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合集十三篇)

来源: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11-22 点击:

【www.wnzmb.com--教学方法】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合集十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1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 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 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 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 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 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 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例 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 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 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 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 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 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 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2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绩。

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

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例2 .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思维方法:图示法。

思维方向:先比较面积,再比较周长。

思路:作条辅助线。图甲占的面积大,图乙所占面积小,所以“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是正确的。线段AD比曲线AD短,所以“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是错误的。

3、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用列表法解决传统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制作三个表格:第一张表格是逐一举例法,根据鸡与兔共20只的条件,假设鸡只有1只,那么兔就有19只,腿共有78条……这样逐一列举,直至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第二张表格是列举了几个以后发现了只数与腿数的规律,从而减少了列举的次数;第三张表格是从中间开始列举,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列举的方向。

4、探索法

按照一定方向,通过尝试来摸索规律、探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在数学里,“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们在难以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问题时,常常采取的一种好方法就是探究、尝试。

第一、探究方向要准确,兴趣要高涨,切忌胡乱尝试或形式主义的探究。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师:“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第二、定向猜测,反复实践,在不断分析、调整中寻找规律。

例3 .找规律填数。

(1)1、4、、10、13、、19;

(2)2、8、18、32、、72、。

第三,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独立,有自由的思维时空;合作,可以知识上互补,方法上互相借鉴,不时还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让学生去探究的情景,创造让学生去探究的机会,鼓励有探究精神和习惯的学生。

5、观察法

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巴浦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小学数学“观察”的内容一般有:①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②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③题目的结构特点;④图形的特点及大小、位置关系。

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观察”的要求:

第一、观察要细致、准确。

例4 .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1)3.6+6.4 (2)3.6+6.04

(3)125×57×0.04 (4)(351-37-13)÷5

第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研究对象。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做到“有序”观察:(1)面——形状、个数、面与面之间的关系;(2)棱——棱的形成、条数、棱与棱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棱有四条;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三组);(3)顶点——顶点的形成、个数,认识顶点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三, 观察必定与思考结合。

例6

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道思考题,如果只观察不思考,这道题目让干什么就不知道。

6、典型法

针对题目去联想已经解过的典型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找出解题思路的方法叫做典型法。典型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解决数学问题,有些需要用一般方法,有些则需要用特殊(典型)方法。比如,归一、倍比和归总算法、行程、工程、消同求异、平均数等。

运用典型法必须注意:

(1)要掌握典型材料的关键及规律。

例7.已知爸爸比儿子大30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7倍。爸爸、儿子今年分别是多少岁?关键点在:爸爸比儿子大30岁,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多几倍。典型题都有典型解法,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即要理解和掌握一般思路和解法,还要学会典型解法。

(2)熟悉典型材料,并能敏捷地联想到所适用的典型,从而确定所需要的解题方法。

例8.见到“某城市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长16500米,平均每隔500米设一个车站。这条线路需要设多少个车站?”这样题目,就应该联想到上面所讲到的“锯木头用多少分钟”的典型问题。

(3)典型和技巧相联系。

例9.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82人,如果从乙队调8人到甲队,两队人数正好相等。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这题目的技巧:调前、调后两队总人数没变。先算调后各队人数,再算原来各队人数。

7、放缩法

通过对被研究对象的放缩估计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缩法。放缩法灵活、巧妙,但有赖于知识的拓展能力及其想象能力。

例16.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据这两个数的质因数情况来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但也有两个典型方法:一是“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二是“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大数”。现在我们根据典型方法二,进行扩展运用,放大“大数”来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12不是9的倍数,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数,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数,那么,12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6。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果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就把大数翻倍,但一定从2倍开始,如果一下子扩大6倍,得数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7.期末考试,小刚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和是197分;语文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刚的哪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刚的各科成绩吗?

思路一:“放大”。通过观察发现,语、数、外三科成绩在题目中各出现两次,我们求197+199+196的和,这个和是“语数外成绩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绩之和,再减去任意两科的成绩,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绩。

思路二:“缩小”。我们用语数成绩的和减去语外的成绩,199-197=2(分),这是数学减英语成绩的差。数学和英语的和是196分,再求数学的分数就不难了。

放缩法有时运用在估算和验算上。

例18 .检验下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18.7×6.9=137.3; (2)17485÷6.6=3609.

