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与清末新政

来源:最强大脑 发布时间:2019-10-02 点击:

【www.wnzmb.com--最强大脑】

  摘 要 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轨迹清晰可寻,他领导的北洋新政既是清末新政的核心部分,又引领着清末新政的发展。北洋集团在清末新政中崛起,成为清末新政时期实力最强最大的政治集团,北洋集团的崛起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的发展与走向。

  关键词 袁世凯,清末新政,北洋集团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4-0008-09
  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发起和领导的一场自救运动、改革运动,但在客观上是中国被动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而进行的一场早期现代化运动,清末新政成效卓著,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重要转型。
  晚清重臣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袁世凯创造的清末新政样板――北洋新政,引领了新政的发展。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最大受益者,其北洋集团在新政中崛起。因此,专题研究袁世凯与清末新政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
  发起者和领导者
  清末新政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发起的,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流亡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关于新政的诏书,清末新政由此发端。
  新政诏书长达1200余言,清廷求治之心切,要求变革之广泛,是过去从来所没有的: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①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领导了新政,袁世凯怎么是发起者和领导者呢?
  经过义和团之变和八国联军侵华之难,清政府陷入深刻危机之中,尤其是在从北京逃到西安的途中,以西太后为首的清廷吃了不少苦头,从自身计,从王朝计,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必须进行变法,挽救统治危机,雪耻也好,自强也好,清廷有了改革的主观愿望和内动力,但如何变,怎样变?却一无所知,不得不请求各省督抚拿出变法的具体意见,于是发出新政的号召。
  清廷领导新政仅仅是表面的,清末新政的实际促动者和领导者是汉族督抚,②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岑春煊、盛宣怀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更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清廷变法诏书下达之前,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就新政问题已经开始酝酿了
  就目前我们看到的资料,在慈禧太后下达诏书之前的整整一个月前,即1900年12月29日,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在给盛宣怀的电文中谈到新政问题。他说:
  担保赔款,似应由用人行新政入手,如蹈常袭故,绝无办法。③
  此电提出必须进行改革,实行新政的问题,而且新政一词,也准确表达出来。
  几天后,即1901年1月3日,再电盛宣怀,谈到当前时局,“再无实政,何能自立?”①对新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探讨。
  1月6日,再次致电盛宣怀,认为新政必由破格取才始,“必须改学校之法”,又“必须除冗散之职”;此外商务若兴,必须改变官尊商卑,“以商为鱼肉,以商为奴隶”的旧况,“必须官商一体,扫除官习,提倡保护,官力任之,始可有起色”。②此电实际上提出了新政内容问题,如教育改革、经济改革以及社会风气和国家政策的改变等问题。1月13日,袁世凯致电盛宣怀、刘坤一、张之洞:
  前数日曾致书,行在谓和议将成,赔款甚巨,此后愈贫、愈弱,势难自立。如蹈常习,故直无办法。宜请旨饬内外臣工条陈富强之策,以备采施各语,惟承乏疆寄,未便畅言。拟请杏兄(盛宣怀,字杏荪、杏生)酌电枢相,谓和未定,弱可忧;和既定,贫可忧。运筹在枢臣,奉行在疆臣合谋。如何补救,应请旨饬下诸疆臣各陈所见,毋拘成见,毋存顾忌,毋涉空谈云云。倘奉此诏,便可进言,仍请三公酌裁。③
  此电讨论的是新政如何开展问题,先有人启发最高决策者,由中央发出号召,征询各省督抚的意见。后来新政的开展,竟然是按督抚的设计进行的,由此见督抚尤其是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在新政酝酿时期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
  清末新政是在袁世凯等督抚的主动建议下,得到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的赞同,按照袁世凯等督抚拟定的方法和步骤而开展起来的。最高决策者的背后,是袁世凯等汉族督抚的促动。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在清廷下诏新政之前,东南督抚就已经开始酝酿新政了,袁世凯作为山东巡抚,是新政的积极推动者。清廷颁布新政诏书,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二)新政诏书颁布后,袁世凯第一个响应,设计了第一个新政方案
