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离别苦的诗句|离别之苦的诗句

来源:诗词大全 发布时间:2019-09-22 点击:

【www.wnzmb.com--诗词大全】

篇一:表达离别的古诗词浅析


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词浅析
广安代市中学肖娟
1、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诗经·燕燕》)
登高瞻望,出嫁妹妹的车马人影已不见,唯伫立泪满面,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赞赏。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放飞奇想的彩翼,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感情的化身。
3、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不分:犹言不满,嫌厌的意思。生憎:犹言偏憎、最憎。“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物伤情的缘故。
4、垂扬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宋·晏殊《踏莎行》) 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在词人看来,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千姿万缕的杨柳柔条,虽然从早到晚不住的摆动,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里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其中
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词句以感叹的口吻,留下了不尽的情意。
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 写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眺、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深情,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6、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宋·欧阳修《玉楼春》 词句抒写了远别后的情状与愁绪。一句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涯何处寻觅踪影!“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把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隔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7、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明·郑之升《留别》) “阳关曲”,即王维的《渭城曲》,由于曲的情辞哀惋,被后人送别的绝唱。凡遇送别临行,必以此曲劝慰行人。如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断,独自凭烂桡”。可诗人临行,却“无人为唱《阳关》曲”,则其凄清愁苦,又远在于有人相送、闻“阳关曲”而悲哀难禁之上。后句拓开一笔,表面上是以青山的相亲、相送聊作自慰,实际上是把无人相送的留别之孤苦更推进一步,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细细地加以品味。