对于(1)用总体估计,放大至19×7=133,估计得数要小于133,所以本题结果错误。对于(2)用最高位估计,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显然答数的最高位不会是3,故本题结果也不正确。

例19.把鸡和兔放在一起,共有48个头,114只足,问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一道鸡兔同笼的典型问题,我们也用放缩法,不妨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那么,鸡的足数和它的头数一样,而兔的足数是它的只数的2倍。所以,总的足数缩小2倍后,鸡和兔的总足数与它们的总只数相差数就是兔的只数。

8、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 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二、抽象思维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

9、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2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1.判断: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10、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22.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 …………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 ×50 …………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 …………运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 …………运用乘法计算法则

=2950 …………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1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2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 ),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 )

相同,( )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例24.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12、分类法

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25.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3

教好小学数学,先从数学思维入手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绩。

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

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例2 .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思维方法:图示法。

思维方向:先比较面积,再比较周长。

思路:作条辅助线。图甲占的面积大,图乙所占面积小,所以“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是正确的。线段AD比曲线AD短,所以“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是错误的。

3、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用列表法解决传统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制作三个表格:第一张表格是逐一举例法,根据鸡与兔共20只的条件,假设鸡只有1只,那么兔就有19只,腿共有78条……这样逐一列举,直至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第二张表格是列举了几个以后发现了只数与腿数的规律,从而减少了列举的次数;第三张表格是从中间开始列举,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列举的方向。

4、探索法

按照一定方向,通过尝试来摸索规律、探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在数学里,“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们在难以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问题时,常常采取的一种好方法就是探究、尝试。

第一、探究方向要准确,兴趣要高涨,切忌胡乱尝试或形式主义的探究。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师:“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第二、定向猜测,反复实践,在不断分析、调整中寻找规律。

例3 .找规律填数。

(1)1、4、、10、13、、19;

(2)2、8、18、32、、72、。

第三,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独立,有自由的思维时空;合作,可以知识上互补,方法上互相借鉴,不时还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让学生去探究的情景,创造让学生去探究的机会,鼓励有探究精神和习惯的学生。

5、观察法

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巴浦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小学数学“观察”的内容一般有:①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②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③题目的结构特点;④图形的特点及大小、位置关系。

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观察”的要求:

第一、观察要细致、准确。

例4 .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1)3.6+6.4 (2)3.6+6.04

(3)125×57×0.04 (4)(351-37-13)÷5

第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研究对象。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做到“有序”观察:(1)面——形状、个数、面与面之间的关系;(2)棱——棱的形成、条数、棱与棱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棱有四条;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三组);(3)顶点——顶点的形成、个数,认识顶点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三, 观察必定与思考结合。

例6

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道思考题,如果只观察不思考,这道题目让干什么就不知道。

6、典型法

针对题目去联想已经解过的典型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找出解题思路的方法叫做典型法。典型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解决数学问题,有些需要用一般方法,有些则需要用特殊(典型)方法。比如,归一、倍比和归总算法、行程、工程、消同求异、平均数等。

运用典型法必须注意:

(1)要掌握典型材料的关键及规律。

例7.已知爸爸比儿子大30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7倍。爸爸、儿子今年分别是多少岁?关键点在:爸爸比儿子大30岁,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多几倍。典型题都有典型解法,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即要理解和掌握一般思路和解法,还要学会典型解法。

(2)熟悉典型材料,并能敏捷地联想到所适用的典型,从而确定所需要的解题方法。

例8.见到“某城市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长16500米,平均每隔500米设一个车站。这条线路需要设多少个车站?”这样题目,就应该联想到上面所讲到的“锯木头用多少分钟”的典型问题。

(3)典型和技巧相联系。

例9.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82人,如果从乙队调8人到甲队,两队人数正好相等。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这题目的技巧:调前、调后两队总人数没变。先算调后各队人数,再算原来各队人数。

7、放缩法

通过对被研究对象的放缩估计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缩法。放缩法灵活、巧妙,但有赖于知识的拓展能力及其想象能力。

例16.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据这两个数的质因数情况来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但也有两个典型方法:一是“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二是“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大数”。现在我们根据典型方法二,进行扩展运用,放大“大数”来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12不是9的倍数,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数,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数,那么,12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6。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果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就把大数翻倍,但一定从2倍开始,如果一下子扩大6倍,得数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7.期末考试,小刚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和是197分;语文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刚的哪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刚的各科成绩吗?

