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_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来源:百科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

【www.wnzmb.com--百科】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来自热点推荐。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1篇


绿色发展: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
  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
  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2篇


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
  1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两位数,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
  2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受力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作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3篇


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两位数,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是,实现总体小康以后,过去那种以拼资源要素为主要特征的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更是以“时空压缩”的方式集中呈现出来。新常态背景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受力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作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双赢,是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所遭遇的这些突出问题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为了全面回应人民的诉求和期盼,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我们今后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方向,丝毫动摇不得~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4篇


这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而且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②我国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③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具体做法:
  ①实行节能减排,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②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保证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③实行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5篇


  一、绿色发展新理念
    
    习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
    一是绿色经济理念。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了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不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且要有利于环 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态 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强调“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强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 上,习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 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 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 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 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二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是指通过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20日,习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5月25日,习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015年5月27日,习在浙江召 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三是绿色政治生态 理念。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习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 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 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纪念日前夕,习 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并在此后多个场合强调要净化政治生态。2013年1月22日,习在第十 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 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营造绿色政治生态,要抓好领 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015年3月习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 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要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讲 绿色生态也是生产力,绿色政治生态同样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绿色政治生态的巨大效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过程急不得,等不得,要 统筹推进,踏石留印的去落实,最终才能实现我们党和人民所期待的效果。
    四是绿色文化发展理念。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 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绿色文化不是游离于其它系统之外,而是自始至终地渗透贯穿并深刻影响着绿色发 展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 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 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要推动绿色文化繁荣发展,第一,要树立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习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第二,要树 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用之无节,取之无时”将后患无穷;第三,要树立绿色GDP文化,不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习指出:“单 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 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 第四,要树立绿色法律文化。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环境保护法治、努力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有 助于树立绿色法律文化,形成全面、完善、长效的环境治理机制体系 ,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保驾护航。
    五是绿色社会发展理念。绿 色是大自然的特征颜色,是生机活力和生命健康的体现,是稳定安宁和平的心理象征,是社会文明的现代标志。绿色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与自然 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十三五”期 间的城镇化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 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绿色社会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到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引领着21世纪的时代潮流。
    二、绿色发展新道路
    
    习的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新道路。十八大以来,习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足见 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他担任十八报告起草组组长,在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五中全会强调的如期实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习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 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 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习指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 间上的持续发展。”习强调:“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进步、文明兴盛的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 环境指标;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
    绿色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习指出: “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 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三、绿色发展新举措
    
    习指出:“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 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 消费。”五中全会为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习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指 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习指出:“ 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习指出:“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 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推动重点领域节能。”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习指出:“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五中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习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 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五中全会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环 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迈开大步向 前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都在走向绿色化。五中全会再次吹响绿色发展的号角,中国将迎来一个绿色化的“十三五”!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6篇


绿色是《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树立绿色理念,就必须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国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是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必须在自然规律之下进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引发和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少,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不协调成为制约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很突出,老百姓对环境污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及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老百姓在这方面要求期待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否则难以向老百姓交代。还要看到,生态环境还是一个全球性话题,这些年来,我们在国际上收到不少责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些国家对我们说三道四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已到了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的阶段,具备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之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是“求温饱”,顾不上生态环境,为了多打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现在温饱问题稳定地解决了,生活是“求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天气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那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发展,路子一定是走歪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发展理念问题,树立理念上的自觉。没有理念自觉,就没有行动自觉。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像保护银镜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协同共进。
  
  《建议》从6个方面部署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这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按照这些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7篇


