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体育与健康心理调节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19-09-16 点击:

【www.wnzmb.com--高中作文】

  摘要:面对自身和外界的种种矛盾和压力,高中生心理问题日益明显,积极探索为高中生接受的心理调节方式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体育的调节机理和高中生对体育的心理需求等角度出发,阐述了体育对高中生心理调节的可行性。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心理调节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转折时期,体育在其自我意识增强和自我情感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教育定位更多局限于体育知识传授和身体锻炼,而对于体育的心理调节功能,却没有好好重视起来。本文试图从体育活动的心理调节机理、高中生对体育的心理需求、体育心理调节的开展形式等角度出发,探讨体育对高中生心理调节的可行性。
  一、高中生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重要时期,面对当前社会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许多变化都会让他们感到迷茫不解,难以适应。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学生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起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已经严重影响高中生健康成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一项新任务,如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的功效则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学生心理调节的主要途径包括合理宣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树立合理奋斗目标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等等。这些措施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重要作用。
  二、体育调节心理的机理
  1.生物学理论假说
  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低水平的儿茶酚胺则可能使人产生抑郁感。研究发现,人的儿茶酚胺(尤其是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随着体育活动而增加。
  理论假说还认为:体育活动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该化学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由此,研究者仍认为体育活动具有与内啡肽一样的效果。法雷尔等人的研究指出,体育活动能使脑下垂体分泌出来的内啡肽释放到血液之中,并使人提高情绪水平。
  2.心理学理论假说
  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可促进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可提高个体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因为体育活动给个体提供了体验控制的情景,也可以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亚伯罗姆森等人指出,抑郁感是由于多次感受到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无法控制,并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和控制感,对于消除人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影响。
  理论假说还认为,体育活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由于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和忧愁,体育活动具有使人忘却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从痛苦的体验中摆脱出来的作用。
  三、高中生对体育的心理需求
  1.宣泄情绪的需求
  一个人如果有了不良的情绪,能够设法发泄出来,不把它憋在心里,应该说是一条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在德国,政府就是采取引导青少年将过盛的精力用于体育运动的措施来减少社会犯罪。体育运动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使得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2.人际交往的需求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较之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形式的运动项目都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3.求新求异的需求
  高中生的兴趣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转移的。他们会对玩了一段时间的活动内容产生厌烦感,总是对一些新出现的或奇特的体育运动内容感到特别的兴奋,希望尝试和加入。体育项目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强,健身益智的功能,每个项目又有自身的特点,难易程度不同,运动剧烈程度不同,能够满足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健身兴趣、爱好和多元需求。
  4.健全人格的需求
  体育在完善人格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高中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体育具有寓教于乐,模拟社会的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直接的作用。通过集体项目,学生还可以学会竞争、合作和相互尊重,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体育活动还可以磨炼人的性格,使其变得坚强、刚毅、开朗和乐观。
  四、高中生体育心理调节的途径
  1.利用项目特点,感受体育心理调节的多种体验
  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健身方法可发展人的身心,树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生命的存在向着更健康、更和谐、更完整的境界推移。不同的体育项目能对不同的心理缺陷起作用。如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可以使学生不但在体质和技能上得到提高,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很多慰藉和满足,充分享受与他人接触、交流所获得的乐趣,使原来孤僻、怪异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并乐于同他人接触、相处。
  2.发挥教学主导,挖掘体育心理调节的教育因素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强。授课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学生为了掌握运动技能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师生间、同学间的友爱、支持、帮助。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如在体育教学中,当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教师可以让胆大的同学先做,成功后再给其他同学讲解。或者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使其有成就感,再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使其独自完成。
  3.营造良好氛围,构建体育心理调节的多种渠道
  要使中学体育心理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应善于利用学校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讲体育教育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在校园里,可以利用阳光体育活动、单项体育竞赛、学校运动会、学校体育艺术节,成立各种体育社团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一种心理上的全面熏陶和调节。如高中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使学生长期压抑的情绪通过宣泄的方法发泄出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的调节机理为体育心理调节的可行性提供了前提,高中生对体育的心理需求则为其提供了动力,而实施途径为其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白剑峰.利用体育手段改善不良情绪. 成才之路,2008年第23期.
  [2]黄瑶.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7期.
  [3]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体育科学.2000年第20卷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zuowen/77129/

上一篇:找准高中数学突破点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_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
《浅谈高中生体育与健康心理调节的可行性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