思路一:“放大”。通过观察发现,语、数、外三科成绩在题目中各出现两次,我们求197+199+196的和,这个和是“语数外成绩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绩之和,再减去任意两科的成绩,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绩。

思路二:“缩小”。我们用语数成绩的和减去语外的成绩,199-197=2(分),这是数学减英语成绩的差。数学和英语的和是196分,再求数学的分数就不难了。

放缩法有时运用在估算和验算上。

例18 .检验下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18.7×6.9=137.3; (2)17485÷6.6=3609.

对于(1)用总体估计,放大至19×7=133,估计得数要小于133,所以本题结果错误。对于(2)用最高位估计,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显然答数的最高位不会是3,故本题结果也不正确。

例19.把鸡和兔放在一起,共有48个头,114只足,问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一道鸡兔同笼的典型问题,我们也用放缩法,不妨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那么,鸡的足数和它的头数一样,而兔的足数是它的只数的2倍。所以,总的足数缩小2倍后,鸡和兔的总足数与它们的总只数相差数就是兔的只数。

8、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 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二、抽象思维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

9、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2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1.判断: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10、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22.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 …………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 ×50 …………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 …………运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 …………运用乘法计算法则

=2950 …………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1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2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 ),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 )

相同,( )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例24.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有种;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12、分类法

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25.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方法的创新?

一、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仅仅是学生认真的听课,老师拼命的讲解,学生被动学习这样一种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的教学,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于教学质量提

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淘汰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找到一些适合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其指导意义很大,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同学们才不会被动的被老师牵着学习。新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学习创造性,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课堂氛围。

1.小组学习

老师在讲课之前准备一些典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在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分组,组员一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中,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得出的解题答案,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发现自己思考时候的不足,还能够在其他小组同学讲解的时候学会如何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2.结合多煤体实现数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的教学中运用的重要的手段。当今时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各个领域,教育界也不例外。在对多媒体教学运用中,师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数学公式、数学题目运用图画的形式从多媒体中插入进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小,还不能很好的束缚自己的行为,通过多媒体中有声有色的画面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引导学生认真的学习,积极的思考。

二、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老师,目前我们国家的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导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停滞不前。这时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整合师资力量,高度关注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提高。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老师才会有足够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的推进数学方法,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只有老师自己先转变意识,不再做课堂中的主体,转变旧的高高在上的教育地位,尝试着跟学生做朋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题地位才会转变过来。这样,我国教育才能稳步的向前发展。老师经过不断的培训之后自身素养得以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中运用正确的教育观来为学生上课,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创新被要求运用到教学中以来,老师也倍感责任的重大。在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于教学中后,教学的成效有了显而易见的提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的,大胆的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学生也由此习惯了先的数学方式,积极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学习的主动是提高,不再依赖老师而被动的学习。

对于经过培训后勇于尝试教学创新的教师,学校要给予奖励。老师讲课应当注重质量,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数量不仅如此,布置课后作业题也要注意方法,将题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只追求大量做题而忽视做题质量,会让学生陷入到题海战术中。比如,两道数学练习题和二十道数学练习题,如果二十道练习题不具有代表性,学生学习压力增加,没有时间再去复习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如果两道数学题足够具有代表性,其效果比布置二十道数学练习题会好得多。

总之,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在老师长期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更要紧扣书本,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再不断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重视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4

一、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只要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就会在这种美好的体验中产生继续努力的愿望,从而更加自觉地主动学习。教师务必做到:学生能自己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索,学生自己能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感到知识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成功。

如教学“教学十几减几”时,让学生摆小棒自主探索16-9的算法。有的学生是从16根小棒里1根1根的减,减到最后还剩下7根;有的学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有的学生把9分成6和3,16-6=10,10-3=7;有的学生想到用加法算减法,即9+7=16,所以16-9=7。这些算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应当加以赞赏和肯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以便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二、拓展教材,激发情感

