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联系实际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

来源:网络知识 发布时间:2019-09-01 点击:

【www.wnzmb.com--网络知识】

范文一:有关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报告

有关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更新:2010-3-29 阅读: 栏目:实践报告

有关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报告

更多精品源自 3 e d u 计划 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今年七月下旬,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益颇多。我是一名转专业学生,原本学习的是营销专业,现在转入会计。在大一时,会计班的同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会计的一些知识,而我对会计却一无所知。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回到家首先抓紧时间自学了基础会计这本教科书。了解一些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

7月21日我来到aa市人民医院科教科,把江苏工业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介绍信递给了接待我的程主任。程主任问了一些我在学校的情况,起初认为我学的是营销专业并不适合在住院部财会科实习。想让我在医药科发放药品。之后我向他说明了我在家已自学了会计的一些知识,并且十分希望能够接触到一些和会计有关的东西,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程主任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我22号正式开始了我的实践生活。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实践的第一二天,住院部财务科的杨阿姨给我介绍了她的工作内容,并且给我看了一些记账用的各式账簿。虽然书中也介绍会计用的各种凭证和账本,但是第一次亲手接触这些东西,我的心里有点紧张和激动。杨阿姨给我讲述了一些会计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细心谨慎的记好每一笔账,要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

接下来几天我开始学习记账。刚开始我所做的工作是开出病人住院的病房,天数所花费的钱的账单。在接待病人的时候,杨阿姨关照我们对待他们不能敷衍了事,病人生病已经让他们烦恼悲伤了,所以我们要用最周到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我在工作之余的意外收获。她教会我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第四天杨阿姨

让我统计归类账单。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工作。这是记帐凭证的基础,只有对各种原始凭证正确的归类整理后,才能登记入账。这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石。第五天,第六天,杨阿姨依次为我安排了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通过书中的学习,我懂得到一些基本的填制方法,但具体到现实的工作中我还是有一些问题,还好有杨阿姨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当然工作中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我写错了一个数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幸亏杨阿姨发现及时,我用书上的更正方法把数字改正了过来。最后一天杨阿姨让我把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核对看是否有错误。还讲了一些他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主要体会:在申请进入aa人民医院的过程中,虽然还算顺利,但是我的内心是经过了复杂的考虑的。起初,我并没有信心和勇气去这么大的医院参加实践。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鼓足勇气进行了尝试进而获得了最初阶段的成功。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信心,让我有勇气有自信去面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并且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看法,尽管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困难,但是面对挑战,我们不能退缩,唯有鼓起勇气不断接受挑战,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我们不仅要尽力,更要尽全力。只有这样,未来才会如我们憧憬那样绚丽多彩。 第一天看到杨阿姨的工作,就让我意识到记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并非我以前所想象的那样简简单单的写下几个数字就可以了。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会计这个职业的内涵。接下来的几天,我不仅第一次的可以用我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虽然我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会计知识体系里的九牛一毛),而且在这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非常感谢杨阿姨,她教会了我许多东西,而且她的安排是和我所学的同步,也让我又重新回顾了我所学的知识以便我更好的掌握。

几点思考:虽然我实践的时间很短暂,但是这个过程却让我思考了更多的事情。让我明白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有我们必须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准绳。都必须有热情,耐心去构筑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也让我明白从事会计这个职业,需要的不仅有过硬的本领,还要有淡定,冷静,从容,果断的品质。

问题和建议:尽管我这次实践活动很顺利,但我了解到我的同学在寻找实践去处时,并不顺利,他们频频被拒绝。严重打击了积极性。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伸出援手,提供一些实践岗位,帮助我们在校大学生。

结语:这次社会实践拉近了我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距离。让我认识到了,生活并不是我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实践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生活的本质,也让我拥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学到了冷静的分析问题,全面的考虑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果断地解决问题。这也是今后我在工作生活中处理事情的良方。我认为这些思想上收获比我从这次实践活动得到的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的经验更为宝贵。我希望,学校能够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充实我们校园生活,积累积累经验,使我们拥有更多的宝贵财富



范文二:联系实际的例子

1. 联系实际的例子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经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我过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的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我过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好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好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均纯收入的2.9倍。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合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倍,甚至是6倍。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张趋势

2、个人讨论提纲

一、利用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和效率的抉择问题。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公平型税收政策更有益于社会稳定。面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根据当地家庭负担和经济收入水平, 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随着今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开征房地产税,即能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能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包装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二、提高基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

三、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真正实现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保障性住房、公益性社会养老机构的公益性

3、小租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二、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范文三:联系实际的例子

联系实际的例子

在讲授光的折射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导演,你如何表现一个炎热 的天气?学生思索片刻后我又提示,你们回想一下在电影、电视中的 情景。有的说看到了树木房子在晃动,有的说摄影机要架得很低,有 的说,是中午在马路上拍摄??。学生感觉:是啊,导演也要懂点光 学知识!

在一次列车脱轨事故后,电视节目中有个主持人说: “车在下坡 时,坡越陡,车速越大,车的惯性就越大” 。我将主持人说的话讲给 学生听,学生都笑了。有的说,这个主持人没有学过物理!

很多的动画片(如米老鼠与唐老鸭) ,因夸张与滑稽而引人入胜, 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惯性、摩擦、反冲、弹性等,从中截取一 些片段用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很好。其中也有一些不科学的夸张,则 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有时我故意认真地说“这个制片人肯定没有 学物理! ”既激发了兴趣,又传授了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学文、 学艺术及日常生活也要有一定物理知识。

范文四: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

摘 要: 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培训学校,对理论如何联系实际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教师向其他教师学习是教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教师了解学员的知识现状是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教师向学员学习是一门长期进行的必修课;教师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军事演习、实际作战,是获得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邀请前线作战指挥或工作的领导干部作报告,是弥补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缺陷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干部培训;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085-04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cadre training schools of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luan ying-ju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zhaoqing, zhaoqing 526020, china)

1940年2月15日,《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规定:“求得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是党校教习的中心目标。但在学校生活中,求得这种一致的方法,应该同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在学校中为了求得这种一致,应该使学生切实了解马列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应该经常研究与讨论党中央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各种文件与指示,应该经常多请当地的和外来的负责同志报告各种时事问题及各种实际工作的情况与经验。这些均应成为党校的主要功课之一部。”[1]在晋察冀边区的副师长聂荣臻曾告诉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负责人林毅说:“这所学校是培养实际工作干部而办的,实际斗争需要什么,学员就学什么,教员就教什么。”[2]在中央文件的指示和党的领导人要求下,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培训学校,对理论如何联系实际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接受培训并坚持集体备课,为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必须首先向其他教师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参加教师训练班和集体备课。这种学习是全面的学习,当然包括学习其他教师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1. 培训教师。一般来说,当时各学校都举办过教师训练班,在抗大一分校,还树立了“教育人者首先接受教育”的好风气,“朱总司令亲自给校连以上军政干部、教员上大课,每周一次,讲《苏联步兵操典条令》,也讲其他政治、军事战略问题,通过听大课的干部、教员给学员上小课。总司令讲课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党我军的历史实际,联系敌后游击战争的现时实际,联系干部战士、学员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情况。”[3]153

2. 集体备课。教育准备会制度是从抗大总校就开始探索业务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营(大队)为单位召集各连指导员开教育准备会,准备每周内的课应如何讲,并总结上周的教学经验。用集体研讨的办法,实现集体备课、集体改进、集体提高。[4]在抗大一分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基本采取开准备会的方法。会前做好准备,写好讲义后,分组上课,实地推演,一个一个问题解决。老教师在准备会上起带头作用,训练部的领导先检查他们的准备情况,然后主持会议。[3]57-58“有些演习或作业,还采取示教办法,指定一个连队先行一步,组织教员听课,经集体评教后,再全面施教。”[5]81-82

二、深入学员,实现教学的针对性

1. 教师了解学员现状,做到有的放矢。这方面毛泽东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在抗大曾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课以前,每天晚上他都在窑洞前的大树下,挂起马灯,请来学员、干部了解情况,一直到深夜。讲课时,他引用大量事实说明问题,分析得条条在理、生动活泼,大家越听越爱听。一次讲课中,毛泽东讲到对问题要多加分析和研究时,他说,我们有的指挥员对情况缺乏研究,别人一鼓励就来了劲,结果事与愿违,成了一个鲁莽

