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6 点击:

【www.wnzmb.com--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一、背景简介

  八天读完《苏菲的世界》,比我预期的晚了两天。这两天恐怕都是睡觉睡过去的。

  本文旨在简单地回忆此书的结构框架,如有可能简单探讨此书的构思技巧。至于其中的哲学思想,倒是难以一一述说。

  《苏菲是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主要作品有:《纸牌的秘密》、《西西莉亚的世界》、《圣诞的故事》、《虚伪的生命》、《橙色女孩》、《生命的目录》以及《苏菲的世界》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简介。

  从各个作品的简介来看,每部作品都有深刻的哲学、神学内涵。笔者虽只浅读过《苏菲的世界》,但可以预见其他作品可能就有的神秘、玄妙等风格。

  二、为什么读此书

  对问题重新解构,可以依下探讨:

  1、为什么法律人要读哲学?

  作为法律人,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倒不是记住多少法条,毕竟法条时隔三五年就会更新一次,或者最高院两三年出台一个新的司法解释——即在法律领域,知识是没有尽头的,关键的是怎么学习知识。法理学,就是关于怎么学习知识的哲学,因此笔者认为,法理学或者法哲学就是哲学的一个下分支。想要理解卡多佐、哈特或者孟德斯鸠诸人的法理思想,必然得先知道各个时期的哲学问题域为何。

  如此说来,就笔者所知,有两本书值得研读,一本为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另外一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鉴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着实生涩难懂,笔者之得选择《苏菲的世界》作为哲学入门书目。

  2、为什么《苏菲的世界》能够作为哲学入门读物?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此书的内容开始说起。

  笔者所读经验:《苏菲的世界》在运用悬疑小说的构思方式讲述哲学思想。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简介未免过于失真,因此笔者尝试简介如下:

  主人公:苏菲、艾伯特、席德、艾勃特(少校)。

  此书虽以苏菲的经历开始写起,但笔者认为这是乔斯坦在构思小说时为了引人入胜而采取的一个技巧而已,倘若要以说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此书,笔者认为不妨从席德和她的父亲爱勃特(少校)开始说起。

  少校为了给席德十五岁生日一个惊喜礼物,而写了一本哲学书,这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苏菲,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艾伯特(哲学老师)的带领下从古希腊神话及其后的自然派哲学家开始讲起,一直到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但是故事本身并非如此简单地以“书中的书”的形式循序地展开,此书的关键在于,书中的“书”的主人公,即苏菲和艾伯特是学哲学的,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是少校笔下的人物时,决定“挣脱”少校的笔触,逃离书中的世界,来到真实的世界。而最终的结局可以说算是美好的,苏菲和艾伯特确实逃离了《苏菲的世界》的“世界”,来到现实生活。然而,虽然如此,苏菲和艾伯特并非真正意义上地来到现实世界,他们只是从书中逃离出来的“精灵”,他们并不真实地存在,有血有肉地存在,他们作为“精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事实上在苏菲和艾伯特并非孤独的,在他们前往寻找席德和少校的路上,碰到了小红帽、灰姑娘、福尔摩斯、蝙蝠侠等等小说、漫画中的人物(我想如果作者知道火影忍者的话,也会加上鸣人这个角色的),他们并不只是存在于书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永恒之乡”,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界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一人一物多少在影响着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小说排除哲学思想之后剩下的框架,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部经典,而只是一部玄幻小说,如同按照字数算钱的网络小说一般无血无肉。而关键在于,其中穿插的哲学思想,正是这部小说的血肉。

  而此书的哲学思想怎样穿插进去的呢?我想大概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少校写的书《苏菲的世界》中的艾伯特写给苏菲的信;其二,是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第三,也是最后几章的内容,是少校和他的女儿席德之间的对话。通过大量的独白,系统简介哲学思想,正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而作者包括译者所呈现的简单、亲切的语言(包括很多口语化词汇)让读者,或者是笔者更能领会哲学思想。

  事实上,小说的发展情节都是为哲学服务的,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哲学应该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因此哲学是可以思考的,透过现实生活,可以思考哲学,问题在于什么现象对应怎样的哲学思想,却是哲学门外汉难以解决的。因此,本书的情节,发生在“席德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中的故事都是借以思考哲学的现实生活。如此巧妙的安排,我想与乔斯坦·贾德曾经做过哲学教师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苏菲的世界》适合做哲学入门读物。

  再综以上两点所述,笔者读了《苏菲的世界》

  三、谁才是上帝

  我相信几乎没有谁有耐心看到这里。这部分,笔者将探讨一些读书中的乐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都是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在“苏菲的世界”里,少校是他们的上帝,少校的思想创造了“苏菲的世界”;然而在“席德及少校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德才是他们的上帝,是乔斯坦·贾德的思想创造了“席德的世界”。换句话说,对于苏菲、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事实上,书中运用反讽的技巧(此书运用大量反讽的技巧,所谓反讽指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所写的小说主角经常会有这样的话:“实在不能忍受了,下一章!”),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详见乔斯坦·贾德著:《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页~第372页,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少校笔下的人物(多么夸张的反讽),然而艾伯特说:“……说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关他和席德的书当中的一个影子。当然那本书也是有关我们(苏菲和艾伯特)两人的,因为我们是他们(席德和少校)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我们(苏菲和艾伯特)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

  多么巧妙、直白和夸张的手法,然而在欣赏这个手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不是在某个上帝的故事里?我们是不是只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呢?

  谁才是上帝?

  四、结语

  如此写读后感是显然不够的,读此书还有许多关于哲学思想的思考,但因为知识所限,不敢轻易下笔。而“谁是上帝”这部分可谓是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所以简述以引起读者对此书的兴趣。

  另外,对于笔者而言,此书的价值不在于这个貌似玄幻的故事,而在于书中对哲学思想的简介。所以,对笔者而言,此书是一部哲学简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yuedu/77156/

上一篇: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倾城之恋读后感
下一篇:【榕树】《生命进行曲》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