1.用故事、史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据说,当笛卡儿躺在床上静静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他恍然大悟: “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再引入正题――我们如何利用网格来表示物体所在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2.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教师能把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可采集一些呈轴对称的树叶,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增加对数学亲切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讲到黄金分割点时,教师可以指出播音员往往不是处于屏幕正中间,而是在整个屏幕的黄金分割点位置,因为这样视觉效果最佳;许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为她肚脐眼所在位置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对黄金分割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知识点自然就深入到学生心中。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5

名称:听指令做动作

目标:能判断自己的位置,并根据指令做出动作

玩法:

1、幼儿排成5X6的方阵队形。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在的是第几行第几列。

3、开始游戏时,老师指出某一行或某一列的幼儿做动作,如请第三行的小朋友学小猫走路等等。

4、反复游戏,游戏熟练后,可请个别幼儿发出指令。

5、加大游戏难度,可以指出队列中的具体一位小朋友,指定其做动作,如请第二行第四个小朋友跳一跳。

名称:找树

目标:会比较3棵大树的粗细

玩法:

1、老师和幼儿到户外,指定3棵不同粗细的大树。

2、幼儿一起边拍手边说儿歌:眼睛看看看看,请到树下站站,快找快找快快找。老师说:请你跑到最粗的树下摸摸它。

3、变换指令,如:请跳到最细的树下锤锤它,请爬到不粗不细的树下指指它等。

4、游戏熟悉后,可以请一位幼儿发出指令引导。

名称:跳的高

目标:体验厚薄不同,练习跳跃能力

材料:地垫若干

玩法:

1、老师将不同数量的地垫撂在一起,分别变成最厚的、最薄的、不厚也不薄的。

2、幼儿轮流跳过每一撂地垫,并说一说跳不同厚薄的地垫时的感受。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6

小学数学实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梳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梳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1.深入了解,准确把握

这里所指的充分了解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些都是准确审题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对教材的充分了解。一道题目从设计到解答,知识之间的前后承接是要注意的一点。当把一道题目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道题中到底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解答该题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点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学段教材,最起码对某个年级段教材内容要有了解。

2.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也算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吧。

小学生如何提高数学的审题能力

3.多鼓励多疏导,增强学生意志力

数学教师不管是不是班主任,同样肩负着教育重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也要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意志力的培养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多搞些有趣但需要耐心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意志,克服畏难情绪,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 能力。

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少,无查字典的能力,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一些经常出现的字(如:长、短、高、矮、多、少等)。在开学初和家长共同努力,制作一些简单的生字卡片,利用闲暇时间教孩子认识这些字,从而避免学生在经常认不着字的情况下养成审题惰性的不良习惯。

在题目边做批注

要想让学生按照您的要求去读题审题,那就要有一套监控学生的手段。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比如,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多一些等一系列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和分析。而我们看到他们画的重点词和标注,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即使题做错了,也知道他们分析到底错在了哪里,是不是认真分析了,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上课时,每遇到一个新题型,都不要急于让学生做题,而是要让学生把题目反复读几遍,让学生说说从读题中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它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做这类题的步骤是什么?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在做题前想一想,并主动思考了。

要有针对性的观察

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观察命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教师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有哪些小动物呢?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里,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各种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买卖物品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如何提高数学审题能力

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中隐藏的信息

在低年级的小学生中,很多人对于解决问题产生恐惧的心理,因为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常常只看到了题目表面的信息,但是却找不到题目中隐藏着的信息,所以就难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题目中隐含的重要线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有一道题目,“我们班男生有20个人,女生有15个人,其中需要10个人去参加比赛,那么请问还有几个人没有参赛?”学生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需要清楚的知道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中隐藏着什么意思,比如题目中给出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这就意味着通过这一条件就能够将全班的总人数计算出来,也就是“男生20人+女生15人=35人”。但是在实际做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善于去寻找题目中隐藏着的信息,这样就会使得解题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理解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题目中所涵盖的信息,在平常的练习题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的意识,极大的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培养学生读题紧抓关键词。

学生做题时,第一步就是读题,初步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反复的读题,而且读题不添字,不漏字,逐渐养成认真,细心的读题习惯。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就能很顺利的识破题目中设置的易错细节,从而准确的答题。