家。当毛泽东说到:“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时,有个学员越听越感到毛泽东讲的像自己,是自己经过的事,于是,这个学员没等主席讲完课,就站起来说:“主席讲的是我,今后我一定克服鲁莽的毛病。”接着又有几个学员说:“不!主席讲的是我。”从此,“不当鲁莽家,要做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成了大家的座右铭。[6]

事实上,谁能够了解学员,谁的教学就具有针对性。穆林在山东分局党校教学时,他在调查中发现这一期学员,多是1937年或1938年入党的青年人,由于党龄短,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少。多是中农、小职员家庭成份,还有的是地主、富农、城市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也有少量的高中、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多在县、区或连队任职,属于基层的负责干部。他们脱离岗位到学校学习,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这些具体情况出发,他经常参加学员的讨论会,同学员海阔天空地闲谈。由于关系亲近和年龄相仿,学员不称他教员,亲切地称他“穆同志”。穆林说:“我由于了解学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去讲,因而能够针对实际,重点讲解党的章程纲领,使他们跳出了小资产阶级狭隘圈子,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自觉地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增强了党性。学员们反映这种教学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听得懂、记得牢,便于运用。” [7]

2. 教师吸收学员的经验。要当好课堂、练兵场上的教员,必须先在课前当好学员的学生,这是一分校教学的一条经验。教员把学员的丰富战斗经验集中起来,编成教材,向学员讲授,学员们听起来倍感亲切,教学效果也好。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怎样打敌人的骑兵、自行车队?学校没有教材。“渤海军区来校学习的营、团长打过这种仗。教员就召开专题座谈会,请学员讲述敌人骑兵、自行车队的行动特点和规律,实战中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作战应遵循的战术原则。然后,整理编写成教材,再给学员讲课,结果收到了比一般教材更好的效果。一一五师《战士》杂志,全文发表了这份教材,学员们看后反响强烈。”[5]82-83在抗大,教师“在授课前,还先深入到学员中召开座谈会,请学员讲战斗故事,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员就帮助分析,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然后从中选择典型战例,在课堂上作为教材,加以总结提高,使大家都受到教益”[8]301。

3.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员的工作经验。在抗大六大队,讲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时,请工人出身的同学先发言,讲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时,请贫雇农出身的同学先发言,讲国民党的腐败及其反动政策时,请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同学先发言,他们以现身说法和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讨论,互相启发,互为补充,既生动又活泼,最后由教员进行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群众路线、教学相长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弄清问题,提高认识,而且印象深刻,效果好,深受同学们欢迎。”[9]

三、深入前线、调查研究,是获得生动实践经验的最重要途径

1. 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在华北联大,为了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在校长成仿吾同意下,教师李凡夫曾带领几个干部和教员到晋察冀四分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时敌后的政治、经济情况。用了十余天,回校后进行了总结,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

[10]1938年9月,抗大军事教育科长王智涛带领一个“参观团”,先后到达晋西北、晋察冀的许多部队考察,并与广大干部、战士座谈,历时半年,学到许多书本上、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他们回到抗大后,立即整理新战例,编写了一本《战术学》教材。“这种来自战斗实际的教材,深受教员和学员的欢迎。”[8]302抗大十分校的教师,“在军事教育方面,首先深入调查学员各种战斗实例,分析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得出经验教训,总结上升到理论。”[3]570在抗大四分校,学校要求教师“收集四年来我军在敌后及敌伪顽夹击中的经验教训,以实际例子进行教育,提高军事素养和战斗技能,坚定应付敌、伪、顽反击斗争胜利的信心。”[11]

2. 教师参加工作实践。1940年3月下旬,山东分局一区党委党校主任穆林担任了临时工作团副团长,主要任务是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组织各界代表协

商酝酿,他们于3月31日在黑涧召开了300余人的各界代表会议,推举谢辉为县长,接着又指导各区建立了区政府。任务结束后,穆林在教学中以此为例,“讲解了民主建政的重要意义和‘三三制’的原则,以及进行群众工作的方”。学员说:“由此懂得了民主建政的原则和方法,回去后工作就能用上。”[7]881940年,穆林在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党校教学时,作为工作队做群众工作,历时一个多月。他们每到一地,先听取当地县委书记、县长等负责同志的汇报,然后再共同研究布置工作。当时各县形势都很严峻,经日伪“扫荡”、蚕食和顽军侵占后,比区党委刚建立时根据地减少了80%左右,县、区武装也损失一半,且我军民普遍面临缺衣少食的困难。在此情形下,干部队伍存在不少问题,有少数人悲观失望,甚至有个别干部离队回家或叛变投敌。但是,各县、区的领导核心是坚强的,领导同志的精神面貌是好的,大家都具有克服困难,坚守阵地,打出一个好局面的坚强信心。检查工作结束后,他们“一方面将各县情况向区党委作了全面汇报,一方面将有关情况综合整理,并提高到理论和政策的水平高度,作为向第二期党校学员讲解的具体教材。”穆林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员的欢迎”。[7]102-103

3. 教师到部队挂职或者跟随部队参加战斗。在抗大,学校组织军事教员轮流代职,亲自体会部队的生活,亲自参加战斗,如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公司窑战斗以及1941年的晋西北大破袭战,都有抗大的干部和教员参加。“他们通过参加实战,总结出经验,然后带回学校讲课,就更加生动实际。”[8]302抗大四分校也曾“组织教员跟随部队参加战斗”。[11]131

四、把前线作战指挥的领导干部请进来,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培训学校的一大特色 邀请在前线作战指挥或工作的领导干部作报告,可以说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培训学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再好的专职教师无法取代的。l938年9月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在中央党校召开。学校趁与会人员空闲时间,请他们分别给学员作报告,一个多月时间,共请了30多人,几乎天天下午有报告,“我们听过周恩来关于保卫大武汉的报告,项英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成立新四军的报告,王稼祥关于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报告。还有陈云、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贺龙、彭真、萧克、张浩、博古、程子华、罗荣桓、潘汉年等人的报告。他们的报告,反映了时事形势、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等多方面情况,理论观点精辟。”[7]70-71在抗大一分校,朱德总司令经常去讲课,“总司令在军事教育中特别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他为我们上步兵战斗条令课,联系的战斗实例就非常丰富。当时我们虽然还用苏联红军的条令课,但经过他的讲解,就完全中国化了。??这些事例,有的是中外战史实例,但大多数是总司令从辛亥革命以来几十年戎马生涯中亲身经历过的,本来《条例》的条文比较原则,经他一讲十分清晰具体,使人领会深入一步。”[3]16

在抗大二分校,左权副总参谋长曾到学校作军事报告。如何对付优势敌人的“扫荡”?他提出“敌进我进,敌向我进,我向敌进”的军事原则。“当敌人进至合击点前的一日距离时,我军就力求隐蔽地从敌两路中间穿插出去,跳到敌后活动,名叫‘跳圈子’。跳要有个‘线’,跳早了敌人会掉头追击,跳迟了会遭敌合击。这个‘线’叫‘利害变换线’。大家听了兵书上没有的、新的军事理论很受教益。学校不但把这个战法教给学员,而且在反扫荡中这样做了,结果取得了胜利。”[5]85-86

五、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活动

1. 组织学员进行军事演习。军事教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军事演习必不可少。1938年7月中旬,第四期学员毕业时,学校就组织一次由第一大队第二支队与第二大队参加的对抗演习。演习的课题是《在团的背景下“前卫营的遭遇战斗”》。演习开始时,第二大队从延安出发,成为“南军”,提出“配合延安友军消灭进占瓦窑堡的敌人,收复瓦市,夺取蟠龙,保卫延安”的战斗任务,向北挺进。第一大队第二支队则从瓦窑堡地区出发,成为“北军”,提出“配合?县(今富县)友军截断延蟠公路,破坏敌人交通,夺取敌人辎重,消灭进占延安的敌军,收复延安”的战斗任务。南、北两军在沿途一百多公里的行军途中,演习了行军组

织、宿营安排、敌情侦察、战场警戒等课目,最后双方在蟠龙遭遇,进行了遭遇战、进攻、防御和撤出战斗,以及各种情况下政治思想工作的演习。通过这次一千余人的实兵演习,不仅在近乎实战的情况下检查考核了学员的学习成绩,而且培养、提高了军事教员组织教学和组织实施实兵演习的能力。[8]304

