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想探究并联]某实验小组探究橡皮筋

来源:语文教材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

【www.wnzmb.com--语文教材】

范文一:利用橡皮筋探究变力做功的实验改进

摘 要: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教材给出了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两个实验案例。前一案例的测量(力、位移、速度)稳定,测量方便,容易达到实验目的;而后一案例的变力较难控制,实验不易成功。如果设计恰当,只需使用常见的办公用橡皮圈,就能收获很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橡皮筋;变力做功;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61-3   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安排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为使实验具有普适性,教材分别设计了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两个参考案例。恒力做功的实验装置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装置相同,需测量的物理量确定,实验较容易实施,故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变力做功的实验中,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看似简单的实验,笔者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屡屡失败最终艰难成功。下面与读者分享这一历程。   1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如图1,用橡皮筋拉静止的小车,小车运动获得速度。小车的速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而橡皮筋拉力(弹力)是变力,无法直接测量并计算拉力做的功。为此,对弹力做功做特别处理,在实验操作中分别用1根、2根、3根......相同的橡皮筋并联拉小车,保证小车每次从同样的位置被弹出,即每根橡皮筋每次的伸长量相同,弹力相同,相应做的功也相同。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1W、2W、3W......。测出对应小车被弹出后的速度,做出W-v、W-v2等图像,找出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本实验设计巧妙地避开了变力做功的计算,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减少测量的物理量,实验装置简单,所用器材普通,每个学生均可参与实验。   2 实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然而,上述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有:①小车运动、打点过程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平衡摩擦力的实际操作比较困难。②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长度测量和计算,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③当小车被3根以上橡皮筋拉动时,小车在较大的弹力作用下迅速被弹出,而橡皮筋的长度不大,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行程较短(约10 cm),纸带能打出的点数少,未能完全反映小车由加速到匀速的运动过程,无法正确测出橡皮筋做功后小车获得的末速度。④由于橡皮筋的弹力变化不规则,小车的运动容易偏离直线,当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①用水平气垫导轨来代替长木板,从而保证小车沿直线运动,并且极大地减少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省去了平衡摩擦力这一环节;②用光电门采集数据以计算速度,减少人工测量的次数和数据处理量;③用EXCEL进行相关速度的计算以及绘制相关图表,即把速度的计算等公式和其他已知量编在相应的单元格中,实验中只需记录填入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运算与描图自动完成。④增加滑块从加速到匀速的运动行程,确保测量的末速度是滑块稳定匀速行驶时的速度。⑤寻找弹力变化更规则的橡皮筋,减小伸长量对弹力的影响带来的系统误差。   3 实验探索过程   尝试一:用橡皮圈直接拉滑块做功   主要器材和装置如图2,橡皮筋用办公用的橡皮圈(通常用来轧钞票或票据,直径约为40 mm,横截面1.4 mm)。