篇二:悲观的诗句


篇一:古诗十九首中悲观而不消极的精神
探索《古诗十九首》中悲观却不消极的生命态度
姓名:陈玲玲
学号:200901010303 指导老师:刘敏
摘要:《古诗十九首》
是东汉末年文人悲愤之情的宣泄之作,在诗歌中流露出了末世文人悲观而苍凉的心态。
时光流逝、功名无
路、离乡漂泊、夫妻分离,这些现实的辛酸构成了他们内心无法回避的悲哀情绪。为了消
释这种悲哀, 处在
社会底层的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面对坎坷的人生他们依旧心怀希
望,用一颗跳动的
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咏叹。
而这种心怀希望不
消极去不懈探索的生命态度,正是《古诗十九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
首》;悲观心态 ;心怀希望 ;生命态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古诗十九首》这样一组诗歌散发出耀眼光芒,历代
文学评论家不惜溢
美之词来称赞。钟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境悲远,惊
心动魄,可谓几乎
一字千金。”[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赞“观其结体散文,直
而不野,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2]《古诗十九首》篇幅虽然短
少,其所蕴含的丰
富内容与人生哲理皆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人
生哲理及悲剧意义
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整组诗笼罩着哀伤无奈之情,同时也蕴
含着一种虽悲观却
不消极的精神。
一、 命运坎坷的惆
怅之感
东汉末年,汉王朝
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腐败不堪,帝王昏庸无能,宦官外
戚交替专权,贵族
享乐无度。社会动荡、黑暗,战争频繁,生活在这样一个穷途
末路的社会中,人
们不免会产生悲观的心态。《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的产物。《古诗十九
首》中描写的内容大多比较哀伤,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
可分,反映了东汉
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社会的大环境使文人们对自身前途
和社会命运产生担
忧,对当时的社会普遍抱有一种悲观的心态。
(一)感伤生命短
暂、时光易逝
“人生七十古来
稀”,在医疗保健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的寿命十分短暂。
文人对生死的忧虑
也早已有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
[3],加之这一时期文学与意识形态已开始由自发阶段转向自觉
阶段,文人自我意
识增强,关注的对象开始转移到生命个体与生命意识之上,开
始注意到生命个体
的存在,意识到生命存在的短暂期限,以及生命死亡是不可改
变自然规律。而《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期又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且社
会秩序混乱,在这
种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的生命更是如同浮萍,脆弱不堪,
末世的文人们更容
易产生生命短促的忧愁和时光易逝的感伤。
《古诗十九首》中
关于时间和生命的诗篇,大多笼罩着浓重的悲观色彩,蕴
含着对生命短暂的
无奈与对死亡的忧虑。或以看似永恒不变的外物与短暂的生命
作对比。如“青青
陵上柏,磊磊涧中石。”[4]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
生忽如寄,寿无金
石固。”以金石这些看似永恒的东西,或是松柏这些生命长久
的事物,与短暂的
人生对比,突出人的生命的短促。或以微小短暂的事物来比喻
在浩瀚的天地间,
人生就如同被狂风吹起的灰尘,抒发生命的短暂与飘忽不定之
感。“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以朝露喻人生,更是直抒生命的短暂。“人
生天地间,忽如远
行客。”诗人认为人不过是天地间的一个过客,生命何其短暂,
人生在世倏忽如过
客的意识非常强烈。突出时光易逝,极写人生似寄的短暂,流
露出对时光流逝瞬
灭的感伤。或以时序的变化来表现时光的流逝,“岁月忽其不
掩兮,春与秋其代
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四时更变换,岁暮一
何速。”流露出的是
对光阴似箭、时光飞逝的忧虑,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无
可奈何。或借助坟
墓等萧条的意象,直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驱车上东门,遥
望郭北墓”“出郭门
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这些都表
现了时光流逝的无
情事实,渗透了文人们无力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情绪。对短暂
生命容易飞逝的感
伤弥漫在《古诗十九首》里,处处透露了对生命的敬畏,同时
更是一种悲观心态
的阐述。
《古诗十九首》的
作者们面对着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以及对死亡的恐
惧,总有一种深深
的忧虑,他们渴望留住短暂的生命,抓住流逝的时光,却无能
为力,无可奈何,
因此,悲观的色彩就不可避免的贯穿于他们的创作中。
(二)悲伤身份卑
微、怀才不遇
汉武帝时期,统治
者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儒学经典成
为文人进入仕途的
教科书,儒学在思想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文人学士深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鸿鹄之志是文人们所向往的。而追求
功名是实现这一愿
望的台阶,文人秉承着“学而优则仕”理念,所以大多数文人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
放在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上。东汉初年,政府为了巩固和加强
统治,延续了西汉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这些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在前期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给下层文人晋升社会上层的机会,鼓舞了文人们求仕进取之
心,但随着东汉王
朝统治的日益没落与腐朽,这些制度对文人的仕途反而是一种阻
碍,这些举荐制度
存在严重的舞弊与徇私枉法的行为,仕途官场一直被上层贵族
阶层所垄断,文人
很难依靠自己的才华来施展抱负,实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实现对自我人生价
值的追求。东汉桓帝、灵帝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
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5]就是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的
莫大讽刺,左思《咏
史诗》中也有关于这些的感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张藉旧业,七
叶珥汉貂。”这样的选官用人制度使得社会底层有才华者往往
被埋没。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文人,他们卑微的身份、低下
的地位使他们饱受生活的艰辛,因此改变命运的欲望比他人更加强烈。但面对等
级分明的社会制度,他们无奈之情终究难以掩盖。因而,在《古诗十九首》中,
我们会看到那些怀才不遇,发泄内心苦闷的诗篇,感慨命运不公,渴望改变自身
青陵上柏》中,陵上的柏树依旧青青,山涧中石头仍然坦坦,
华逝去,功业无成,功名难觅,抬眼望去,繁华的洛阳城依旧
所,连那深巷也是王侯盘踞之地,相比之下,他们依旧是处于
沦,功名无路。这样的感慨不仅是对王孙贵族居于高位,社会
地位的控诉,更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切担忧,怀才不遇、壮志难
望自己被重用,所以才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惜”的哀叹。
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既是对同门之友的指
度分明,人际关系虚伪的无可奈何。
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十分悬殊,曾经亲密的感情也在不知不
隔膜,而由于等级制度的森严造成的官场被名门世族垄断的现
身无门,功名无路,更让他们感到愤慨和无奈,怀才不遇的悲
法回避的宣泄。
泊、思妇思念
谈的话题,“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7],“黯
已矣”[8],自古提到离别都会使人感伤。东汉末年的察举、征辟
层文人的才华被埋没,这些下层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
[6]
命运的的诗篇。《青可是他们却早已年是贵族公卿高居之下层,在浊世中沉等级悬殊的不公平酬的文人是多么渴“昔我同门友,高责,又是对等级制等级分明的制度使觉间渐渐地产生了实,使下层文人晋伤也就成了他们无(三)忧伤游子漂离别是一个老生常然销魂者,惟别而等用人制度使得下
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游学,寻求机会,以期有实现理想之日。加之,汉末社会动
荡,天灾人祸时常有之,为了维持生计,致使大量异乡游子出现,也因此产生了
游子思妇之间的相思离别。
《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游子思妇的诗篇占到很大比重,其抒情主体多是漂泊
他乡的游子与幽居深宅的思妇,他们对漂泊的处境,深居的状态有着深切的感触,
对远方丈夫的相思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忧伤。这就使相思离别
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被盈盈一水所隔
无语,只能彼此遥望,这种无奈是多么深刻,这种忧伤又是何
郎织女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描绘人世间的相思离别之苦。为
苦,远在他乡的游子,往往会借助书札、绮等他物来表达自己
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在
古代,这些信物往往就成了联系感情的纽带。
不会有客从远方来,“鱼传尺素”,“驿寄梅花”也并
子思妇想借助于外物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有不得为之的时
时空的阻隔显得更加深刻,《涉江采芙蓉》中漂泊异乡的游子
而去采摘芙蓉。希望通过芙蓉来遥寄相思,却因为路途遥远,
情只能在心中回荡,无法宣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相守的痛苦与无奈。虽然两人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彼此心心
阻隔,唯有在忧伤中老去,美丽而又哀伤。《涉江采芙蓉》与
别从游子和思妇两方面来写欲寄相思而不得。《庭中有奇树》
人,思念远行之人,“将以遗所思”,可是空间阻隔,“路远
却遥不可及,充满无奈。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忧伤弥漫于诗篇。“河汉清且浅,相的牛郎织女,相对其悲痛?诗人用牛了消解这种相思之的相思之情,“客从信息交流不发达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非都能实现。当游候,此时的思念因因思念家中的妻子无法实现,思念之表现了相爱却不能相印,无奈空间的《庭中有奇树》分写庭中妇人感物怀莫致之”,有心赠物,