2. 以战教战。在抗大一分校,他们坚持课堂讲授与实地演习相结合,平时训练与实战讲评相结合,每打一仗都由队长或大队长作总结讲评。特别把战斗中的优缺点、经验教训结合起来。1941年冬,粉碎日寇“扫荡”的玉山战斗结束后,大队长张仁初在总结大会上以生动的语言,指出某队领导把命令中的“原地”抗击,看成是“东地”抗击,结果失去了战机,招致伤亡。学员说:“这一次总结比在讲堂听课收益多了。”[12]抗大一分校刚到沂蒙山区时,校部和各大队驻地周围数十里到处都有反动武装。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同时结合教学,锻炼应用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实战能力,验证教学效果,学校组织了开辟东蒙山的战役。作战对象是投降派和封建地主武装黄沙会。战役目的是消灭或驱逐这些民族败类,以开辟蒙山抗日根据地。“在校首长的指挥下,全校总动员投入了战役战斗。战前的政治动员、拟制计划、兵力部署、任务区分等就是生动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军事民主课。战役过程中,有袭击、有伏击、有进攻、有防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斗。它是战术、技术、政治工作、组织人民群众参战、战役后勤等综合教育。”[5]84-85这种以战教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活动。

3. 考试内容联系实际。在抗大,考试主要为了检查学员们学了知识以后会不会运用。教员经常出题目,假设一个情况,叫学员回答该如何指挥作战,有时干脆就让学员参加一次战斗来检查学习成绩。一位抗大学员回忆说:“有一次考试就是让我们真的袭击敌人一个据点。发给我们步枪和手榴弹。战斗中谁越勇敢、机智,谁的成绩就越好。”有同志回忆说,毕业前的一次考试是让学员们拿下敌人的一个炮楼,学员们经过研究准备后,向敌人发动了攻击,打下了敌人的炮楼,完成了战斗任务,这样毕业考试就通过了。[13]这样的考试无疑是最好的考试形式。

六、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 关注国内外大事。例如,茂林事变发生后,抗大二分校对茂林事变进行了研究学习。首先,教师将收集的资料适当地分配给全校的干部、学员,让他们都有研究的参考材料,“其目的在使每个同志都能彻底了解与正确认识茂林事变的一切事实与根本实质。”在干部中,根据军区政治部发下的茂林事变讨论提纲,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报告,继之以热烈的讨论。期间,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中国革命现阶级的形式,尤其是根据中国革命中各个阶级的特性和作用,来研究茂林事变,普遍地反复学习数次以上,“获得了应有的成绩。”“学员经过了报告、讨论,更采取了讲演会、问答会、辩论会?? 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的教育。”“在救亡室建设起茂林事变专档的布置,出墙报,在室外写出醒目的墙标语,以至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游戏等等。”最后进行以茂林事变为中心的闭卷时事大测验。[14]

2. 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教学。在抗大一分校,由于敌情复杂、环境恶劣,教学计划不能按部就班进行,教师们就按实际情况实施教学。今天是行军,就讲行军课程,比如讲其中的强行军、急行军,行军的组织、侦查、掩护等。“执行什么任务讲什么课程。学员最容易记,最容易理解,效果最好。”[3]58具体操作是,“事前讲明情况,有情况结合组织行军宿营的行动中进行演练,于每次行动结束时进行讲评。”[3]86总之,“一个勤务课目的总结,一次战斗行动的总结,往往就是一次很好的战术课或勤务课,一次攻敌碉堡的成功或失利,往往就是一次很好的兵种爆破教育。”[3]92

综上所述,抗日根据地干部培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教师先接受培训并坚持集体备课,为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教师了解学员的知识现状,便于教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向学员学习,不仅

没有降低教师的身份,反而更赢得了学员的尊重,因为这时教师的教学更密切地联系了学员的实际;教师参加社会调查、工作实践、军事演习、实际作战,是获得生动实践经验的最重要途径;邀请前线作战指挥或工作的领导干部作报告,在弥补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缺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文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精彩纷呈,亮点多多,给笔者的最大启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文是对这节课堂的记录,思考与借鉴。 1. 用教材教

教学由教师、学生和教材3个要素构成,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种新理念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

(1)认知过程。本文由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继而引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接下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情况下,动能和势能之和机械能守恒是否守恒。并通过对一道例题的研究探究出特殊情况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做功。接下来,对一般情况下物体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机械能守恒进行探究,进而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进行推广。接下来对弹簧振子进行研究,探究出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条件下,机械能依然守恒。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由视频导入,把演示实验改编成一个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映出执教者对教材编写者意图的领悟水平和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能力。

(2)认知方式。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配有插图,内容直观,但过于理性,学生不太容易将才节内容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难度就会过大,师生互动就很难,李老师通过拆解问题,降低难度开展探究活动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续学习动力,这里再现本节课的探究教学过程(见表1)。

表1

(3)认知效果,本文涉及的物理规律比较难懂,李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物理课堂中物理规律建立俄过程,借助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直接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有关机械能的知识与方法,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2.引导出精彩

“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慢怀着好奇和敬畏”。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的天性,学生对日常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

烈的好奇心。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精心设计了引导过程,是的本节课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整节课围绕教师提出的6个问题展开研讨。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来说明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2: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两种能量的总和——机械能怎么变化呢?是否相等? 问题3:理论推导:只受重力作用分析的条件下机械能是否守恒? 问题4:理论推导:只有重力做功分析的条件下机械能是否守恒? 问题5:只有弹力做功时,机械能与守恒吗? 问题6: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问题组成了一个系列的探究问题串,构建了本节课的一条教学主线-------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换、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联系日常生活、引起学生兴趣。

从以上探究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如下几点。 2.1重视联系日常生活。

物理来源于日常生活,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开展讨论,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梳理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能增强物理的亲近感,产生学好物理的动力。充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STS的教育目标。

从生活到物理情景的创设,本课的导入中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坐山车的例子、撑杆跳等事例。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时,学生讲了跳楼这个案例,据李老师介绍近几年来讲到这里时,学生经常会举出此事例。李老师对此并没有回避,而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此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2.2重视稚化教师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维稚化,就是教师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不要去扮演“先知先觉”的智者角色,而是把自己的思维还原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亲近学生,接近学生,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设身处地的揣摩学生的学习水平、状态等,有意识的生发一种陌生感、新鲜感,以学生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探究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很多的困难,多数源于教学过程起点过高,或先前认知经验不足。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降低教学的起点,与学生一起走入学生的原有经验中去,在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展开教学,顺着他们的思维逐渐展开,在思维的水到渠成中掌握新知识。



范文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也是我们搞好学习的根本方法。它的要点一是要有理论,二是要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概括为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怎样具体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方法呢?

1、要真学不要假学

真学的标志就是真信真懂真用。现在有的同志不重视理论学习,认为学习无用,强调工作忙,顾不上;觉得自己水平高,应付工作没问题,用不着学习。因而学习只是应付差事,装潢门面。这是需要克服的思想障碍。工作忙责任大恰恰更需要加强学习,而不应该成为顾不上学习的理由。这是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你认为重要就能顾上,认为不重要就顾不上。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主要看怎么安排怎么利用。水平高低也是相对的,任何个人的才能比之事业工作的需要来讲,都不敢说是富余的。而且学习还有个完善自己人格修养的问题,这更是无止境的。自己学习的东西首先要自己相信,首先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去指导工作,去影响他人。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也很突出,就是学用脱节,言行不一。

改革开放30年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来近千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改革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我们党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应该坚信不疑,坚定不移。首先是领导干部要相信。如果我们一边做着一件事情,一边心里打鼓,似信非信,能不能做好?肯定做不好。所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要坚信不疑,坚定不移,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首先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自觉,也才能更好地在群众中形成主心骨。