  清廷新政诏书要求大学士、军机大臣、各省督抚、将军限两个月内上陈,可是至3月29日,两个月过去了,竟然还没有一个人上奏。究其主要原因,恐怕是人们对慈禧太后在戊戌年扼杀维新变法记忆犹新,对她缺乏信任,还在怀疑和互相观望。袁世凯的建议于4月25日率先呈上,这是袁世凯在新世纪、新时期所提出的变法新建议。袁世凯说:
  臣权衡轻重缓急,通盘筹划,其骤难兴举者,贵乎循序渐进,不可操切以图;其亟须变更者,又贵乎明断力行,不为庞言所动。核其要在于熟审治法,能慎始乃能图终。探其本在于广植众材,能得人乃能行政。其余理财讲武,以次递施,因时制宜,兴利剔弊,而成效乃可得而言也。④
  该奏议主旨:循序渐进,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具体包括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辩名实、裕度支、修武备十个部分。虽然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外交、开放等方面的内容,但其重点在教育、经济与军事等几个方面。
  袁世凯的建议,全面深刻,切实可行,为清廷所高度重视,折上七天后“奉旨:留中”⑤作为清廷决策的重要参考。   新政最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但袁世凯的建议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实质、核心是一致的,即以人才为中心,全面推行教育、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只不过比袁世凯的建议更加丰富和完善而已,袁世凯的建议早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两个多月70多天,袁世凯奏折在4月25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在7月12日,从学术意义上说,袁世凯的建议更具有创新性。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没有立即采取袁世凯的建议,而是又等了两个多月而采用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呢?我们是否这样思考:这时候的袁世凯年龄42岁,虽然在处理山东问题上已经崭露头角,但出任山东巡抚才1年有余,政治影响力还不大。
  张之洞(1837―1909)此时64岁,出任督抚已经20年(1881年任山西巡抚)。
  刘坤一(1830―1902),此时71岁,出任督抚37年了(1864年任江西巡抚)。
  张之洞、刘坤一无论是年龄、资格、阅历、政治影响力比袁世凯要大得多,袁世凯与他们相比,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清廷采纳张之洞、刘坤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显然还要借助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元老重臣的影响。
  (三)袁世凯是新政的核心领导成员
  从新政开始到袁世凯1909年1月被罢,袁世凯一直是新政的核心领导成员。我们从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督办政务处核心成员
  1901年4月21日,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来领导新政。督办政务处以庆亲王奕匡力为首长,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予政务处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负责制订各项措施,掌管各地官吏奏章及办理全国官制、学校、科举、吏治等。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时也成为督办政务处大臣。
  第二,身兼中央八项职务
  1901―1906年官制改革之前,袁世凯本职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外还身兼中央八项职务:
  督办政务大臣
  会办练兵事务大臣
  办理京旗练兵大臣
  督办邮政大臣
  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
  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
  督办京汉铁路大臣
  督办商务并会办商约大臣
  这八项兼差除了参与政务大臣是全面领导外,其余七项兼差实际上主持了具体的四项工作:即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当时也是今天中国的三条主要铁路干线京广线北段京汉线、京沪线北段津镇线,京哈线南端京沈线)、办理邮政(电报、电话、邮寄等新兴产业)、发展商务(即发展工商业),都是新政中的大事、要事,现代性、现代化的主要体现。
  第三,天津直隶总督署为新政核心,新政的实际领导机关
  新政是由清廷发起的,是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新政的核心领导机关、权力中心自然在京师北京,而实际上北京的核心领导机构是名义上的,而袁世凯的直隶总督署才是真正的核心领导机关。时人说:“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问诸北洋。”①当时的权力中心不在北京,而在天津,在北洋,以至于天津袁世凯的直隶督署有第二政府之说。这种说法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当时人们都认可的,甚至公诸于报端。1906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导说:
  近年来兴学、练兵、整饬吏治,各省之中直隶为第一,而练兵处、政务处之实权,亦不在北京而在天津,此第二政府之说所由来也。②
