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摘抄加赏析-杜甫传摘抄和赏析

来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2-21 点击:

【www.wnzmb.com--读后感】

《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有名诗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杜甫传摘抄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传摘抄和赏析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关于《杜甫传》的评价与赏析(人教版高二必修作品赏析)

  对冯至《杜甫传》的评价,一般是从两个方面着眼的,一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史识,一是此传记写作的风格。就赏析而言,也可以相应地从两个角度加以欣赏,一个是冯至写作传记时采取的“以杜解杜”的方法,就是从对杜诗的反复阅读当中咀嚼出杜甫的生活和思想;另一个是此传记“诗人写诗人”的风格。可以参考:

  1.陈燊《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冯至先生纪念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这不是诗人的出处和经历的冷冰冰的记录,而是以“精细而有力”的“心和手”构想和描绘出来的十分丰满、有血有肉的诗人“图像”,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的音容言笑、喜怒哀乐,既充满真情实感,又富于生活情趣。冯至先生是诗人,文笔生动、热情洋溢,他善于把杜甫的诗句融成自己的语言,写来娓娓动听,富于感染力,不像有的同类论著那样,堆砌繁琐的引文和枯燥的分析,令读者望而生畏。这里还要提一下冯先生的凝练朴素的风格。这不仅表现于运句遣辞的力求简明易懂,表现于征引杜诗时总是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句子,还表现于不做考据文章,像他说的,“为了使读者不被繁琐的考证与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杜甫传•前记》)因此可以说,这部浓缩为十万字左右的著作,包含有远远超过这个字数的内涵。文如其人,这里也反映了冯先生为人的平易朴实的风格。

  2.钱志熙《史学意识与审美情绪的融合》(《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冯至先生虽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机智的小说家,可他却不是站在诗人、小说家的地位上的,而是努力站到史学家的地位上,以清醒的史学意识做这项工作。谁也不会将他的《杜甫传》与他的历史人物小说如《伍子胥》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那样的明显,一望便知。他说:“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像加以渲染。”(《杜甫传•前言》)他承认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但作为主观努力,他“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去点染将及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他的目标是要使“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同前文)闻、冯两先生都将作传比喻为画像,他们的目标都要追求美术般的鲜明、凸现,要整体、生动地呈现杜甫。所以,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都是被一种审美的情绪所驱使,但冯先生的《杜甫传》是要将审美情绪与史学意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在这部传记中,诗人的敏悟和小说家的匠心仍然是体现出来的。全传构设了13个大节次,把握住杜甫一生的基本生活历程。除了“家世与出身”“童年”这两节外,其余11节,与杜诗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都能相对应。在这些叙述中,作者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诗人杜甫是怎样地因为他的时代、他的生活道路的促使以及他个人的主观努力,走上了用诗歌艺术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如在“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合”这两节里,作者充分运用杜甫早期作品,尽力勾勒杜甫早期创作的状貌,指出早期杜诗在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上都与后来的杜诗很不一样。在渊源上则指出杜甫与洛阳文化及初唐、六朝诗人的承传影响关系,使读者对杜甫早期作品的壮丽风格和浪漫气质有较深的印象,同时也告诉了读者,杜甫并非一开端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是随着他的生活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而生长的。传记中从“长安十年”到“夔府孤城”这八节,是全传的核心,这部分因为可凭借的杜诗很多,所以取材宏富,连贯性很强。尤其将杜甫与他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处处从时代变化中把握杜甫的生活和杜诗的精神,有机性很强。这就是说,在画诗人图像的同时,又画出了诗人所处社会的图像。著者在创作《杜甫传》前就已有这样的构想:他说:“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这个立意应该说是很高的。全传中“长安十年”这一节在这方面做得最精彩,著者写出长安的繁华,包括都城的雄伟、建筑的豪华、贵族的奢豪;也写出长安社会的内部真相、玄宗后期政治的危机;更写出杜甫是怎样承受着他的社会命运、他的理想的部分失落和他的现实精神的发生。著者并没有就某些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力求全局布置的均衡、合理。

  均衡感也是整部《杜甫传》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传记文学的特点也认识得很清楚。这部传记明确强调传主形象的完整性和整个生活过程的完整性。凡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材料就加以利用,不符合这一要求就将其裁去。作者取材的基本对象是杜诗原作,但不是采取介绍作品的方式,而是从立传的要求出发,将最能显示杜甫自身形象、最能反映杜甫生活经历和生活遭遇的那些作品选择来,将它们还原为史料。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根据”,正是以整部杜诗作为保证。在运用这些作品时,有时候是点出篇名,对有关作品做出精辟的艺术分析,如介绍《望岳》这首诗时他这样写道:

  杜甫在他十年的漫游里,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壮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最后写出来像《望岳》那样的诗,这样的诗的写成正预示着他在诗的范围里将有一个远大的发展,也正如这首诗里最后两句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以后,健壮的诗句便不断地从他的笔底涌出。

  这样以画龙点睛之笔介绍杜诗,令我们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类似笔墨。全传中有不少这一类分析,它们像一些明珠嵌镶全传之中,时时提醒读者,他所读的是一部谱写伟大诗人一生的传记。但是,冯先生并没有将艺术分析作为他写作的重心。也就是说,他明确这样一个写作规范,他所传的是人,是诗人,而不是诗。在这方面,我们又看到,冯先生将传记文学与一般的文学批评区分开来了。因此更多的杜诗作品在冯先生笔下不是艺术分析对象,而只是取材的史料,好多作品都是没有点出篇名的。从介绍杜诗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有许多损失,而且将诗完全还原于史,诗的原有特质也无法保持了;但从写作传记的角度来看,这种化诗为史的取材法又是可取的,恐怕写作任何一部诗人的传记,都不能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历史对诗人的记载往往是很简单,甚至是完全没有记载,因此撰作诗人传记,为了保证取材的丰富,也只有回到作品本身。冯先生在撰写这部《杜甫传》之前,也曾努力向杜诗之外的史籍中搜求材料,但最后感到失望。他说:“我由于向外寻求的失败,最后只有对于这方面断念,完全回到杜诗本身,‘以杜解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杜甫传》正是“以杜解杜”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yuedu/101113/

上一篇:寒门贵子刘媛媛演讲稿-寒门与贵子
下一篇:[常想一二不思七八]常想一二
《杜甫传摘抄加赏析-杜甫传摘抄和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