2、要实学不要空学

也就是联系实际学。大的方面要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本地区本单位情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具体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联系工作实际,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实践能力。胡锦涛总书记讲,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学用脱节很严重,不会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惑,很多困扰我们的东西。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把科学理论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变成对客观形势的看法和把握,变成工作思路和措施,变成实践行动和干劲。这样下来,理论就具体地指导实践了,理论的作用就显现了,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就见效了。长期坚持形成习惯,领导水平和境界就提高了。现实当中,有的干部遇事很快能说出看法拿出办法,有的却不能,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联系实际学习要注意总结经验。去年我参加进修班一次课堂讨论,一位县委书记讲了一句话:个性问题讲宽容,共性问题讲公平。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其实许多同志处理问题也是这么做的,经他这么一总结,就变成一个普遍适用的道理,会启发许多同志把问题处理得更好。联系实际学习还要联系思想实际,就是要敢于、善于改造自己,学习先把自己武装起来。十七大提出“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非常有针对性。我们想一想,这些年来在反腐败斗争中落马的干部,是因为才能方面出了问题还是品行方面出了问题?人民群众对一些干部有意见,主要是针对才能方面,还是品行方面?所以联系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

3、要活学不要死学

理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因而所有的理论都是相对的和相通的。民间有许多好话,如“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理是直的,路是弯的”。我们出差走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自己开着车找不见路,拐来拐去的,很紧张。住进宾馆往下一看,原来街道都是连通的,再往前走走就转回来了,只是因为在那个点上、在那个局部,看不清,不敢走。世上的道理都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是联系着的,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道理又总是相对的。我们讲“黄河东流去”,这没有问题,坐上飞机从高处看,从青海发源地到山东入海口确实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但是在一些地段,比如山西的河曲保德境内,黄河是向西流的。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规律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规律只是部分,只是一种静态的把握,现象比规律丰富。我们既不能因为黄河向东流是规律就否认某一段向西流的客观存在,也不能因为有一段向西流的事实就否认向东流是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理论要融会贯通。

怎样融会贯通地学习?第一要有选择地学。第二要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不能死学结论。结论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针对特定的情况从特定的角度得出来的,条件变了结论就不一样。比如正数运算1+1=2,离开正数运算这个范围,1+1就可能大于2或小于2。第三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在讨论中学,在研究中学。既要下苦功钻进去,又要大智慧跳出来。身在事中,心在事外。这样许多事就想明白了。还有做人要公,处事要平。做人主要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就比较公道;做事主要是各方面能够接受,也就是俗话说的能摆平。还有在学习和认识问题的时候不能没有主见,否则没有自己的认知;在付诸行动的时候不能太有主见,要给别人留下空间。过去常说有理走遍天下,实际是合理走遍天下。这些道理是实际生活中的,很深刻。孔子在形容人的成熟程度时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认为七十岁就成熟了,一方面随心所欲,想怎么做怎么做;另一方面怎么做都合乎规矩,应然和实然统一起来了,对立的两极贯通了。我们不一定能做到,但是应该向这方面努力。

4、要乐学不要苦学

学习是吸取知识的过程,像吃饭一样,应该是一种快乐。古人说至乐莫如读书。我们过去讲刻苦学习,这从用功的角度说是对的,但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应该是快乐学习。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以后经常复习,养成一种习惯,难道不是快乐的事情吗?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是理论生活,理论兴趣应该是人的最高兴趣。领导干部在思想理论修养方面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把读书、求知当成一种乐趣,这两天看了一本书,把以前一直搞不清楚的一、二个问题弄清了,感觉特别高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长期坚持就能变成一种习惯,一天不看几页书就觉得难受。这样就会少一点应酬,少打一点麻将,多一些学习。吃饭很快乐,但有吃饱的时候,学习是补充精神营养,不存在学饱的时候,越学越觉得快乐无穷。

5、要勤学、常学、终身学习,不要忽冷忽热,一曝十寒

学习贵在自觉,难在坚持。古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有个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常学常新,永无止境。已知的内涵越多未知的外延就越大。“学而优则仕”不一定,“仕而优则学”是一定的。现在很难找出像古代大思想家那样的通才,再博学多才的学者、专家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全能的专家。水平越高的专家越谨慎,越是留有余地。比如到医院看病,小医院小大夫什么都敢看,敢动手,到了大医院反而不敢看了,要求你再做些检查,再到更大的医院去查查。因为他的经验和知识多,考虑得也比小医院复杂很多。

我看过一篇文章叫《登山》,说登小山,欣欣然;登大山,茫茫然;登深山,惶惶然。一口气跑上一个小山头,环顾四周清晰可见,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高兴;当登上一个较大的山脉之后,看到山外有山,就有种茫茫然的感觉;进入深山之后,方向感没有了,高峰深谷之间不时传出各种鸟兽的叫声,风声、水声、山谷回荡的声音,不知道前面还有多远,头皮发紧,有点害怕。作者用登山的感受来形容人在攀登知识理论高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状态,形容学习是无止境的。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就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可以培养出科学家、政治家,也可以培养出懒汉、酒鬼和赌徒。我们应该利用好业余时间,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总起来说,学习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学习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比不学好,多学比少学好。学习方法是多样的,但真学、实学、活学、乐学、常学,这几条是相通的、管用的。(作者: 李高山)

学理论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不重视理论学习、怎样看待学习理论与推动工作的关系,反映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作风。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必须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

问题。这是对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和作风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以优良的作风开展理论学习,通过提高理论水平更好地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好作风。衡量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成效、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其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要看其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有效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比较高,运用理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实际问题的自觉性比较强,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重视、不善于学习和运用理论。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具体表现为:学习理论不扎实、不深入,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运用理论办法不多、能力不强,遇到具体问题就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更是束手无策;把学习理论当作装点门面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等等。靠着这种态度和学风,学不好更用不好党的科学理论,解决不了工作和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其弊甚大,其害甚深。

改变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必须端正态度、改进方法。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领导干部不能为学理论而学理论,不能满足于知道一些概念和说法,而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所谓“精”,是精简,更是精通,是要求通过学深学透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党的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领导干部学习党的科学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字面上,更不能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而必须着力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还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努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不是当摆设,而是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不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带着问题学习理论,效果大不一样。带着问题学习,动力更强大,态度更主动,更容易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所以,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理论与推进工作结合起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了解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了解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发挥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巨大威力,不断开创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陈灿军)

范文七: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

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及其意义

大纲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由来与形成

1.首次提出

2.理论渊源

3.形成过程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

1.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特征

2.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具体体现

3.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原理和观点:

K01: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渊源

K02:理论联系实际的形成阶段

K03: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内涵

K04: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所取得的成功

重要信息:

I01:理论联系实际的首次提出

I02: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正文

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作风,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它的科学内涵,认识它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由来与形成

1.首次提出

66年前,也就是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了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其中首次将理论联系实际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明

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形成的特有的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也是我党在正式文献中首次正式提出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重大命题。

2.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首先,根源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并坚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进而从事物的本身联系中去把握事物。

其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认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空谈主义,不是一切从书本出发的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它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3.形成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来认识:

第一阶段,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虽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中国革命的实际缺乏深刻的了解,但是作为两者结合的实际进程已经开始。

第二阶段,从大革命失败到1930年,是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形成阶段。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和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在这期间,毛泽东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写作于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集中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已经十分接近于后来做出的明确表述了。

第三阶段,从1931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成熟阶段。毛泽东在1963年说过:“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口号就是在延安整风时提出来的。”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反复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见。这些观点,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实践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中。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通过对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指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毛泽东于1942年2月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曾经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作了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具体来讲,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内涵大致包含了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确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

第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调查研究

深入调查研究,认识中国国情,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第三,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从对理论本身的要求来说,就是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四,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实现的。 第五,必须同人民群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同中国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实际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态度。

第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不是一般的工作作风,毛泽东认为,这种作风也是我们“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因此,毛泽东一贯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是要把我们的思想方法搞对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居于党的三大作风之首,它对于我们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特征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工人阶级政党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是理论上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毛泽东把能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称为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重要的问题”。强调学风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独创性贡献。长期以来,成为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2.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具体体现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它居于首要的位置,说明它是党风中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历史也证明了,党风与党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党风反映了纯正的党性,纯正的党性也必然表现出良好的党风。也正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是否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到党性纯与不纯、完全与不完全以至有没有党性的高度来认识。

3.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获得了两大重要成果。在实践方面,就是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理论方面,

就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也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探索

大纲

一、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苦探索

1.在困境与迷茫中思考

2.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探索

3.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经受检验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1.在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在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3. 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

