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来源:知识百科 发布时间:2020-06-29 点击:

【www.wnzmb.com--知识百科】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苏轼主要成就不仅仅是文学和诗词上的,还有书法和绘画也造诣极深。以下是我能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以供大家参考!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在唐代,我们称“诗圣”杜甫是伟大的,在宋代,我们要称苏轼是伟大的。唐代文学的代表性文体是唐诗,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的诗歌全面代表了唐诗的水平,而宋代是古代文化全面成熟的时期,苏轼的伟大,在于他身上全面体现了宋代文化的水平。

  也许,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不如杜甫,但他在古文、诗、词、书、画、哲学思想、理论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有出众的表现,即使在宋代之后,或许有文人在某个方面超越了苏轼,但在所有的领域超过他的,则可以讲肯定是没有的,从这个角度看,苏轼不仅代表着宋代文化的高峰,也代表着整个古代文化的高峰,苏轼的伟大,也许比杜甫更甚。

  身为学识渊博之士,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儒、释、道三家都对他有很深的影响,而他又能很好地融三者于一身,为我所用。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粗略分析,大致上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在苏轼的前期占有主导地位: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再中制科,年轻气盛,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志,勇于进言,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职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王安石变法时,他对新法中的一些弊端表示反对,见诸诗文,并因此招致祸患,即被后人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

  在被贬黄州之后,政治上的严重打击虽然没有使他的精神垮下去,但却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黄州期间,庄子那种同于大化、佛教随缘任运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个性当中本来就有旷达任性的一面,这与佛道思想有着某种契合。因此,在黄州及其以后的岁月里,他文学创作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前期那种铺张扬厉、色彩斑斓、气势雄劲的文风,被清旷闲逸、平易朴素、自然成文的文风所代替。

  先说古文。作为继承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在苏轼的手上,北宋古文运动被推上了高潮。由于思想上驰骋无碍,所以行文时总能纵横捭阖,他曾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段话,正是他对创作自由的很好描述。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物态或情思,风格也总是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如行云流水一般,虽然气势雄放,语言又极平易,处处是大家风范,处处不着痕迹。

  苏轼是个洞察至理之人,一些社会现象,经他一分析,便将蒙在表面的尘沙拂去,露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的史论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为失策之举,都称得上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他的杂说、书札、序跋一类文字,也总是能翻新出奇,夹叙夹议,兼带抒情,笔势收纵自如,尽显大家风范。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另一方面充满感情地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还从其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胸有成竹”这样的艺术创作规律。

  全篇叙事、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读来饶有韵味。再如《石钟山记》,也是一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的精品。在“辞达而已”的标准下,苏轼为文,当行便行,当止即止,很少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堪称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文赋”传统,却更有出蓝之势。如他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宋人文赋中的名篇。其中写景一段,以简洁的文字状幽美、澄澈的景象,与轻松愉悦的心情相呼应,共同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面感悟人生哲理作铺垫,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他的四六文,虽然严格按规矩遣词造句,骈四俪六,却能娓娓道来,舒卷自如,绝无为文害意的生硬感觉,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苏轼的诗,虽然不能跟黄庭坚所创的“江西诗派”那样,被视为“宋调”的典型,但他发展了唐人的诗学思想,也有独到之处。按照宋初诗分三派来看,苏轼可能受“白体”的影响较深:一是在题材上,比较重视民生疾苦,这与他作为士子的济世情怀相表里,有延续白居易“新乐府”的味道。他曾在许多州郡做地方官,耳闻目见民间疾苦,往往成为他的诗料,特别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为对新法的不满,便借着民生疾苦来加以抵制。

  这种关心民瘼的创作态度,直到晚年都没有完全消退。如晚年所作的《荔枝叹》,对比唐代的进贡荔枝和宋代的贡茶献花,对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讥刺。二是在思想上,特别能从平常物态中发现至理。这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精深的哲学思考、敏锐的洞察力都有一定的关系。如《题西林壁》,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被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去进行思考,在渗入人生思索之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这样从自然现象升华出来的哲理,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其他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皆是。三是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似乎一切法门都在他掌握之中,又全不为某种具体法门所限。清人赵翼评苏诗时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可谓得其诗心。

  苏轼的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词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苏轼对词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他从柳永手上接过长调慢词,使之“脱俗”,成为文人词的常见体裁。二是他对文人词进行改造,以诗为词,直抒胸臆,情感充沛,指出向上一路,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在词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让豪放词大放异彩。

