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家风 观后感]领袖家风观后感2篇

来源: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8-11 点击:

【www.wnzmb.com--观后感】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直接影响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党的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领袖家风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领袖家风观后感【篇一】

  刘少奇同志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他不仅严以律己,还在生活、思想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子女,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
  刘少奇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开销及接济亲戚等费用支出,全靠他和王光美每月的工资,经常捉襟见肘。由于花销大,他平时很注意节省。一日三餐都很简单,就是粗茶淡饭,有时热热剩菜剩饭就算一顿。刘少奇衣着也很朴素,在家里穿的普通布衣和布鞋,有的都洗褪了颜色,衬衣总是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有一次,他的一件衬衣破了一道很长的口子,警卫员劝他做件新的,他说:“不要紧,再缝一缝,还能穿些时候。”他的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一条围巾用了整整16年。他的上海牌手表,总是坏了就修,一直坚持用到逝世。他每天就是一壶茶,没茶味了,就再续上点茶叶。他对子女生活上要求极严,严禁孩子们生活奢侈。他总要求孩子“穿衣服不能脱离群众,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刘少奇的言传身教,使子女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不要以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靠沾我的光,提高不了你的觉悟”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亲戚纷纷要求解决工作、升学和生活困难等问题。为了纠正家人欲借他的权力谋私利的错误思想,1959年国庆节期间,刘少奇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刘少奇说道:“现在解放了,在农村也好,当工人也好,生活都比过去好多了。当然马上消灭城乡差别现在还做不到。你们想请我这个国家主席帮忙,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甚至改变自己的前途。说实话,我要是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我手中有点权也是真的,但这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随后,刘少奇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靠沾我的光,提高不了你的觉悟。”“正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该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更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志气。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到处吹牛。”刘少奇在家庭会议上的谈话,观点明确,态度坚决,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表示赞成刘少奇的意见。从那以后,本家和亲戚再也没有找刘少奇走过后门。
  “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
  刘少奇十分重视子女世界观的改造,要求孩子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对此,刘少奇告诫子女,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点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
  为了帮助子女确立无产阶级价值观,刘少奇经常要求子女,“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肯于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他在1955年5月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中就指出:“不要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
  1960年1月,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着亲属和子女的面刘少奇再次指出,人活一辈子总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贡献多一些才好。在我们社会里,只要有贡献,大家都会看到。占小便宜,吃大亏,这是合乎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
  对子女一定要“严格要求”
  刘少奇从来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把他们看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对孩子一向严格要求,从不用自己的权力为他们谋私利。1951年春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女儿刘爱琴,预备党员期满,准备转正。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周围的一些同学,都以为会顺利通过,按期转正。但是当党支部就她转正问题征求刘少奇的意见时,他认为女儿对中国的事情还不大懂,向支部的同志明确表示要“严格要求”。支部大会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反复衡量,对刘爱琴进行了批评和帮助,最后通过决议,取消了她的预备党员资格。学校党委批准了支部决定,并通报校内各基层支部。这件事,体现了党内的正常民主生活,表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心地纯洁的优良作风。通过这件事,刘爱琴的思想有了巨大震动,她认真检查了思想上的毛病,积极改正自己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各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
  1958年国家机关精简机构、下放干部时,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内蒙古接受锻炼。刘爱琴下放之后,牢记父亲的教导,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经过扎实的锻炼,在思想政治水平、工作能力、生活表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正是刘少奇不为子女谋私利,别人才能不为他的子女徇私情。他本人不把自己视为特殊党员,别人才能把他的子女当成普通一员来看待。
  “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靠大人,要让她自己闯闯,才能得到锻炼”
  刘少奇对自己的孩子从不娇惯,而是让他们在社会上得到历练,经历大风大浪的洗礼,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刘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期间,因与同学关系不睦,想要转系甚至调换学校。他连续给刘少奇写了几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和支持。针对儿子的思想问题,刘少奇即刻写了回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对儿子提出殷切希望。刘少奇通过耐心的劝诫,指导儿子正确对待批评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刘允若纠正了错误思想,树立起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刘少奇把三个孩子送到学校寄宿。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食品短缺,学校的伙食比较差,细粮少,粗粮多,还要搭配吃些白薯,有时还吃不饱。看到孩子们的脸色越来越不好,同志们都很心疼,有的同志便对王光美说,本来孩子们的身体就不好,再时常吃不饱,这怎么行?还是把他们接回家住吧。但是,刘少奇和王光美都不同意接回孩子。
  1965年夏天,王光美正在河北省新城县高城蹲点。有一天,刘少奇写了封信,让女儿刘平平给她妈妈送去。刘少奇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委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听刘少奇这么一交代,大家知道刘少奇是有意让孩子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可是,当时刘平平还是个孩子,从来没出过远门。头一次就让她一个人出去,大家心里都有些不放心。对于这些顾虑,刘少奇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靠大人,要让她自己闯闯,才能得到锻炼。总靠大人帮助,她倒是舒服省心,可是得不到锻炼,将来还是不会做事情。”当刘平平顺利把那封信交到王光美手中时,自豪感一下涌上了她的心头。从此,刘平平做事更加自信了。
  刘少奇同志廉洁自律,以良好的家风严格要求子女的言行,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树立了学习榜样。