三、探索中的曲折和失误

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危害

2.文化大革命前廿年的失误

3.“文革”十年内乱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

K02:三大改造

K03:四项基本政治制度

K04: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

K05:文化大革命前廿年的失误

重要信息:

I01:“把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I02:”文革”十年内乱

正文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对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理论联系实践所作的初步探索进行回顾总结,重点通过相关案例予以展开

论证。通过其中成功的“结合”,以及失败的教训,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结合”的自觉性。

一、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苦探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也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首先要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这条道路的探索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探索。

1.在困境与迷茫中思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奋起革命的开始,但是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国情,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

2.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探索

在坚持井冈山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系统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并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

3.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经受检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辟之后,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经受了检验。

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系统理论,并在抗日战争中不断丰富完善,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进行建设同进行革命一样,马列主义本本里没有现成答案,其他国家的经验不

能照搬照抄,过去干革命的经验也不能照搬照抄。况且建设一个新中国比摧毁一个旧中国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因此仍然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其中最根本也就是要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1.在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并且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根本条件。首先,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国营经济;其次,通过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采取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途径,而是遵循列宁合作社的思想,通过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实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供销合作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逐步把大量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是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大创举。 我们没有采取苏联暴力剥夺的办法,而是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并把对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民族工商业者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在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大变革中,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荡,工农业生产没有减产,而是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也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前提。

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是党对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十年。尽管经历曲折甚至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在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它将实行何种制度?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领导筹备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中着力回答的问题。

首先,是国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而是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

其次,是政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没有采纳西方的三权分立,也没有照搬苏维埃,而是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正式实行,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造。

再次,是国家的结构形式。我们没有仿效苏俄实行联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它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政党制度。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既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也不搞苏联的一党制,而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一个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完全全是适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得来的。

上述四项基本政治制度,系统地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独创性。由于它具有中国特色,实践证明,长期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防和外交诸多方面形成了不少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丰富了作为集体智慧的毛泽东思想。

首先,毛泽东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阐明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

其次,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和发展战略。 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正确思想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坚持贯彻。这条刚刚开始形成的建设道路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干扰,也没有一以贯之地走下去,“大跃进”冲击了这条道路,“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条道路。但是,尽管这条建设道路并不很理想和成功,但是探索者们所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初步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后人开辟新道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探索中的曲折和失误

历史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中,也有过多次挫折和失败。这中间,除了敌我力量的悬殊,客观条件的不足等因素外,几乎无一例外都与未能坚持、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有关。

1.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危害

我们党幼年时期遭受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和损失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党被迫转移到农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找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在这过程中,毛泽东等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并没有立即被全党接受。遭到了党内错误思想的攻击。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了惨败,长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基本丧失,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党所以会犯错误,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一些领导人往往根据主观的判断、共产国际的指导或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决策。无论是右的还是“左”的错误,在思想路线上都表现为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可见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危害。

2.文化大革命前廿年的失误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仍然十分谨慎地注意防止党内可能出现的“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围绕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毛泽东最早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等等。但是到了50年代后期,由于对客观形势的错误判断而导致在实践中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思想和路线,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主要表现是:

第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第二,1958年,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等人由于直言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问题,而被打成“反党集团”,随后又开展反右倾运动,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十年内乱

在我党历史上,从1966年至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后我们党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它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文化大革命”

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马列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出了方向,但是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只有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与启示

大纲

一、在历史转折中的重大探索

1.从批判“两个凡是”到真理标准大讨论

2.伟大的历史转折

3.两大历史性贡献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不懈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3.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总结和经验启示

1.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和精神

2.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 K0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

K03: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K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成

K0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K06: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认清和科学回答三大问题

K07: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启示

正文

中国共产党在90年中,干了哪些大事?199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概括了三件大事。200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再次概括和强调了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横亘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90年,因这三件大事而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大致30年左右一个时期,每个时期主要干了一件大事,但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围绕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特别是在第三个30年,干第三件大事的过程中,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探索。

一、在历史转折中的重大探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又再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新篇章。

1.从批判“两个凡是”到真理标准大讨论

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到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两年期间,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一件是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另一件则是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倡导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2.伟大的历史转折

为了做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准备工作,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号召全党首先要解放思想,并精辟地阐明了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伟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冲破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折。

3、两大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两大贡献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不懈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成

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进入世纪之交,中国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中国实际,再一次实现伟大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实际和前进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总结和经验启示

我们的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总结经验并善于总结经验的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最简明的概括,其中也蕴涵着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作出了回答。

回顾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历程,可以得出三点重要启示:

1.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和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和精神。也就是说,绝对不能有时联系,有时不联系;在这个问题上联系,在别的问题上就不联系;高兴就联系,不高兴就不联系;简单的就联系,有难度的就不联系。而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问题上都要联系。比如,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这个问题就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史的整个过程,这个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联系,自觉地去探索。而每当历史进入转折的重大关头,它的重要性就会更加突出的显示出来。综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先后经历了六次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探索。

2.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高境界。规律是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也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被认识,因此,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如何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我们

还是要引用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告诫我们党的干部,“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的。甚至有时候还是要冒风险的。

3.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随时刷新我们的理论思维、思想观念,及时总结和提炼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系统化为我们党的新理论,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指导我们的新实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而理论联系实际本身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我们党为什么能够由一个成立初只有五十余人,发展为今天近八千万党员的党,由一个没有掌握政权的党,变为领导全中国人民的执政党;由一个生长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党变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执政的党。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经历各种急风暴雨、艰难曲折的考验,愈发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

际的优良作风

大纲

一、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1.不重视理论的倾向

2.不重视实际的倾向

二、把握三个环节

1.加强理论学习,奠定理论联系实际的坚实基础

2.注重调查研究、熟悉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对象

3.坚持学以致用,确保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效果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克服的两种错误倾向

K02:深入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K03:调查研究的方法

K04:坚持学以致用要做到的“三个结合”

正文

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申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对于提高干部素质,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一是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二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1.不重视理论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从当前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看,轻视、忽视理论和理论学习的倾向有多种表现。

2.不重视实际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遇到问题仍然习惯于从书本上去寻找答案,或者凭经验办事。把理论上的东西当作死的教条,不掌握理论的实质,搞本本主义,做表面文章。

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存在,是影响当前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主要障碍,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批评过的主观主义的表现。不能正确对待理论,不能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从当前情况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抓住机遇,需要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样需要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

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把握三个环节

1.加强理论学习,奠定理论联系实际的坚实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前提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武装,才能正确判断形势,把握规律、明晰任务,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使党的行动转化为自觉的社会实践。

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学习理论包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更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真学,就是要真正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来学习,还要紧密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自觉主动地学,认真踏实地学,带着问题学,持之以恒地学。作为干部,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成为自觉、清醒、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真懂,就是要真正把握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要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而不是学现成的做法。

真信,就要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真用,就是不能把学习理论仅仅武装自己的嘴巴,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关键是个“真”字。只要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这个“真”字,理论武装工作就能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注重调查研究、熟悉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对象

注重调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先决条件,也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将调查研究活动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毛泽东思想是在反对以教条主义为主要危险的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就是对中国社会搞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又给我们了解掌握新情况、新问题增加难度。因而,深入实际加强调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和重要。

为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共产党不仅揭示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

首先,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中国的国情,调查的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因此,他一再告诫全党,一定要注意“眼睛向下”。要“放下臭架子”、“甘为小学生”。只有和群众做朋友,群众才不会讨厌你,才会“把你当作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

其次,要有吃透实际的精神。调查研究中同样存在着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对立。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是:“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反科学的主观主义态度是:带着结论、框框到下面去搜集证据。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得到正确的结论。对于在调查中得到的大量材料,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要有辩证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既要详细地占有资料,又要抓住重点,既能把握事物的全貌,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要下苦功夫。

再次,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仅要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而且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研究。

3.坚持学以致用,确保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效果

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衡量理论学习的成效,最终要看能否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根本在于这一理论体系来自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对中国管用,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而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实在在向前推进,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否则,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再好的思路也是纸上谈兵;再好的认识也没有实际意义。

从当前来讲,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必须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要把学习理论与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实践和理论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创新的党。善于总结,是积累经验,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阶梯,也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有效手段。

