后,中苏交恶,音讯阻断,他们在苏联的关系网也不能帮助他们了解苏联的情势。时至今日,他们对苏联的印象还常常停留在五十年代,而他们对七十、八十年代的苏联的了解,实际上并不比他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多多少。即使他们今天回访俄国,也会发现今昔变迁,昨日不再。例如,江泽民1956年在莫斯科实习过的“吉尔”工厂,当年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工业“巨人”,但现在却是在破产的边缘上挣扎。
  在目前的俄国,中国改革的经验或改革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供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分析的对象,而是一个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政治角力的工具。俄国共产党及其他左派政党经常把“走中国模式”当做可以向选民挥舞的旗帜,他们所宣传的其实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完全不管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举步维艰、处境困难。俄国共产党的候选人当中,多数是在过去几年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过程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原苏联党政干部。而在他们的执政意图背后,则是强烈的期盼,希望夺得政权后,能控制经济资源、发一笔财。因此,他们对坦率客观地研究“中国模式”毫无兴趣,也从未根据“中国模式”提出他们的政纲。
  而俄国的自由派政党则尽量贬低“中国模式”,强调在中国完全没有民主,专制的共产党和原来的苏共一样把持一切,如果仿效“中国模式”,就会导致苏联共产党复辟。由于意识形态上不喜欢“中国模式”,他们也没有兴趣研究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在俄国,虽然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和中国问题专家发表一些文章,分析“中国模式”的利与弊,但并不能引起大众和政治家的兴趣。
  同样,俄国的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结果也曾被中共用来作为赢得民心的手段。苏共瓦解后,中共在党内所进行的宣传强调,如果中国也出现和平演变、乃至民主化,则中共的权力就会被剥夺,各级党政干部的地位、特权会因而丧失。这一宣传确实抓住了中共干部的心理弱点,取得了相当效果,使得中国大陆出现了对俄国民主化过程积极成果的贬低和忽视。另一方面,中共的新闻媒体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选择性报道,集中向民众渲染,俄国的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中国大陆所能看到的俄国实况,多数来自新华社或中国官方媒体,往往是从中国立场出发的、并不很客观公正的报道。俄国本国的新闻媒体现在拥有新闻自由,报道更准确客观,能从俄国社会的多个角度反映现实,可是这样的新闻却很难与中国大陆民众见面。在官方的控制下,大陆民众的多数对俄国的变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俄国发生民主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基本上不清楚,而对俄国变革的结果往往持负面的理解。这一切,最后都是有利于中共重新赢得在“六。四”中一度失去的民心。 基于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结和潜在的意识形态理念,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与中共在国际关系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共同认知,对西方国家不信任,面对西方国家的种种要求、压力,虽不得不尊重却又心不甘情不愿。这些会帮助中共和俄国的左派政权在国家关系上发展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可是,这种信任也是有限的。对中共来说,俄国共产党强调民主制度,这就构成一种挑战,令中共不安。而对俄国来说,面对一个集权的、资源动员能力强的、有时候对外咄咄逼人的中国,显然感到总存在着一种威胁,而面对一个民主化的中国,则要放心得多,因为民主政府比较少用强权获取外部利益;然而,一个集权的中国政府可能比一个民主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其社会,而防止因社会混乱造成对俄国的移民威胁。所以,在对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问题上,俄国政府也面临着一种和西方国家相似的两难处境。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
  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并有牢固的基础。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6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梅杰韦德夫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2.钱其琛:《纵论今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1996年2月31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
  4.《中俄北京宣言》,《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5.《俄罗斯争取表决权》,《人民日报》2000年7月20日,第7版
  6. <<当代中国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lunwen/76959/

上一篇:关于奉献精神的议论文_奉献精神议论文800字3篇
下一篇: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性质_农村经济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俄关系论文_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中俄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