例如,分数应用题中的知识:(1)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到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2)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了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两道题的区别很大,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没理解题意,就非常容易出错。这道题中的关键词就是。“增加到”和“增加了”。审题时,关键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7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 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 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 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 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 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 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例 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 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 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 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 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 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 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 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 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 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 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 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 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 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 师准备了40 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 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 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 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成哪两部分,理解从 12 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 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 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 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8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

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9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选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 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 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 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 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 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 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 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 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 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 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 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习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 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 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 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 特征”。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由解放军的红领章引入,通过度量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 2)解释说明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特征;(3)通过教具演示和插图等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这 一性质,并举例说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4)分别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5)用韦恩图说明平行四边形、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为此,该课时的教 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及其在实际中的简 单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从属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热爱解放军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

为了实现平行四边形的教学目标,我们可选择或设计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如下表)。当然教学方法的选 择和设计还远远不止这些。从表中四种教法的选择和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方案1主要采用的是阅读辅导法, 另配合练习法和讲授法,体现了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思想。方案2、3、4则是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 机组合的结果,是一种被人们广泛采用的做法,体现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思想。在假定暂不考虑学生实际 和教学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都是可以的。但若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小学习的难度来看,采用方案4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

表中,方案2中的“直观演示”是指教师将一些外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实物或教具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方案 3中的“操作演示”是指教师用两两相等的四根木条制成一个可形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方案4中的“幻灯演示 和谈话法”是这样设计的:这两条线是什么线?为什么?(幻灯演示Ⅰ,如右图。)这两条线平行吗?(演示 Ⅱ)这个图形是几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吗?为什么?左、右两条边呢?(演示Ⅲ)随即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 概念。表中的“练习法”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而安排的一组图形判断题。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10

(1)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11

利用教具和生活用品进行教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中有立体图形的学习章节,涉及立体图形的章节一般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不利用教具等进行辅助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教师在进行立体图形板块教学时,应利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具近距离观察和探索立体图形的结构、特点,将抽象变具体。生活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将课堂知识投射在生活用具上,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更加具体的映射,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结构和边长特点后,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展开图制作成长方体,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体的结构。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还有一种题型经常出现,一个长方体的某处有一个食物,蚂蚁从长方体的某一点出发,求最短的行走距离。这类题型如果出现在平面几何上,用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理论就可解出,但在立体几何中,会变得复杂和多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行模拟演示,将两个点精确地标注在长方体上后,将长方体展开,观察标注的两个点,探索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找到方案后可以将平面图制作为长方体,经过几次的联系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数学是具有实用性的学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考试和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大了学习难度,并且,数学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对学生今后多科目的学习都有带动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难题。在解题时,要让学生仔细审题,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关系之间的联系,并联系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运用范围,让学生将数学思维灵活运用在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中数、众数和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实例演示,小明去书店买了几本书,A书15元,B书28元,C书18元,D书15元,求这四个数字的中数、众数和平均数。买书是学生都经历的生活经历,通过这个实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题目。这样,可以轻松地得出答案,众数是15,中位数是,平均数是。在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继而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达到结合生活进行教学的目的。

3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

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4营造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

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12

小学数学教学12步

1.抓住课堂

科学注重和平时的研究,不适合突如其来的回顾。老师讲的每一堂课,浓度,倾听,跟随老师的想法。多听,多记老师所说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不要把你的思维局限在某个问题上。例如,“转换思想”和“数与形的结合”等思维方法远比解决某一问题更为重要。

2.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所谓的高质量是指高精度和高速度。

在做作业时,有时重复相同类型问题的练习,必须有意识地检查速度和准确性,并且在每次做完这些问题时都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检查其内容、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技巧等.除了老师布置要考虑认真完成。如果你不轻易放弃的话,你应该在任何时候都带着“钉子”的精神,沉思冥想。灵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身边。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

成功带来信心,这对学习科学是很重要的,而且它也促使你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更多的困难挑战。甚至失败,真相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当碰到同样的问题会反思错误的原因,今后如何避免。

3.认真思考,多问问题

首先,老师给出了规律和定理,不仅是为了“知道它是什么”,而且也是为了“知道为什么”。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学习,你应该知道它的根源。第二,学习任何学科应该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科学。教师的讲解和教材内容都存在问题。确保不要堆积如山的问题,并完成这一天。简而言之,思考和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好方法。