开始时先用1个橡皮圈来拉滑块,然后每次增加一根(并联)橡皮圈,并保证每次都拉伸到相同的位置释放,采集的数据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当增加到4个橡皮圈拉小车时,小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基本没有变化,这与“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不相符。是否是偶然误差呢,笔者重复了几次实验,结果都相差不大,即都是第4个时数据出现异常。并联的橡皮圈增多后,两端因交叠在一起,导致橡皮圈的长度不相同从而引起系统误差。为此,做如下改进。   尝试二:用细线连接橡皮圈后拉滑块   实验装置如图3,在橡皮圈前后均拴上细线,避免两端的交叠,使在每次实验中每个橡皮圈的伸长量相等。加上细线,可使滑块的受力汇于一线,也使滑块的运动行程变大,纸带打出的点数变多。实验数据如表2。   改进后的结果与前一次相差无几,仍然是第四组起出现问题。笔者仔细观察了实验用的橡皮筋,发现这些办公用的橡皮圈制作工艺粗糙,粗细不一,长度的一致性差,致使其劲度系数不同,弹性限度可能也不一样。当用多根橡皮圈并联拉伸滑块时,有些橡皮圈还是处于松弛状态,并没有产生弹力作用。可见,橡皮筋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因素。   尝试三:换用质量好的橡皮筋   笔者尝试用质量更好的橡皮筋代替上述橡皮圈,于是找来女孩扎头发用的橡皮筋(发圈)来代替。这种发圈的内部由多根细的橡皮筋组成,把橡皮筋抽出来,实验时每次增加一条,相关数据如表3:   结果发现,实验结果有较大改善,当并联到五根橡皮筋时才出现数据异常。这次所用橡皮筋的长度比橡皮圈长,粗细均匀,柔软性好,劲度系数较小,即使伸长量较大,弹力也不是太大。这种橡皮筋的外层包裹有纱线,当伸长量较大时,这层纱线对弹力产生阻滞作用,故其对实验会有一定的影响。   尝试四:调整思路,实验结果柳暗花明   从前面几次实验可看出,换用质量更好的橡皮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那样会使实验过度依赖器材而不具普适性。为此,笔者结合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做如下改进:随机取四个橡皮圈串联成一个橡皮圈条代替以前的一条橡皮筋,在实验前先反复几次拉伸串联好的橡皮圈,然后再把橡皮圈分别套在导轨和滑块两端,实验装置如图4。实验数据如表4。   这会不会是偶然的结果呢?笔者重新进行了两次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变化。可见,串联使用橡皮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橡皮筋的性能。笔者还尝试了3个和5个橡皮圈串联的实验,并与四个橡皮圈串联进行比较,做出的W-v图像如图7,图像反映的趋势几乎相同。   单个橡皮圈之间存在粗细、长短、材料等原因造成的差异,但随机的多个橡皮圈串联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偿抵消这些差异。另外,橡皮圈串联后的长度比单独一个橡皮圈的长度增加了数倍,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橡皮筋的劲度系数,特别是劲度系数变小后,可使实验中橡皮筋有较大的伸长量,从而减小伸长量的微小差异而对弹力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橡皮条变长后,滑块的运动行程加大,确保小车是在匀速阶段时测量的速度。   4 实验总结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包含了完整的现代物理实验过程。   前三个实验均没有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主要原因发生在对橡皮筋的选择上。首先,橡皮筋的长度(原长)不能太短,10~15 cm为宜。如果太短,实验过程中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较大的误差。其次,要保证每条橡皮筋的物理性质几乎相同。当随机地取几个橡皮圈串联成橡皮圈条代替橡皮筋时,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这是实验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   如果条件许可,建议采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的实验装置。导轨要借助用水平仪调水平,光电门与滑块初位置的距离不能太近,要保证在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在匀速阶段测量滑块的速度。应用EXCEL处理数据是实验中另一不可或缺的手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这一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施美玲,候恕.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图景理论探讨[J]. 物理教学探讨,2015,33(7):28―33.(栏目编辑 王柏庐)