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道,“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狭义上,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从广义上来看,绿色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和要求。
  均衡发展。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人口可持续性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之一,因此,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今天,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适时地推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口增长可能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达到生态承载力的2.2倍。通俗地讲,我们需要2.2倍的现有的国土面积才能养活目前的13.6亿人口。同时,我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约为世界水平的3.3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均衡发展是指,人口的发展要与资源、能源、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和涵容能力相符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要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见,人口均衡发展不仅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在有序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同时,我们必须将提升人力资本实力、优化人口区域分布作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事实上,通过人口均衡发展能够提升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能够使发展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节约发展。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之一。从是否具有可再生性的性质来看,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两类。因此,确保资源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出其可再生的速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出其技术代替的周期。这样,就突出了节约资源的重要价值。对于我国来说,尽管资源蕴藏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鉴此,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就已提出了节约发展的要求;十七大以来,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其关系来看,节约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手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节约发展的目标。一般而言,节约发展是通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的方式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目前,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节约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此,我们要通过研发节约资源的科技、完善节约资源的政策等方式,来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显然,节约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低碳发展。能源是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燃料和动力的来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之一。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围绕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议题,低碳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潮流。长期以来,煤炭消费在我国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比始终在70%左右。这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的重要原因。为此,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议程的同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实现低碳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一般而言,低碳发展的核心是降低发展的碳依赖。碳依赖的基本含义是:经济体对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生产和消耗的程度。碳依赖通常由温室效应气体的强度来测量,例如,与每百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等值的二氧化碳的吨数。显然,低碳发展是通过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而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不仅是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在推进煤炭清洁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科技,推动建立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同时要为之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
  清洁发展。环境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空间,是吸收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场地。由于环境存在着生态阈值,其承载能力、涵容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类活动超过环境的生态阈值,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这样,实现清洁发展就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鉴此,“十一五”规划已提出了清洁发展的要求。通常,我们较为重视石化和电力等行业的清洁发展,主要强调通过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的方式来实现清洁发展。其实,清洁发展实质上是针对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弊端而提出的全程控制环境污染的方式,要求通过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方式来实现科学发展。在内涵上,清洁发展与狭义的绿色发展是一致的,是一种既保护环境又实现发展的方式。目前,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清洁发展,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显然,清洁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为此,我们在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加大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
  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不一定会造成污染,关键是要将之放对位置。在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又提出了循环发展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此,要更加自觉地推动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从经济层面上突出了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而循环发展要求从整个发展上重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今天,面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现实,我们必须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循环发展。循环发展,就是要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科学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废弃物再生利用。这样,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然,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目前,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必须树立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建立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有效推动循环发展。为此,我们要继续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安全发展。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这样,就突出了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十一五”规划就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尽管安全发展主要突出的是生产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也包括生态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时,将维护生态安全作为了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因此,我们这里讲的安全发展主要是指通过维护生态安全而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生态安全主要指的是要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目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为了有效避免生态风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安全,要将全部国土(全部的领土、领海、领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进行规划和管理,切实维护生物和生态的多样性,有效预防外来物种入侵,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大力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构建科学而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显然,安全发展既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8篇


绿色发展: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绿色发展”则主要从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治理的角度测度科技创新对首都绿色发展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城市污水处理率”以及“生活相关信息哪些生活用品含有丙酮,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9篇


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步入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正如《建议》指出的那样,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首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划定农业、生态各类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支持绿色清洁生产,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真正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第10篇


一 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  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手段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在各经济部门中的表现形式,是协调环境和发展问题所依靠的重要经济形态。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推动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经济。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动力。  二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并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从绿色经济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看,不仅要加快建立更为清洁的、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以及更为清洁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贯穿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客观和源头上有助于促进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驱动因素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1973年8月,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方针。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也实施了许多具体行动,如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交通、可持续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等。这些行动和实践都蕴涵着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二者目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同时这些行动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效果,“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4.29%。正是因为这些蕴涵绿色经济思想的行动和实践对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矫正和修补,为中国在经济繁荣期内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四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阻碍和挑战  (一)“高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追求经济增长仍然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高投入、高增长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推动发展的主要模式,向依靠资本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尚不能完全转变的情况下,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可能会使发展绿色经济、完成绿色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社会制度和条件不成熟  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对绿色经济还没有清楚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被动地执行中央关于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令,没有主动地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哪些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的调整与安排。此外,从环境治理结构看,尚未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公共治理结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经济综合决策的范围和程度非常有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三)绿色投资和技术创新不足  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刺激方案中,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5%,如果加上支持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中国在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绿色投资将达到14.5%。但是产业投资方面,无论是在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如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方面,还是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方面,目前还没有发布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在技术创新方面,根据地方和企业的调研情况看,目前技术引进较多,自主研发创新普遍不足,特别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缺乏核心与长期竞争力。  五 我国未来绿色经济之路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产业部门的“绿色化”,增加绿色就业的岗位;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业,尽快形成门类齐全、装备先进、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使用,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二)优化经济发展指标  我国承诺,到2020年力争做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很长时间以来以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将循环经济中的单位GDP的能耗,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化物)总量控制等减量化指标;产品循环利用率、废弃物质回收利用率等再利用指标;可再生能源比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等资源化指标,纳入考察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中;以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使经济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积极加强制度建设  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境外投资的引导;完善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生态补偿和绿色贸易政策;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组织制定环境政策配套综合名录,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和相关指导意见,配合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改革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适当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有序推进环境立法相关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四)加强各级部门行政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重视绿色领导力建设,把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战略发展层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日常工作;中央政府加强对跨区域综合性环境事务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绿色发展和生态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绿色发展负责。建立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环保部门依法负责、相关部门分工配合的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环境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  (五)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重视可持续生产体系与可持续消费体系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为此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尤为重要。要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重要手段,以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有针对性的采购绿色产品,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采购绿色产品、节能产品、环境友好型产品。  (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加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完善新闻发布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征集、分析环境舆情动态并积极应对。推进城镇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施,试行职业资格化管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识。扩大公众参与的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更持久、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七)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国际合作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环境保护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对外交流,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二要与发达国家建立先进绿色技术的转让机制;三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经验与有关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共享。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应当把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助推器,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制定并实施鼓励绿色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促进各国绿色经济成长壮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news/82533/

上一篇:法国红磨坊家族linda:法国红磨坊家族
下一篇:人类幸福最大化理论|人类幸福最大化
《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性_绿色发展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