  领袖家风观后感【篇二】

  陈云融洽和谐、严守规矩、勤俭节约、酷爱学习的严正家风堪称楷模,值得我们所有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融洽和谐的家风
  陈云的家庭融洽和谐,他很喜欢那种换尿片子、晾衣服的家庭气氛。和于若木刚结婚时,他就说:“我是个老实人,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于若木写给在英国的大哥的信中说,她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陈云是一个正直的人,非常和蔼善良,从来不发脾气。
  陈云对于若木的确很关心。“文革”中,于若木因看不惯江青的所作所为,用真名真姓贴了两张揭发批判江青的大字报,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要开除党籍,隔离审查。陈云不避风险,亲自给毛泽东写信说情,最后总算保住了于若木的党籍。
  1973年春节,陈云让子女想办法把他们的妈妈接回家过春节,并亲自向有关领导提出这一要求。他临终前嘱咐子女们要做的事,就是照顾好他们的母亲于若木。
  陈云去世后,于若木深情地撰文说,在我和陈云同志一起生活的50多年中,陈云同志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逐渐弥补我们之间因年龄、职务、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差距……我欣赏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断,更敬重他那像水晶一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家庭生活自然是融洽和谐的。
  陈云对子女既严格要求,也特别慈爱,经常和他们说说笑话,关心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他从不束缚每个子女的个性发展,也不刻意让他们按照什么标准去生活,而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教导他们做一个正派的人、心态平和的人和普通人。
  陈云把身边工作人员当成家里人,在年轻人眼中,生活中的陈云是一位慈祥、随和的老爷爷。他和新来的人见面时第一句话常是:“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大家庭里。”然后多半是讲“要多学习,特别要学好哲学,不仅对工作和生活有益,而且可以终身受用”一类的话。他和年轻人在一起非常融洽,给他们起绰号、讲故事、猜谜语、逗着玩。
  这种和谐的家风源于他热心助人的美德。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用工资接济了许多人,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朋友、老同事,有青浦乡下的姑姑、舅母,还有远亲旧邻。这样,他们家的生活拮据了,孩子上不起学费较贵的育英小学,只能上附近的普通学校北长街小学。
  在病情恶化、生命垂危的最后日子里,陈云仍惦念着一位警卫员的家庭困难,告诉于若木要解决好。陈云逝世后,于若木从陈云的稿费中拿出2万元慰问了这位警卫员的妻子。
  严守规矩的家风
  陈云束身自重,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自己或家人谋好处上。他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要用于人民,要为人民谋福利。在家里,哪些事能讲,哪些事不能讲,分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在市场上销售一些高级点心、高级糖果和其他高价商品来回笼货币。有一年夏天,于若木买了一床称心的高价毛巾被,非常高兴。可是,第二天,报纸就登出消息说我国经济已恢复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价商品了,从即日起所有高价商品都降为平价。为此,于若木有点抱怨陈云:“怎么不提前说一声。”陈云严肃地答道:“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随便讲?我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
  陈云对家人要求严格。上海刚解放时,他给家乡一位老战友的孩子回信,就要求他们安分守己,“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为”。
  陈云的次女陈伟华被分配到北京郊区怀柔县辛营公社当乡村小学教师。一次,女儿因想家没向学校请假就冒雨回来。陈云严厉地批评了她,让她立即回去,并教育她要安心在农村教书育人。
  他常告诫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无论你到哪里工作,都要记住一条,就是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国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记住这一条,你就不会犯错误。”
  不搞特殊化,以普通的劳动者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陈云家风的一大特色。
  陈云给家人订下“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特别交代,孩子上下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要让他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家教深入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连他的小孙子也常说:“我家里有规定,不能用公车,不能坐爷爷的车。”