篇三:浅析古典诗词中的离别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离别
苏良运
(西安翻译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陕西 西安 710105)
摘 要:在古典诗词之中离别诗究竟有几多种类,又各有着什么样的感情特点,通过什么样的意象来寄托感情?本文将就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诗词;离别;感情
引言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一句感慨,道尽离别之苦。自古以来,“边塞、离别、怀古、思乡”都是诗词题材中经久不衰的元素,而离别最使人神伤。
那么在古典诗词之中离别诗究竟有几多种类,又各有着什么样的感情特点,通过什么样的意象来寄托感情?本文将就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①
一、分类
作为古典诗词的题材之一,离别诗本身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离乡之别、朋友之别与恋人之别。
1. 背井离乡之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人之中,如同贺知章离乡旷久者并不在少数,而游子离乡就成为离别诗的一个重要分支。如: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① [南朝] 江淹,《别赋》
②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离乡之别之所以令人动容,与其说是中国人天生具有一种回归乡土的“终极”感情意愿,不如说是因为家乡有令我们牵挂的亲人,有我们成长的土地。
2. 朋友同道之别
我们平时读到的送别诗,以此类为最多。
古人讲求“志同道合”,而遇到一个相见甚欢的知己,更是不可多得的际遇,正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因此,当到与自己朋友离别之时,即是令人难以割舍之时,更是诗人抒发离别之情最多的时刻。如: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所有的离别诗之中,这是作者最喜欢的一首。真正的朋友分别,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再饮下老朋友这一杯浊酒,等你走出这阳关的大门,前面的路就在没有老朋友陪你喝酒了。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这就是朋友的离别之情,不比亲人之间天生的血缘关系,友情其中更多蕴涵的是一种相惜之情、一种理解之情。 ①
3. 恋人之别
这是离别诗中的另外一类,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类,因为恋人之间的感情不同于亲情之间的雄厚,不同于友情之间的坦荡,它更为细腻,更为内敛。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古典诗词之中恋人离别的代表之作,也是词人柳永的代表之作。
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这就是恋人之别:缠绵、低沉而伤感。 ①
二、具体意象
“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1. 杨柳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②,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如:
青门柳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折柳送别诗,友人离别者多,送者繁多,竟将青门柳条都折得见少,连这春色仿佛都为之削减。情可动天,真可谓深情。
另外,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① [清] 刘熙载,《艺概》
② [唐] 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③ [唐] 戴叔伦,《堤上柳》
④ [唐] 顾云,《咏柳二首》
①④③
......
2. 蜡烛
朋友即将离别,自然要在一起再秉烛夜谈,话一话此间的情意。而在一旁借以照明的蜡烛此时垂泪不已,正替座中人默默哭泣,让人触景生情。如:
赠别二首之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个人认为这是杜牧离别诗之中最好的一首,古人奉行“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自不会相拥而泣,感情喷薄。但即便再无情,心底也会泛起波澜吧,也会想要垂泪分别。而这席间的蜡烛仿似通灵,替主人留下分别之泪。 ②
3. 酒
有人曾说分别就是两种水,一种是眼泪,一种是酒。
窃以为此言不虚。正所谓“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③,分别之时的酒筵又岂能无酒相伴,只有在酒的聒噪下才能让人不断忆起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才能忘却凡尘俗世,仅仅拥抱这难得的感情。
酒,实为别离之必备。
4. 长亭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而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以长亭居多。如: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三、感情特点 ① [隋] 无名氏,《送别》
② [唐] 陆龟蒙,《别离》
③ [唐] 李百药,《送别》
离别并非仅是愁,正如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总有人会做惊人之语,发人所未发,叹人所未叹。仅在离别一项,便气象万千。本人简列两项,聊以为证。 ①
1. 难舍之情
这仍然是离别之情的核心感情。
无论是“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的疑问,还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的回忆,都表现了对于离别的依依不舍,都是离别之情的最充沛表达。 ②③
2. 祝福之情
并非所有人都将离别看做是一件绝无笑对的事,总有人能在这离别之中看到明天复见的希望,看到人生际遇的转折。如: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⑥ ④
结语
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离别,实在是难以道尽,作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渐觉储备不足,故文笔肤浅,未能言尽,望将来得精进时能补此憾。 ① [唐] 刘禹锡,《秋词》
② [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
③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④ [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⑤ [唐] 高适,《别董大》
⑥ [唐] 王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yuwen/78374/

上一篇:描写蜜蜂辛勤劳动的诗句_描写辛勤劳动的诗句
下一篇:对唐代诗人张若虚作文|唐代诗人张若虚简介及其唐诗赏析
《唐朝的离别苦的诗句|离别之苦的诗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