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9-10-02 点击:

【www.wnzmb.com--学术论文】

  [摘要]文章分两条主线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有关艾滋病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梳理:一是分析中国社会学者在进行中国艾滋病研究方面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二是介绍1995年以来发表在期刊上的470篇有关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研究的学术论文,从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角度概括出了这段时期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83-02
  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止2011年底,中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8万人,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4.8万人,并且有继续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随着艾滋病的在我国的蔓延,大学生群体也受到了威胁,2005年,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宣布,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艾滋病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安定和个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艾滋病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那么包跨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对其也就有了研究的必要。
  一、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下的艾滋病问题研究
  根据清华大学景军教授,自1985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中国官方对艾滋病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说”到“艾滋病在我们中间说”再到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对艾滋病病人的“理解和关爱”。与此同时,也相继出台了多个《艾滋病控制规划》、“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防治条例》。从政策走势上看,国家在预防艾滋病方面不仅越来越规范,而且也越来越人性化。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国家和社会从思想到行动上的转变离不开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前期探索和努力,并且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了国家政策之中。
  武汉大学桂希恩教授较早地从医学角度向人们揭开了艾滋病神秘的面纱,促进了人们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著有《我所知道的艾滋病》。对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风险问题的认识上,景军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泰坦尼克定律”,认为中国艾滋病流行的风险认知和实际风险带有社会阶层的烙印;此外,他将艾滋病放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处于社会变迁的进程之中,在社会信任出现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抱有严重的社会成见,并且容易引发对艾滋病的“集体道德恐慌”从而使得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程度远远大于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最后他还在《中国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和性别问题》中指出,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在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注重维系一系列的平衡以及确保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华中师范大学向德平教授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视角出发,阐述了社会支持与性别平等对于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意义,对于运用社会工作方法预防艾滋病有相当深入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着重从社会经济、社会分层、社会问题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特殊性,并且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和其他研究视角的对比中,突出了社会学在艾滋病问题认知中的重要性。中央民族大学侯远高在《弱势群体如何参与STD/AIDS的防治》一文中立足于弱势群体已有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网络,注重挖掘传统的社会资源,用以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从而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广西大学的罗树杰教授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广西校外青少年的身上,着重探讨了这一群体易感艾滋病的社会和地缘因素,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防艾的严峻形势,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从社会层面阐述了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使社会学人类学慢慢渗入了“艾滋病问题”的研究,其中的一些成果为我们分析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把艾滋病问题放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往往涉及到多个群体和阶层,或者是对某个群体的整体性研究,缺少对某一高同质性群体细致系统的把握;同时,由于社会学对艾滋病问题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研究成果不多。正如潘绥铭教授所言,社会科学“缺乏对艾滋病问题形成机制的分析、学理内涵的探讨就难以形成对主流艾滋病话语的质疑与解构”。
  二、关于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研究的现状
  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研究是随着人们对艾滋病“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展开的。根据知网数据,中国大陆最早研究“大学生艾滋病”的文献见于1995年发表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701例医学院学生的调查报告》。从1995年到2011年,关于我国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研究的文献数量为470篇。关于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一类是不同教育模式在大学生防艾应用中的探讨;一类是大学生面临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心理活动研究。
  (一)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
  在对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的研究中,关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最多。一方面从横向上看,这些调查反映了某一时段内大学生防艾的基本形势问题;另一方面从纵向上看,由于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流行病,这些调查的持续进行可以反映出大学生防艾的基本趋势问题。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的调查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某一地区的全部大学生为研究总体对大学生艾滋病问题进行研究,如陈远寿等以遵义市大学生为研究总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遵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艾滋病性传播的风险认识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具有排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另一部分是以大学生的某一背景因素为自变量对大学生艾滋病问题进行研究,常用的分类变量有性别、院校性质、年级、专业、民族。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常常进行百分比描述分析和单因素交叉分析,最终往往证实这些背景因素对大学生艾滋病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二)不同教育模式在大学生防艾中应用的探讨
  基于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界还对一些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更多的反思,其中讨论较多的有:同伴教育模式(郭冰云,2010),自主教育模式(徐选国,2009),多媒体教学模式(程晓光,2010)。这些研究往往会把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或者只有一个实验组来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研究者往往在肯定不同教育模式对大学生防艾的积极作用后,也会讨论指出这些模式在大学生防艾中存在的问题。如李霞在《艾滋病预防教育中大学生对同伴教育的认知、态度分析》一文中既肯定了同伴教育为艾滋病的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前提条件,又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目前同伴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面临着缺乏系统的操作理念、政策制度保障以及骨干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
  (三)大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活动研究
  随着对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有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研究视角是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研究大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活动问题。这种研究视角的兴起可能源于人们在研究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预防艾滋病的重点人群,而且也认识到了大学生群体应该主动承担起预防宣传艾滋病主力军的责任,所以研究大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认知对于探讨这一问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循着这种研究思路,学界目前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王炜等人通过研究得出,大学生群体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普遍存在着乐观偏差,即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自己不会得艾滋病;姚曙光则以河南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大学生“对经可控原因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的社会歧视程度显著大于对因非可控原因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的社会歧视程度;此外,杨金花通过研究得出大学生对艾滋病存在着内隐污名,并且还指出仅仅通过宣传教育是不可能彻底消除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内隐污名。
  三、总结
  总的来说,经过十七年的努力,对大学生艾滋病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所研究地区的大学生防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为后来者研究大学生艾滋病问题提供了多种比较参考的模型。但是相当一部分研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调查研究人员的背景复杂,相当多的研究者集中在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他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素养会引起我们的质疑;同时,他们的资料收集工具也大同小异,多以KAP调查问卷为主,缺乏对目标群体及相关群体的定性分析,并且问卷中问题与问题、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逻辑链接性不强;再者,在他们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中,缺少对数据资料收集方法的具体介绍,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质疑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最后,在论证过程中,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对大学生艾滋病KAP多以简单的描述分析为主,提出的预防艾滋病的对策建议也千篇一律,缺少对政策可行性及普及型的论证。
  不管如何,已有的研究毕竟是建立在过去的社会事实基础之上。艾滋病的流行状况时刻发生变化,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现阶段的大学生防艾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防艾的特殊性问题,值得我们再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lunwen/80912/

上一篇:北魏六镇之乱_北魏六镇地望研究综述
下一篇:论国际刑法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