  虽然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大多数仍是传统的婉约柔美之作,但他的豪放词却差不多篇篇精彩,给后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苏轼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为壮观也。”将自己“壮观”的词称为“自是一家”,其人自信可见一斑。在苏轼的心里,也许根本就没有诗尊词卑的观念,而是诗词同源,虽然外在形式上有差别,但艺术本质与表现功能却是一致的,因此,他敢于突破偏狭的词境,自觉地进行开拓。

  他所谓的“自是一家”,就是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率真的性情与阔大的境象相结合,形成了他清新流畅的豪放词风。他填词往往跟写诗为文一样,把铺陈、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起来,俨然便是散文的气势与诗的笔法。为了充分表达词情,他还较多地运用词前小序,交代即将展开的词情,韵散结合,相互补充。可以说,“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利器,而他也以过人的才气,打通了这几种文体间的隔阂,使之相互借鉴,既各尽其妙,又锦上添花。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 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熔铸深沉的历史、人生感慨。再如他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是一首怀念兄弟苏辙的作品,但词情却跳出别离相思、凄迷哀怨的老调,以明月寄情,写得清旷豁达,特别是结尾,振起高音,展示出奔放豪迈、襟怀磊落的新风。

  所以说,苏词如苏诗,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多彩而自如的语言三者交织,共同铸就了其特殊的风范。宋人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苏词之美学风范,是十分精确的。当然,苏轼这种“以诗为词”的做法,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虽突出了词的抒情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词的音乐性,因此在当时便有人提出异议,他的学生陈师道、稍后的女词人李清照等,都指出过这一点。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他的词是“教坊雷大使”的舞蹈,虽然极天下之工巧,却非“本色”。而主张“词别是一家”的李清照,更直接地说他的那些作品不是词,而是“诗”。但无论如何,在两宋词风转变的过程中,苏轼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

  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的词,以其抒情的自如开阖,与大晟词人的格律精严相呼应,共同将词拉出了“艳科”的泥潭,一为别调,一为本色,为后代词人开启了新途:大晟词人为南唐姜夔、张炎等骚雅派开启了新途,苏词则为后来的南渡词人群、南宋的辛派词人作了很好的示范。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文学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lizhigushi.com]。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苏轼作为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明确表示要把主持文坛的重任交给苏轼,苏轼也亲口说过)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手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苏轼是八大家之一,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是不同于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道并重的文学观。其文章,文思泉涌可以说是苏轼真实的写照,议论文有的放矢,言词剀切,杂文等议论抒情叙事完美结合,小品辞赋四六文讲求辞达,行云流水。

  词、北宋词发展史上,晏殊张先柳永等人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苏轼,词一直以来被视为小道,在文人士大夫眼里地位是远远不及诗的,也就是所谓的诗余,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讲词看做是余力游戏,苏轼则认为诗词同源,认为词是诗之苗裔,又提出词须自是一家,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真正使词开始能够与诗歌并驾齐驱。在当时,更多的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和音律,不是词的当行本色,但苏轼对于后代词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此,他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于音乐的依附性,归根结底是想要提高词这一文体的地位,唯其如此,才有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辉煌。

  苏轼的诗处于诗歌发展史上三元中的元佑时期,他与王安石黄庭坚等人将宋代诗歌推向一个高潮。苏轼诗歌主要有几下几个成就:

  1、因为太有才了,所以他诗歌中用典对仗比喻等技巧运用的出神入化臻至化境,达到了一种老成的境界,比如“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一句,具体分析见网络…

  2、赵翼评价苏轼“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答之隐,无难显之情”也就是说,苏轼的诗海纳百川,跟杜甫一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苏轼诗讲究兼收并蓄,注重两种不同风格甚至是对立风格的融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清雄,就像稼轩词一样,风格多样化。

  4、以文为诗,以文为诗不是自苏轼始,韩愈即大力提倡,但是苏轼因为才力更盛,他的以文为诗更加自然贴切。

  5、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我们知道,诗歌艺术,在唐人身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宋人要想继续诗歌这门艺术就必须求变,有宋一代,诗人们都追求生新,但往往用力过猛,形成生硬枯燥的局面,苏轼诗歌兼收并蓄,避免了这一缺点。

  苏轼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一样,不仅在北宋当时,而且在后世士大夫心中都有着超然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zhishi/119954/

上一篇:脱贫攻坚应知应会100题
下一篇: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