  陈云在公园里散步时,最喜欢人家不知道他是谁,在群众中轻松自如地走来走去,看看群众安居乐业的样子。有一年,他在杭州书场听评弹,和群众一块往书场里拥,一个老太太把他的鞋都给踩掉了。
  在这种家风熏陶下,他的外孙女上小学时周围同学都不知道她的家庭情况。1984年6月,《中国少年报》刊登了陈云和外孙女在一起练毛笔字的照片,这才引起学校师生的注意。班主任老师很感慨地对陈云的外孙女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朴实,看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好传统。”
  陈云常以这样的家教告诫自己的子女:“做人要正直、正派,无论到哪里,都要遵守当地的规矩和纪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如果情况有变化,要如实告诉人家。这些事看起来很细小,却要这样做。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
  勤俭节约的家风
  陈云的饮食非常简单,每顿都是粗茶淡饭。陈云的要求是:只要够吃就行,不能浪费。每次吃完饭,碗内不留一粒米,盘底的剩汤也要喝掉。他从不请客,不参加宴会,不吃奢侈的美味。他说:“鱼翅海参是山珍海味,太贵了,吃不起呀!以前是地主吃的。”
  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除夕夜,上海市委一位负责同志给陈云拜年。陈云正在吃饭,桌上放着两盘菜(一盘豆腐,一盘炒荷兰豆),吃得津津有味。见此情景,这位地方负责同志不禁感慨:“这就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年夜饭啊!”
  陈云生活很简朴,不追求个人享受。他的生活用品非常简单,盥洗室水池是漏斗式的,下面放个桶,洗头时低着头,用一大瓷缸水从上面浇下去,就算喷头了。他用的铅笔实在握不住了才换掉,便条纸都是用台历的背面,听评弹的录音机修了又修,穿的衣服补了又补,一件毛裤足足穿了34年,一把刮胡刀整整用了60年。他经常提醒家人要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他喝水时能喝多少倒多少,从不随意把水倒掉。他因眼疾需用消毒棉球擦泪水,他要求把用过的卫生棉球保存起来,消毒以后改作他用。
  陈云简朴的生活作风源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常说:“一件商品到了消费者的手里时,看似很容易。可谁想过,它经过了多少道工序?它用了多少资源和能源?它又让劳动者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处处节约一点,这也是支援了国家建设……浪费和贪污一样都是犯罪。”
  他还常对家人说:“以前人们好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实我们的‘地’并不大,‘物’也不博,只是我国的人口比别的国家多就是了。我国的资源就这么多,大家都要节省一点用,我们都要当‘孝子’。我们这些现代人要‘孝顺’我们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的后代,我们不能吃光、用光,让子孙们‘逃亡’。”
  酷爱学习的家风
  陈云酷爱学习的家风在他和于若木结婚时就已显端倪。他们的定情之物,就是于若木在给陈云做看护工作时常在窑洞门口读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书,他俩在这本见证了他们爱情的书上各自签上自己的名字,把它珍藏起来。
  陈云很重视子女的学习问题。他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他那里学到了正确的思想方法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江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定期参加工厂劳动外,主要是读书。他的几个孩子都去看过他,他跟他们谈得最多的是读书,让他们读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还教他们学习方法。有一次,他带着小女儿学《毛泽东选集》,一边读,一边讲。讲着讲着就从沙发上站起来,扭起秧歌。他说:“你看扭秧歌是往前走两步,往后退一步,学习的过程也要进进退退,退退进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搞扎实,如果进得太快,就不能真正地学懂。”
  陈云组织家庭学习小组,就是希望形成一种学习风气,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自学的能力,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能力。他传授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多听反面意见。他说,毛主席在延安时,提出问题以后经常听取反面意见,听不到很着急,有时自己批驳自己。他说,只有经常用反对意见来批驳,才能锤炼出有真知灼见的眼光。
  他很关心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尤其是学习哲学,常以出题考试、答对有奖、允许查书请教的方式来督促他们学习。他常说,学好哲学对工作、生活都是很有用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都要考虑进去,这样才会少犯错误。工作人员很尊重陈云提出的意见,他们组织起来,制订学习计划,交流学习心得,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yuedu/68734/

上一篇:三娘教子观后感400字3篇
下一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领袖家风 观后感]领袖家风观后感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