范文二:实验探究让橡皮筋动力飞机飞得更久

实验探究让橡皮筋动力飞机飞得更久

前言:

很幸运参加了橡筋动力滑翔机兴趣小组。在制作、试飞过程中我们几位同学对橡筋动力滑翔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我们运用对比实验、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懂得了不少有关橡筋动力滑翔机飞行的原理,还收获了不少科学实验方法。比如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次美妙的经历。

困惑:

拿到橡筋动力滑翔机的材料我们迫不及待开始做了起来。可是发现我们做好的飞机飞得并不好,没有多少时间就掉在了地上。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飞机飞得更久,我们开展了课题研究。

活动一:打磨机翼,减小阻力

机翼是橡筋动力滑翔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翼的好坏是影响动力滑翔机飞行时间的重要因素。在制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机翼进行了适当的打磨改良,在对 比实验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并弄明白了飞机机翼的一般工作原理。

1

(二)原因思考:老师打磨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几个同学思考,应该与飞机上升阻力有关吧。为此我们特意上网查询了机翼的工作原理。机翼产生动力的原因是当空气流过飞机机翼表面,流动速率会改变,沿着成曲面机翼上半部分的空气要比通过机翼下方的空气行径较长的距离所以上部分的空气流速比较大,因而形成一个较小的气压区域。机翼下方较大的气压就会使飞机上升。在任何流体和气体中流速增加时,压强就会减少,希努利原理。原来老师打磨飞机机翼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活动二:让橡筋产生的最大动力

动力滑翔机的飞行是依靠橡筋产生的动力。因此想让动力滑翔机飞行更长的时间,橡筋所能产生多大的动力是一个关键。我们对此开展了研究:

(一)、使用蓖麻油效果比较实验

2

最好同时准备若干橡筋轮换作用。

活动总结:

逐步改良橡筋动力滑翔机的机翼、尾翼、橡筋等配件,探索调试重心的方法,研究放飞的技巧等实践活动,学会收集机模改进前后的飞行数据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分析,达到改良橡皮筋动力飞机的目的。因此在这个活动中,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架好飞机,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手和脑的锻炼。

附:橡筋动力滑翔机制作的几点要诀。

1、测好重心飞行就能平衡。办法:把机翼的重心位臵搁在二手指尖上,整机要处于平衡。如机头上翘(头轻),要把机翼向后移动,如机头下沉(头重),机翼向前移动,直至平衡。

2、找对方向:飞机起飞必须逆风飞行,目的是使机翼产生较大的升力。

3、出手要轻:是对准风向机头微微抬高(20°)。保持水平尾水平,垂尾垂直,机翼与平尾平行,二侧上反角上翘一致。。

3

范文三:实验探究让橡皮筋动力飞机飞得更久

实验探究让橡皮筋动力飞机飞得更久

萧山区朝晖小学 戴喆琛 严芳英

前言:

很幸运参加了橡筋动力滑翔机兴趣小组。在制作、试飞过程中我们几位同学对橡筋动力滑翔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我们运用对比实验、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懂得了不少有关橡筋动力滑翔机飞行的原理,还收获了不少科学实验方法。比如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次美妙的经历。

困惑:

拿到橡筋动力滑翔机的材料我们迫不及待开始做了起来。可是发现我们做好的飞机飞得并不好,没有多少时间就掉在了地上。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飞机飞得更久,我们开展了课题研究。

活动一:打磨机翼,减小阻力

机翼是橡筋动力滑翔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翼的好坏是影响动力滑翔机飞行时间的重要因素。在制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机翼进行了适当的打磨改良,在对 比实验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并弄明白了飞机机翼的一般工作原理。

1

(二)原因思考:老师打磨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几个同学思考,应该与飞机上升阻力有关吧。为此我们特意上网查询了机翼的工作原理。机翼产生动力的原因是当空气流过飞机机翼表面,流动速率会改变,沿着成曲面机翼上半部分的空气要比通过机翼下方的空气行径较长的距离所以上部分的空气流速比较大,因而形成一个较小的气压区域。机翼下方较大的气压就会使飞机上升。在任何流体和气体中流速增加时,压强就会减少,希努利原理。原来老师打磨飞机机翼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活动二:让橡筋产生的最大动力

动力滑翔机的飞行是依靠橡筋产生的动力。因此想让动力滑翔机飞行更长的时间,橡筋所能产生多大的动力是一个关键。我们对此开展了研究:

2

最好同时准备若干橡筋轮换作用。

活动总结:

逐步改良橡筋动力滑翔机的机翼、尾翼、橡筋等配件,探索调试重心的方法,研究放飞的技巧等实践活动,学会收集机模改进前后的飞行数据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分析,达到改良橡皮筋动力飞机的目的。因此在这个活动中,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架好飞机,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手和脑的锻炼。