4.总结比较,梳理你的思绪

(1)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在你学习完每一章之后,你应该对这一章的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者在你的脑海中仔细阅读,以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相似和混淆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分类和比较,有时可以用联想法加以区分。

(2)课题的总结比较。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一个是错误的问题,另一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常见的作业或考试错误,请写下所选的内容,并在笔记的一侧写上红色的笔。在考试之前,只需要读红笔的内容。还有一些非常聪明或困难的问题需要记录,并且使用红笔来注释本主题的所有方法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以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规律,也可以用红笔写下这些规律。最后,它们将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5.课外实践的选择

课余时间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当课外锻炼越来越少和更好的时候,也是如此。每种类型的问题都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只要每天问两三道问题,日子里,你就会打开很多想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毅力,最好的的精神。只要你多思考,多提问,把这种学习态度融入你的生活,你一定能够学好每一门课程。相信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你就会对所有的学习和激情感兴趣。

6.学会主动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一本书,和老师精心设计考虑预览。

例如,当自学例子时,我们应该弄清楚例子的内容是什么,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了什么,如何在书中回答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是否有新的解决方案和解决它们的步骤是什么。把握这些重要问题,三思而后行,学会运用现有知识自主探索新知识。

有些家长感到头疼的是他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好的预习。

7.听课不要仅仅是听,重要的是要思考

一些学生的公式,自然的法则,如相当熟悉,但实际的问题,但不知道如何开始,我不知道如何应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从立方体的高度移除2厘米后,它就变成了一个立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立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虽然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量很好,但由于问题涉及知识的广泛性,许多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问题指的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矩形的图形、正方形、长方体、立方体;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励;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老师的思想,依靠老师的指导,思考解决问题的想法;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8.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法律

一般说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总结问题解决的规律。在解决每一项练习后,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主题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

(2)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图形?

(3)如何观察、联想和转换话题?

(4)用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关键步骤是什么?

(6)你有类似的主题主题?解决方案和思维方式有什么异同?

(7)在这个问题上你能找到多少解决办法?哪一个是最好的?哪种解决方案是一种特殊技能?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把一系列问题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各个方面,逐步提高和坚持,儿童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9.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学生设置疑问,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多思考,此时学生应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使广义思维更好地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记忆错误手册”,在平时的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记录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纠正错误,以后也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在实际的学习中,平时常看这本书,做到心中有数。

有许多学习好的同学,因为他们使用错误的标题积极,并取得了高分。

11.“1×5”学习法

做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问题去做收获。我们反对使用题海战略。

做一个问题,从五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是怎么想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

一个变量看到几个变化形式,认为自己是一个测试的创造者,理解人的意图,问题看看能不能有其他想法如何解决问题。

12.关于写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有一种追求速度的心理状态。在检查问题时,学生粗心大意,粗心大意。在错误的问题上,它们被引导形成错误的问题分析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阅读导致的问题解决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在动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检查问题,真正理解问题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技巧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年龄、性格特征,其对一些新奇的东西往往充满兴趣,并且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自尊心等等有非常强。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按照其发展特点,对其探究能力进行提升,然而,如今在一些数学课上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情境教学过度,脱离教学目的

一些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很喜欢用情境这种引入的方法,结果导致孩子们的思想不集中。比如说,在引入部分,老师突然想起用动画片“喜洋洋”当作导入,这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进行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却忽略了这是数学课堂。有的老师在进行加减混合的教学的时候,用春游来导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讲述了太多关于景色话语,导致他们沉迷于美景之中,从而忘记了改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进行数学学习。

(二)成人视角缺乏趣味性

师门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大人的视角去设计,不重视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会使得设计的情境过于简单乏味,没有创新性。比如,有老师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这个部分的时候,通过提问“一周几天”来引入教学,这对学生来说,一点都没有趣味,并且对口诀的背诵效果也不佳。

(三)教学过程缺少“数学味”

在教学中,老师使用各色各样的情境引入课堂,但是并没按时的把导入拉回到对数学知识的讲授当中,导致数学特有的趣味被减弱了,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有老师在讲授《统计》这个部分的时候,利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但是他们只是限制于对组员间体重的对比商讨之中,却没有效的进行对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含义与意义