总结经验不仅要总结成功的,还要从失败中总结。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成

功,没有失败,算不上完整的经验。

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毛泽东同志要求干部不仅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笔。他还特别提出,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帮助为辅。不要让秘书制度成为一种制度,不应当设秘书的人不许设秘书。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

二要把学习理论与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否则,只能算是个“空头理论家”,党不需要,人民也不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严峻考验,学习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把学习理论与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取决于主体的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主体的理论联系实际。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支配下进行的。如果主体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再加上主体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和方法的正确,对理论和实际的把握比较准确,那么,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主体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就不可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

在我们党的领袖人物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我们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以他们的科学思想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都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中,作出的合乎中国需要的三大理论性创造。学习他们,我们就要沿着这样的方向进一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发展新的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涵,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范文八: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

摘 要: 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培训学校,对理论如何联系实际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教师向其他教师学习是教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教师了解学员的知识现状是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教师向学员学习是一门长期进行的必修课;教师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军事演习、实际作战,是获得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邀请前线作战指挥或工作的领导干部作报告,是弥补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缺陷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干部培训;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085-04

Explore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Cadre Training Schools of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LUAN Ying-ju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Zhaoqing,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The cadre training school of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did a lot of exploration on how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issues. That teachers learn from other teachers is the basis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that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teaching target; teachers to student learning is a long-term compulsory;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surveys, social practice, military exercises, the actual figh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ai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vite the leading cadres at the front to report, which is the lack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teachers to make up an important method.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cadre tra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1940年2月15日,《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规定:“求得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是党校教习的中心目标。但在学校生活中,求得这种一致的方法,应该同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在学校中为了求得这种一致,应该使学生切实了解马列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应该经常研究与讨论党中央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各种文件与指示,应该经常多请当地的和外来的负责同志报告各种时事问题及各种实际工作的情况与经验。这些均应成为党校的主要功课之一部。”[1]在晋察冀边区的副师长聂荣臻曾告诉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负责人林毅说:“这所学校是培养实际工作干部而办的,实际斗争需要什么,学员就学什么,教员就教什么。”[2]在中央文件的指示和党的领导人要求下,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培训学校,对理论如何联系实际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接受培训并坚持集体备课,为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必须首先向其他教师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参加教师训练班和集体备课。这种学习是全面的学习,当然包括学习其他教师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1. 培训教师。一般来说,当时各学校都举办过教师训练班,在抗大一分校,还树立了“教育人者首先接受教育”的好风气,“朱总司令亲自给校连以上军政干部、教员上大课,每周一次,讲《苏联步兵操典条令》,也讲其他政治、军事战略问题,通过听大课的干部、教员给学员上小课。总司令讲课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党我军的历史实际,联系敌后游击战争的现时实际,联系干部战士、学员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情况。”[3]153

2. 集体备课。教育准备会制度是从抗大总校就开始探索业务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营(大队)为单位召集各连指导员开教育准备会,准备每周内的课应如何讲,并总结上周的教学经验。用集体研讨的办法,实现集体备课、集体改进、集体提高。[4]在抗大一分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基本采取开准备会的方法。会前做好准备,写好讲义后,分组上课,实地推演,一个一个问题解决。老教师在准备会上起带头作用,训练部的领导先检查他们的准备情况,然后主持会议。[3]57-58“有些演习或作业,还采取示教办法,指定一个连队先行一步,组织教员听课,经集体评教后,再全面施教。”[5]81-82

二、深入学员,实现教学的针对性

1. 教师了解学员现状,做到有的放矢。这方面毛泽东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在抗大曾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课以前,每天晚上他都在窑洞前的大树下,挂起马灯,请来学员、干部了解情况,一直到深夜。讲课时,他引用大量事实说明问题,分析得条条在理、生动活泼,大家越听越爱听。一次讲课中,毛泽东讲到对问题要多加分析和研究时,他说,我们有的指挥员对情况缺乏研究,别人一鼓励就来了劲,结果事与愿违,成了一个鲁莽家。当毛泽东说到:“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时,有个学员越听越感到毛泽东讲的像自己,是自己经过的事,于是,这个学员没等主席讲完课,就站起来说:“主席讲的是我,今后我一定克服鲁莽的毛病。”接着又有几个学员说:“不!主席讲的是我。”从此,“不当鲁莽家,要做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成了大家的座右铭。[6]

事实上,谁能够了解学员,谁的教学就具有针对性。穆林在山东分局党校教学时,他在调查中发现这一期学员,多是1937年或1938年入党的青年人,由于党龄短,对党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少。多是中农、小职员家庭成份,还有的是地主、富农、城市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也有少量的高中、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多在县、区或连队任职,属于基层的负责干部。他们脱离岗位到学校学习,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这些具体情况出发,他经常参加学员的讨论会,同学员海阔天空地闲谈。由于关系亲近和年龄相仿,学员不称他教员,亲切地称他“穆同志”。穆林说:“我由于了解学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去讲,因而能够针对实际,重点讲解党的章程纲领,使他们跳出了小资产阶级狭隘圈子,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自觉地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增强了党性。学员们反映这种教学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听得懂、记得牢,便于运用。” [7]

2. 教师吸收学员的经验。要当好课堂、练兵场上的教员,必须先在课前当好学员的学生,这是一分校教学的一条经验。教员把学员的丰富战斗经验集中起来,编成教材,向学员讲授,学员们听起来倍感亲切,教学效果也好。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怎样打敌人的骑兵、自行车队?学校没有教材。“渤海军区来校学习的营、团长打过这种仗。教员就召开专题座谈会,请学员讲述敌人骑兵、自行车队的行动特点和规律,实战中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作战应遵循的战术原则。然后,整理编写成教材,再给学员讲课,结果收到了比一般教材更好的效果。一一五师《战士》杂志,全文发表了这份教材,学员们看后反响强烈。”[5]82-83在抗大,教师“在授课前,还先深入到学员中召开座谈会,请学员讲战斗故事,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员就帮助分析,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然后从中选择典型战例,在课堂上作为教材,加以总结提高,使大家都受到教益”[8]301。

3.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员的工作经验。在抗大六大队,讲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时,请工人出身的同学先发言,讲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时,请贫雇农出身的同学先发言,讲国民党的腐败及其反动政策时,请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同学先发言,他们以现身说法和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讨论,互相启发,互为补充,既生动又活泼,最后由教员进行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群众路线、教学相长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弄清问题,提高认识,而且印象深刻,效果好,深受同学们欢迎。”[9]

三、深入前线、调查研究,是获得生动实践经验的最重要途径

1. 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在华北联大,为了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在校长成仿吾同意下,教师李凡夫曾带领几个干部和教员到晋察冀四分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时敌后的政治、经济情况。用了十余天,回校后进行了总结,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10]1938年9月,抗大军事教育科长王智涛带领一个“参观团”,先后到达晋西北、晋察冀的许多部队考察,并与广大干部、战士座谈,历时半年,学到许多书本上、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他们回到抗大后,立即整理新战例,编写了一本《战术学》教材。“这种来自战斗实际的教材,深受教员和学员的欢迎。”[8]302抗大十分校的教师,“在军事教育方面,首先深入调查学员各种战斗实例,分析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得出经验教训,总结上升到理论。”[3]570在抗大四分校,学校要求教师“收集四年来我军在敌后及敌伪顽夹击中的经验教训,以实际例子进行教育,提高军事素养和战斗技能,坚定应付敌、伪、顽反击斗争胜利的信心。”[11]

2. 教师参加工作实践。1940年3月下旬,山东分局一区党委党校主任穆林担任了临时工作团副团长,主要任务是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组织各界代表协商酝酿,他们于3月31日在黑涧召开了300余人的各界代表会议,推举谢辉为县长,接着又指导各区建立了区政府。任务结束后,穆林在教学中以此为例,“讲解了民主建政的重要意义和‘三三制’的原则,以及进行群众工作的方”。学员说:“由此懂得了民主建政的原则和方法,回去后工作就能用上。”[7]881940年,穆林在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党校教学时,作为工作队做群众工作,历时一个多月。他们每到一地,先听取当地县委书记、县长等负责同志的汇报,然后再共同研究布置工作。当时各县形势都很严峻,经日伪“扫荡”、蚕食和顽军侵占后,比区党委刚建立时根据地减少了80%左右,县、区武装也损失一半,且我军民普遍面临缺衣少食的困难。在此情形下,干部队伍存在不少问题,有少数人悲观失望,甚至有个别干部离队回家或叛变投敌。但是,各县、区的领导核心是坚强的,领导同志的精神面貌是好的,大家都具有克服困难,坚守阵地,打出一个好局面的坚强信心。检查工作结束后,他们“一方面将各县情况向区党委作了全面汇报,一方面将有关情况综合整理,并提高到理论和政策的水平高度,作为向第二期党校学员讲解的具体教材。”穆林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员的欢迎”。[7]102-103