附:橡筋动力滑翔机制作的几点要诀。

1、测好重心飞行就能平衡。办法:把机翼的重心位臵搁在二手指尖上,整机要处于平衡。如机头上翘(头轻),要把机翼向后移动,如机头下沉(头重),机翼向前移动,直至平衡。

2、找对方向:飞机起飞必须逆风飞行,目的是使机翼产生较大的升力。

3、出手要轻:是对准风向机头微微抬高(20°)。保持水平尾水平,垂尾垂直,机翼与平尾平行,二侧上反角上翘一致。。

3

范文四:橡皮筋飞机实验报告

将心注入

梦想可

验名实称实 验标目

弹力直机

实者

验实

日验

期02168..8

1学弹力习直升的机行飞原

力弹直机升套 实验器装

材1. 装安螺旋桨尾钩及2. 安机装身及力橡动筋 ()1 将身贴机木在窄杆一的上面,量尽用身使心与重杆木合重。 ()2橡 皮筋置尾于钩。处 3 飞行说. (明1 绕旋转桨)顺,时针向方小动力,试前飞绕先1 0 圈0 (2 )试时,飞手扶一住螺桨旋待螺,旋桨动后再转松放飞手直升。大机动试飞力, 时旋桨螺绕25 圈0战更挑长间时的行。

飞实 验 骤步

筋动力机的飞物理理原是为反向因转绞动橡旋筋(橡对筋作功时逐渐被)伸拉,筋 ,橡使机飞得以飞。行实验原 积蓄理了收缩的回弹力,这个带动螺力桨旋旋转橡筋(对螺旋作功桨 而)旋螺和桨机的飞作工原是空气动理学的力畴。范

喜欢生和家长任信的学校

嘉校区课程兴反馈82:03373

2



范文五:探究橡皮筋所受拉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

例1(福建卷—19.2)某实验小组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将原长约200mm的橡皮筋上端固定,在竖直悬挂的橡皮筋下端逐一增挂钩码(质量均为20g),每增挂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当挂上10只钩码后,再逐一把钩码取下,每取下一只钩码,也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根据测量数据,作出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橡皮筋伸长量像如图所示。从图像中可以得出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l与拉力F关系的图

A.增挂钩码时

l与F成正比,而减挂钩码时

l与F不成正比

B.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比减挂钩码时的大

C.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减挂钩码时的相等

D.增挂钩码时所挂钩码数过多,导致橡皮筋超出弹性限度

【解析】本题属于中等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为什么两条图像会错开。实验中由于增挂钩码时所挂钩码数过多,导致橡皮筋超出弹性限度,弹簧无法及时恢复原长,两条图像才会出现差异。所以答案为D

例2

(2010年浙江卷—21)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

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下钩子(每个钩子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子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子,同样记

(1加i减i (2) 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的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小于;(2)乙;(3)由所给数据的该变量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作图得:

由图可得 k乙=57-70(N/m)或对于甲同学的数据,因为只有前几个数据可认为在弹性范围内,由图中切线的斜率得,k甲=25-34(N/m)。

(4)尽可能使伸长量在弹性范围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

【点评】该题继承了09年实验题的特色,突出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的体验、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一命题导向对于今后教学重视实验操作体验和学生实验基本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一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像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 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 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 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的是。(填入相应的字母) 1

(1)C

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事

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

钉字,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16、



范文六:实验室里某小组正在探究一个问题

实验室里某小组正在探究一个问题.根据设计方案,小英向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室里某小组正在探究一个问题.根据设计方案,小英向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她又用滴管连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填Ⅰ或Ⅱ)

Ⅰ.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能显示不同颜色吗?

Ⅱ.酸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

(2)大家对小英得到的无色溶液继续探究.小斌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小亮认为溶质有两种,它们是______(写化学式).同学们根据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后,一致认为小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请你补填下表的空缺.