在课堂上,孩子们乐意在老师带来下,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优长,提高学习的效率。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自主的有选择性的探究,并且,对相关的内容展开创新性的理解,以此实现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主要作用一般有: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合作的学习是孩子们学会探究的主要渠道,孩子们可在对学习满怀乐趣的前提上,积极主动的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未来学习的前提条件

小学是进行数学学习重要阶段,对孩子们的进步十分的重要。因此,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利用其自主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

(三)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小孩子们一般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着一定的自主发现能力,因此,在该阶段,愈是大力的发掘他们的自主发展水平,他们自主探究的水平就会愈高,自相互探究的行为习惯就会更有效的促进其形成知识性迁移的能力。

三、自主性探究策略

自主性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成为重要参与者,凭借独立探索的方式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会游泳的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不断的掌握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导入部分的科学合理,是数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活跃的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成就是十分有意义,而这些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十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生活愈相关,愈容易激发他们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对“人民币的认识”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老师应该让他们展开分组活动,设计使用人民币买东西的情境,将各类东西粘贴上不一样的价格标签,接着在让他们用各种价值的人民币买东西,让他们在买东西的环节中感受到数字的变化。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和积极的一个教学过程就是游戏,因此数学课堂可引进一定的游戏环节,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讲授十以内的加法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不能仅仅让他们把数字相加,还可适当的使用游戏的方法,如邮递员送信,能够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课前先把贴有不同数字的信箱,以及各种联系题目的新风准备好,挑几位同学扮演送信的人,把信封与信箱匹配起来,他们会在积极的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相关的加法知识,能够切实的增加教学的成效。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学生十分喜欢故事,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趣味,能够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并且展开自主积极的学习。

比如说,在教授“十以内的数字”这一部分的时候,可适当的引进一些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零到九的数字王国里面,九觉得自己最大,便十分骄傲,于是对别的数字说道:“你们都是小不点儿,没有我大,因此都必须听我的话。”别的数字为了不让他继续嚣张,决定让一和零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九看到以后低头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便不再傲娇了,还和其他数字成了好伙伴。

他们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也进行对一定的想象,明白了十以内数字的基数以及序数的作用等等,展开了自主性的主动的探究。利用数字问题促进他们展开主动的学习。合理的问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怀着疑惑和好奇展开主动的学习探索,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导入方式。

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其难度,要按照他们的发展特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切记不可用艰深的问题给他们造成障碍,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有这样一句俗话: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表示唯有使学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才会在不断的交流、探索之中将新的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进行“认识钟表”这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中钟表,可以让他们对真实的钟表进行抚摸、观看,让他们在这个环节中发现长短针的不同,并且注意接近的2个数字间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在这个环节中,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分组合作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以及耐心辅导中进行,老师要带领他们进行认真的观察,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时候,需要让每一个组展开分组竞赛,能够发现最多的长方形的一组就赢得比赛。

在同学们积极参加的环节中,老师需要不断指导孩子们仔细观看长方形与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异同,利用比较、测量等各种方法,正确的认识到长方形这种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桌子、黑板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掌握学习的目标,提升学习效率。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究

在学习中,学生获得最基础的知识以后,老师还需要把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通过复习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不断的巩固,学会在生活中使用。

比如,在“做一做”这个部分,老师需要带领孩子们展开互相检查这种方式来巩固知识,还能够利用课堂评估等等方法展开对知识的巩固。

如此一来,能够促进孩子们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有效的运用,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变成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灵活的整合以及运用,比如,孩子们在听老师讲完图形这个部分以后,对相关的图形如原型、正方形等等有正确的了解以后,便需要展开灵活的图形拼版练习,让他们利用对各种形状的拼贴,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构造,从而提升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13

一、巧设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提问一定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设计,减少无效提问,力求问题能够以点带面。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上进行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能将这些问题深刻理解之后,其他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提问的设定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渐进性,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更快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提问,问题切记过于简单和随意性,否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二、巧用教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就无从谈起。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合作之中受到集体的约束,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加强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在练习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题目难度的梯度性和多样性,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然后通过题目的反馈再进行学生知识运用盲点的补充教学,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fangfa/145589/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方法五篇
下一篇: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精选十三篇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合集十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