3. 教师到部队挂职或者跟随部队参加战斗。在抗大,学校组织军事教员轮流代职,亲自体会部队的生活,亲自参加战斗,如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公司窑战斗以及1941年的晋西北大破袭战,都有抗大的干部和教员参加。“他们通过参加实战,总结出经验,然后带回学校讲课,就更加生动实际。”[8]302抗大四分校也曾“组织教员跟随部队参加战斗”。[11]131

四、把前线作战指挥的领导干部请进来,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培训学校的一大特色

邀请在前线作战指挥或工作的领导干部作报告,可以说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培训学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再好的专职教师无法取代的。l938年9月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在中央党校召开。学校趁与会人员空闲时间,请他们分别给学员作报告,一个多月时间,共请了30多人,几乎天天下午有报告,“我们听过周恩来关于保卫大武汉的报告,项英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成立新四军的报告,王稼祥关于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报告。还有陈云、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贺龙、彭真、萧克、张浩、博古、程子华、罗荣桓、潘汉年等人的报告。他们的报告,反映了时事形势、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等多方面情况,理论观点精辟。”[7]70-71在抗大一分校,朱德总司令经常去讲课,“总司令在军事教育中特别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他为我们上步兵战斗条令课,联系的战斗实例就非常丰富。当时我们虽然还用苏联红军的条令课,但经过他的讲解,就完全中国化了。……这些事例,有的是中外战史实例,但大多数是总司令从辛亥革命以来几十年戎马生涯中亲身经历过的,本来《条例》的条文比较原则,经他一讲十分清晰具体,使人领会深入一步。”[3]16

在抗大二分校,左权副总参谋长曾到学校作军事报告。如何对付优势敌人的“扫荡”?他提出“敌进我进,敌向我进,我向敌进”的军事原则。“当敌人进至合击点前的一日距离时,我军就力求隐蔽地从敌两路中间穿插出去,跳到敌后活动,名叫‘跳圈子’。跳要有个‘线’,跳早了敌人会掉头追击,跳迟了会遭敌合击。这个‘线’叫‘利害变换线’。大家听了兵书上没有的、新的军事理论很受教益。学校不但把这个战法教给学员,而且在反扫荡中这样做了,结果取得了胜利。”[5]85-86

五、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活动

1. 组织学员进行军事演习。军事教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军事演习必不可少。1938年7月中旬,第四期学员毕业时,学校就组织一次由第一大队第二支队与第二大队参加的对抗演习。演习的课题是《在团的背景下“前卫营的遭遇战斗”》。演习开始时,第二大队从延安出发,成为“南军”,提出“配合延安友军消灭进占瓦窑堡的敌人,收复瓦市,夺取蟠龙,保卫延安”的战斗任务,向北挺进。第一大队第二支队则从瓦窑堡地区出发,成为“北军”,提出“配合?县(今富县)友军截断延蟠公路,破坏敌人交通,夺取敌人辎重,消灭进占延安的敌军,收复延安”的战斗任务。南、北两军在沿途一百多公里的行军途中,演习了行军组织、宿营安排、敌情侦察、战场警戒等课目,最后双方在蟠龙遭遇,进行了遭遇战、进攻、防御和撤出战斗,以及各种情况下政治思想工作的演习。通过这次一千余人的实兵演习,不仅在近乎实战的情况下检查考核了学员的学习成绩,而且培养、提高了军事教员组织教学和组织实施实兵演习的能力。[8]304

2. 以战教战。在抗大一分校,他们坚持课堂讲授与实地演习相结合,平时训练与实战讲评相结合,每打一仗都由队长或大队长作总结讲评。特别把战斗中的优缺点、经验教训结合起来。1941年冬,粉碎日寇“扫荡”的玉山战斗结束后,大队长张仁初在总结大会上以生动的语言,指出某队领导把命令中的“原地”抗击,看成是“东地”抗击,结果失去了战机,招致伤亡。学员说:“这一次总结比在讲堂听课收益多了。”[12]抗大一分校刚到沂蒙山区时,校部和各大队驻地周围数十里到处都有反动武装。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同时结合教学,锻炼应用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实战能力,验证教学效果,学校组织了开辟东蒙山的战役。作战对象是投降派和封建地主武装黄沙会。战役目的是消灭或驱逐这些民族败类,以开辟蒙山抗日根据地。“在校首长的指挥下,全校总动员投入了战役战斗。战前的政治动员、拟制计划、兵力部署、任务区分等就是生动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军事民主课。战役过程中,有袭击、有伏击、有进攻、有防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斗。它是战术、技术、政治工作、组织人民群众参战、战役后勤等综合教育。”[5]84-85这种以战教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活动。

3. 考试内容联系实际。在抗大,考试主要为了检查学员们学了知识以后会不会运用。教员经常出题目,假设一个情况,叫学员回答该如何指挥作战,有时干脆就让学员参加一次战斗来检查学习成绩。一位抗大学员回忆说:“有一次考试就是让我们真的袭击敌人一个据点。发给我们步枪和手榴弹。战斗中谁越勇敢、机智,谁的成绩就越好。”有同志回忆说,毕业前的一次考试是让学员们拿下敌人的一个炮楼,学员们经过研究准备后,向敌人发动了攻击,打下了敌人的炮楼,完成了战斗任务,这样毕业考试就通过了。[13]这样的考试无疑是最好的考试形式。

六、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 关注国内外大事。例如,茂林事变发生后,抗大二分校对茂林事变进行了研究学习。首先,教师将收集的资料适当地分配给全校的干部、学员,让他们都有研究的参考材料,“其目的在使每个同志都能彻底了解与正确认识茂林事变的一切事实与根本实质。”在干部中,根据军区政治部发下的茂林事变讨论提纲,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报告,继之以热烈的讨论。期间,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中国革命现阶级的形式,尤其是根据中国革命中各个阶级的特性和作用,来研究茂林事变,普遍地反复学习数次以上,“获得了应有的成绩。”“学员经过了报告、讨论,更采取了讲演会、问答会、辩论会…… 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的教育。”“在救亡室建设起茂林事变专档的布置,出墙报,在室外写出醒目的墙标语,以至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游戏等等。”最后进行以茂林事变为中心的闭卷时事大测验。[14]

2. 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教学。在抗大一分校,由于敌情复杂、环境恶劣,教学计划不能按部就班进行,教师们就按实际情况实施教学。今天是行军,就讲行军课程,比如讲其中的强行军、急行军,行军的组织、侦查、掩护等。“执行什么任务讲什么课程。学员最容易记,最容易理解,效果最好。”[3]58具体操作是,“事前讲明情况,有情况结合组织行军宿营的行动中进行演练,于每次行动结束时进行讲评。”[3]86总之,“一个勤务课目的总结,一次战斗行动的总结,往往就是一次很好的战术课或勤务课,一次攻敌碉堡的成功或失利,往往就是一次很好的兵种爆破教育。”[3]92

综上所述,抗日根据地干部培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教师先接受培训并坚持集体备课,为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教师了解学员的知识现状,便于教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向学员学习,不仅没有降低教师的身份,反而更赢得了学员的尊重,因为这时教师的教学更密切地联系了学员的实际;教师参加社会调查、工作实践、军事演习、实际作战,是获得生动实践经验的最重要途径;邀请前线作战指挥或工作的领导干部作报告,在弥补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缺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 1938):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86:310.

[2] 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4:377.

[3] 上海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会暨校友联谊 会.抗大校友回忆录选集(下册)[Z].1999.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 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 第五册?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697.

[5]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 分校(上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

[6] 何长工.难忘的岁月[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158.

[7] 穆林.六十革命工作纪实[M].济南:山东 人民出版社,1998.

[8] 李志民.革命熔炉[M].北京:中共党史资 料出版社,1986.