实验操作

方案一: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

方案二: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

(3)请你和全组同学一起分析以下问题.

实验现象 ______ ______ 实验结论 小亮的 观点正确

①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

②锌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③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出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___.

(4)另一小组的同学用盐酸代替硫酸进行上述探究.他们要配制50.0g20% 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1.19g/cm3)的体积______mL,需要加水的体积是______mL. 参考答案

(1)分析实验操作,判断探究的实验目的;

(2)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硫酸;

(3)分析变化前后的微观过程图,从粒子的角度解释所发生的变化原因,并总结成规律;

(4)根据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求出浓溶液的质量,再使用浓溶液的密度计算需要浓溶液的体积.

(1)向加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红色消失;此操作说明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的中和反应;

(2)如果硫酸滴加过量,反应后的溶液呈酸性,酚酞也会呈无色,这样一来反应后溶液为硫酸钠和硫酸的

混合溶液;

方案一:加入碳酸盐如碳酸钠,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硫酸;

方案二: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则含有硫酸;

(3)①变化前的微粒有:H+、SO42-、Na+、OH-,而反应后的微粒有:H2O、Na+、SO42-,则可判断反应实际上是H+与OH-反应生成H2O分子;

②变化前的微粒有:Zn、SO4、Cu,而反应后的微粒有:Cu、SO4、Zn,则可判断反应实际上是Zn→Zn、Cu2+→Cu的过程;

③离子生成分子或原子变成离子或离子变成原子都可使化学变化发生,所以,化学变化就是生成新分子或新原子或新离子的变化;

(4)设需要38%的盐酸的体积为x,50.0g×20%=x×1.19g/cm3×38%

解之得 x≈22.1mL;

水的密度为1g/mL,所加水的质量为:50.0-22.1×1.19=23.7(g),水的体积为23.7g÷1g/mL=23.7mL; 故答案为:

(1)II;

(2)Na2SO4和H2SO4;方案一:碳酸钠;产生气泡;方案二:锌;产生气泡;

(3)①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分子;

②反应前的锌原子和铜离子变成了锌离子和铜原子;

③有新分子或新原子或新离子生成;

(4)22.1;23.7. 2-2+2-2+2+



范文七: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探究盐酸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指示氢氧化钠与盐酸何时恰好完全反应③.

(2)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加入烧杯中,当溶液刚好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停止加入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3)在实验B中某同学欲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实验时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用氢氧化钠固体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出大量的热

(4)上述反应又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举一例:

医疗上胃酸过多的病人服用氢氧化铝或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等

(5)如果经测定,蒸发得到的固体中含有CaCl2(其溶液为中性),那么原NaOH溶液(假定盐酸纯净)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是(任写一种杂质的化学式)

Ca(OH)2(或CaCl2)

同学们为了尝试测定上述食盐(含杂质CaCl2)的质量分数并提纯,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①准确称取10g固体样品,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再加入过量的下列某溶液,反应后过滤,得沉淀物1g.加入的某溶液是

C

(填编号).

A.NaOH B.K2CO3 C.Na2CO3 D.HCl(稀)

②往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加入过量稀盐酸的原因是

将滤液中过量的Na2CO3完全除去,以便蒸发后得到纯净的食盐

③将加入稀盐酸后的滤液放在蒸发皿里加热蒸发.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其作用是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范文八: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

②加热A试管直到B中品红褪色,熄灭酒精灯;

③将Cu丝上提离开液面。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拆除装置前,不需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固体外,在铜丝表面还产生黑色固体甲,其中可能含有氧化铜、硫化铜、硫化亚铜,以及被掩蔽的氧化亚铜。

查阅资料:

①氧化亚铜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铜单质,在氧气流中煅烧,可以转化为氧化铜。

②硫化铜和硫化亚铜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氧气流中煅烧,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

为了研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4)②中检验滤渣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5)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于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填字母选项)____________。