[9] 上海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会暨校友联谊会. 抗大校友回忆录选集(上册)[Z].1999:240.

[10] 李凡夫文集编辑委员会.李凡夫文集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412.

[11]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抗大 四分校校史资料选编[M].郑州:河南 人民出版社,1990:84.

[12]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 大一分校(下册)[M].北京:中国物价 出版社,1995:39.

[13] 北京师院,北京四中,北京市教育局 抗大调查组.无产阶级教育的光辉典 范――抗大[Z].1968:16.

[14] 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干部 教育分册?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0:79-80.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范文九:城市病联系实际的例子

广东拒绝“城市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也让人深感困惑。

为什么在暴雨肆虐下,多座城市瞬间积涝成灾?

为什么道路越来越宽,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楼房越盖越高,独特的印迹却越来越少?

?? ??

所有追问归结为一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建设我们的城市?12月7日,全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对上述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直陈城市发展四大弊病,要求树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把人民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走出一条符合广东实际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城市病:特色没了,空间小了,交往少了

人们为了生活更美好,聚居于城市。然而诸多事实表明,这种“更美好”,并不是必然。 城市化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顽疾。

对当前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汪洋引用了专家的概括: 建筑洋了,特色没了;档次高了,生活难了;城市大了,空间小了;人口多了,交往少了。

汪洋说,现在城市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外国人设计的,把扩大规模摆在首位,贪大求洋,盲目模仿,互相攀比,却忽视了人文社会和生态环境,忽视了城市内涵的东西。“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有人搞罗马柱好看,大家就都去搞,毫无特色。”

汪洋建议,中小城市更应该在特色上下功夫,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他举了个例子:一次去外省某古城考察,大赞对方有远见,保护得好。对方却无奈地表示,那是因为没钱去拆,所以古城才得以保存。他还建议,人大最好要立法,比如对于解放前的建筑如果要拆,得报批,而不是被媒体发现了,或是群众反对了,才来讨论拆不拆。

“档次高了,生活难了”,是指城市建设“贵族化”倾向严重,虽然道路越拓越宽,立交桥越建越多,商店越来越豪华,群众的日常生活却越来越不方便。城中村、垃圾围城、住房拥挤、治安恶劣、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反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城市大了,空间小了,城市里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并不多,不是大家不愿意锻炼,是因为没有场地,现在在城市里走路想找个清静的地方都不容易。”汪洋说,楼房越建越高,但蚁族和蜗居族却越来越多,城市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少,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体育场地。 为此,他建议,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珠海这几个珠三角城市能否做个尝试——政府埋单让一些公共体育场所向市民免费开放。为了让这个建议更具操作性,他还建议政府为这些开放的场所购买商业保险,万一出了问题就让保险公司来承担责任。

“人口多了,交往少了”,汪洋认为,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除了活动空间少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城市人口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活动安排,尤其与外来人口的融合日益成为突出问题。

新理念:绿色、智慧、包容、以人为本

我们追求的理想城市应该是怎样的?汪洋认为可从八个方面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景色优美怡人、交通安全便捷、生活舒适方便、文化气息浓厚、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服务健全、人文关怀备至。要实现这些美好愿景,汪洋认为要树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包括绿色、智慧、包容、以人为本等四方面的发展理念。“宁可慢一些,也要好一点。不能老是‘三旧改造’,拆是GDP,建也是GDP,这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现在许多地方在建新区,至少100年内不要再改造了,希望2011年的建筑100年后还在。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讲到绿色发展理念,汪洋举了美国“绿色之都”波特兰市的例子。波特兰市曾经是一个以矿产资源和森林采伐为支撑的城市,它用10年时间成功转型为一个人居环境良好、高科技产业实力雄厚、世界公认的生态园林城市。

“我们要跳出GDP的桎梏。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生产力,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汪洋提到了东莞松山湖建绿色科技新城、深圳打造绿色建筑之都

等,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鲜活例子,值得在全省总结推广。

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城市化,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汪洋谈到,新加坡是国际公认的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管理上采用智能系统,使市民出门前就可提前规划出行路线和方式,避免交通过度拥堵。广州“中新知识城”做了智慧城市的方案,很有新意,汪洋建议珠三角的城市可各自选一个区去尝试。

汪洋提到的包容发展理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外来人口的包容,二是体现在文化的传承和多元上。汪洋说,今年他带队去意大利访问,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留下深刻印象。意大利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注重从每个城市的特色出发,把古老的建筑、街道、城墙都保留下来。汪洋建议,希望我省新上任的地市领导,先看看地方志,学会保护地方文化,既要注重岭南文化传承,又注重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传承中更新,在保护中开发。

汪洋说,他在南沙现场会上要求南沙的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开发,从容建设”,这对下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工作,在总体上也是适用的。“看准的事下决心干,看不准的不要急于求成”,要有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和从容心态,绝不能一味大干快上,绝不能再搞边干边完善。(张蓓蕾)

汪洋妙论

●从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看,城市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承载力,一个是宜居。

●城市建设仍然还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摊大饼”现象比较普遍。

●我们社会缺乏对外来人口融入本地城市的制度设计,对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城市缺乏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考虑。

●一个城市的产业形态可以复制,高楼大厦可以复制,但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不可复制,这是城市独特的魅力。

●反观我省一些地方,城市建设过度求新、求大、求洋,动不动就大拆大建,破坏原有

历史文化风貌,导致“千城一面”,体现不出岭南文化,这是一个通病。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看得准一点,确保发展好一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

“城市病”治理时间表

在此次会议上还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水平的意见》,对提升城市规划、加速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增进城市民生服务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作了部署。

○全省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70%。

○到2012年实现珠三角区域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

○“十二五”期间完成200条城中村改造。

○到2015年,全省建成1800个宜居社区。

○到2015年,全省建成110个名镇和1900个名村。

○到2015年,全省城市轨道和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别达到630公里和700公里以上。

○到2015年,全省城市互联网普及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均达70%。珠三角地区实现高速率宽带入户;粤东西北地区城镇实现宽带入户。

○到2015年,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到2015年,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5年,全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

○到2015年,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95%以上。

范文十:高中地理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美术等等知识,因此,想要学好它并不容易,我们高中地理的教学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高中地理理论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含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学习理解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尽可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地理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是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等诸多的矛盾。从而,达到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记忆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之目的。   二、地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联系实例实际。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原理、规律、结论、成因等等,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限于课文的篇幅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它们经常是以抽象的条款形式呈现出来的。缺少必要的讲解,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非常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较好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大量具体的地理事实材料,以验证书本上结论,或是用书本结论去理解有关地理问题和现象。当然,所举实例应该是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多注意挖掘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丢地理充满兴趣,感受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如讲“空气容纳水汽与气温的关系”时,举出生活实例:“冬天的衣服为何比夏天干得慢?”学生很容易明白:“空气容纳水汽量和气温高低成正相关关系”。   2,联系地图等感性材料实际。由于地理对象具体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间接性等特点,使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是进行观察。这给他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中,要充分使用形象的直观的图象等感性材料,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形象的直观的图象、实物、语言等呈现于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感性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基础。地理教学中常常采用的联系直观的手段有:1、运用和利用各种地图、图解、表解、统计图等图表的形象符号或象征性符号来描述地理对象。这是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联系方法;2、引导学生观看地理模型、景观图片、幻灯片、影视片、光碟等反映地理事物的模拟物或映象;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制作地理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景观,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4、向学生呈现各种自然和人工实物,如各种矿物、岩石、土壤及植物标本;温度计、风向标、雨量筒、罗盘仪等仪器;5、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地理对象,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和表象。   例1,学生在校篮球场开展了测量冬至日太阳高度角的活动,并以太阳高度角知识为引线让学生们观测我县居民小区房屋间距、太阳能热水器按装的合理性问题。通过身边的地理现象使我们的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并提高了学习地理兴趣。   例2,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联系学生认知水平实际。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而,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就不可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认识水平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摸清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别,认知水平的高低。今后我们还将继续邀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教师,请他们从其学科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开展一些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diannao/73724/

上一篇:安全生产警示教育月网络知识竞赛_安全生产警示教育总结范文3篇
下一篇:[网络公司名字]网络公司实习日记结束3篇
《[马原联系实际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