A.固体甲中,CuS和Cu2S不能同时存在

B.固体甲中,CuO和Cu2O至少有一种

C.固体甲中若没有Cu2O,则一定有Cu2S

D.固体甲中若存在Cu2O,也可能有Cu2S

(1)2H2SO4(浓)+CuCuSO4+SO2↑+2H2O

(2)试管A中气体压强减小,空气从D导管进入试管A中

(3)从D管口向A中大量鼓气

(4)取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

沉淀洗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

(5)2CuS+3O22CuO+2SO2 (条件也可为“煅烧”)

(6)

BCD

范文九: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胺分解反应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胺分解反应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2NH3(g)+CO2(g)。

①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___。

A.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④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H____0,熵变△S___0(填>、<或=)。

(2)已知:NH2COONH4+2H2ONH4HCO3+NH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NH2COO-)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⑤计算25℃时,0~6min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BC;②

④ >;>。 ;③增加;

(2)⑤0.05mol·L-1·min-1;⑥ 25.0℃时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0~6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曲线的斜率)仍比15.0℃时大。



范文十:迎新年解析天文学带你欣赏拉扯橡皮筋实验

解析天文学网络公开课

第十讲:拉扯橡皮筋实验

周坚/2014年12月30日

Flash:?解析天文学网络公开课第十讲:拉扯橡皮筋实验

在上一讲中,我们用太阳观测数据对解析天文学的理论基石,即一系列周坚定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我们新创立的理论基石能够作为确定远近不同天体距离的理论标准。

这个创新理论说起来容易,如果要让我们大家都能够认识到却是难上加难,难啊!为什么呢?因为夜空中的天体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在实验室中做实验的方法来真实它,但我们相信在自然界中一定有类似这种自然现象,比如拉扯橡皮筋,或许从中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什么。在这一讲中,我们就认真做一次拉扯橡皮筋的实验。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详细实验情况参看图11-1解析天文学让你欣赏拉扯橡皮筋实验示意图。

2015新年就要到来,为迎接新年,周坚定律的发现者,解析天文学的创立者,就带领大家欣赏这个拉扯橡皮筋的实验。

§11.1?拉扯橡皮筋实验

实验步骤1:取一段标有固定单位距离刻度的橡皮筋,让它自然伸展成一条直线,并将这个单位距离刻度定义为原始单位距离刻度,用符合“λ0”表示。

实验步骤2:我们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相反方向拉扯,让橡皮筋做拉伸运动,在这个拉伸过程中,随着拉伸距离的不断增大,我们会看到原单位距离刻度会随之变长。在这个我们设定拉伸距离为r,变长的单位距离刻度为λ。当然这种拉伸运动是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的,我们就以拉伸一倍为止来观察测量它们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3:在橡皮筋做拉伸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橡皮筋的中心向右拉扯,然后再观察测量它们相对方向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4:在橡皮筋做拉伸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橡皮筋的中心向右进一步强烈地拉扯,然后再观察测量它们相对方向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5:在橡皮筋做拉伸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橡皮筋的中心向左拉扯,然后再观察测量它们相对方向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6:在橡皮筋做拉伸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橡皮筋的中心向左进一步强烈地拉扯,然后再观察测量它们相对方向的变化情况。

§11.2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的实际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如下实验结果:

1、当我们设定橡皮筋原始固定单位距离刻度为?λ0,做拉伸运动后的单位距离刻度为?λ,那么单位距离刻度的相对变化量就为?(λ-λ0)/λ0,用符合“z”来表示这个相对变化量就有z=(λ-λ0)/λ0。

2、设定橡皮筋拉伸距离为?r,那么就有?r=Z0z=C(λ-λ0)/λ0,其中Z0是比例常数。

这个实验结果就揭示了拉扯橡皮筋实验的自然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yuwen/74608/

上一篇:[小河之歌反思]大班小河之歌反思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某实验小组想探究并联]某实验小组探究橡皮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