  第四,任职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直接领导新政
  1907年9月,清廷免去袁世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调他到中央任职,1907年9月至1909年初,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进入清政府的军政中枢,主管外交,同时还主管宪政编查馆,负责官僚机构改革、逐步向宪政过渡的工作。他与同时进入军机处工作的张之洞互相配合,具体领导新政的各项工作,两人风格、特点不同,但对新政的总体认识是相同的,应该说二人的工作配合还是很不错的。关于两人的工作配合,袁世凯的幕僚张一■在其《古红梅阁笔记》中记述说:
  预备立宪之招牌既挂,实行无期,请愿者踵至,枢府旧人不足以应付危机,乃有命北洋大臣袁世凯、两湖总督张之洞同入军机之举。袁、张初入京,深相结纳,南皮与同僚为诗钟,③得“蛟断”二字,有“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句,即引为两人同心之庆。但南皮主张缓进,项城主张急进,微有不同。④
  袁、张二人军机处合作期间,正是新政向深入发展阶段,即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筹备立宪事宜。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文件均在此期间制定与颁布。如:
  《拟定资政院总纲、选举》两章(1908年7月8日);
  《咨议局章程》(1908年7月22日);
  《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1908年7月22日);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⑤
  这些政治改革档的制定与颁布,显示了新政政治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即效法和模仿西方和日本的议会民主制,逐步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这是中国数千年政治中从来没有的政治景观,因此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虽然清政府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议会民主制的企图和打算,但这些法律档的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这些成绩不能都计算在袁世凯、张之洞的头上,但档的制定是皇帝指定由资政院总裁溥伦、孙家鼐“会同军机大臣妥慎拟订,请旨施行”。①袁世凯、张之洞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军机大臣,他们两个在期间起的核心作用是毫无疑问的。
  袁世凯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干家,他在清末新政期间做的事情确实太多了,几乎没有人能与其相伯仲。他为清末新政的开展和持续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为国人所重视,而且为国外所注意。
  1908年6月14日,美国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在他的《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中开篇就说:
  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袁世凯是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高层官员中被认为第一。②   二、袁世凯创造了清末新政的最大成果
  ――北洋新政
  1901―1906年,袁世凯的实职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北洋地区是其直接统治的区域,短短任职的几年间,袁世凯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将直隶―北洋建设为全国的模范省、新政的样板, “各行省咸派员视察,藉为取法之资”,③“一时北洋新政,如旭日之升,为全国所具瞻”。④北洋新政既是清末新政的样板,又是清末新政的最大成果,不仅代表了清末新政的水平,而且还推动了全国新政的开展。
  (一)北洋新政前的直隶
  众所周知,北洋新政之前,在华北,在直隶及北洋地区经历了两场大的政治动荡,一是义和团运动的风雷,一是八国联军的入侵灾难。两场政治动荡,直隶、北洋是中心。
  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进一步发展和高潮在直隶。反帝爱国风起云涌,烧教堂、杀教士、掠教民、拔电杆、毁铁路等爱国举动,无可厚非,但这么多的民众投入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能隐讳的。
  继而,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侵华对华北尤其是直隶经济的破坏,更为严重。侵华分子为了报复,追逐杀人,抢劫财物,整个华北鸡犬不宁,社会混乱,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造成商业萧条,物价飞涨,土地荒芜,财政拮据,直隶经济被破坏的状况是可以想见的。
  外国学者,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R.麦金农对袁世凯直隶新政前的形势进行了研究,“袁世凯从李鸿章那里继承下来的是一个财政枯竭的烂摊子,这对袁世凯恢复直隶秩序、结束外国人对天津和京沈铁路的占领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⑤“到1902年10月,直隶财库的亏空几乎到了彻底崩溃的边缘。有20万两白银是从山东财库中借来的,余下的欠额还有一年要经过特殊的许可,从直隶的土地税中取得。在这种窘迫的情况下,袁世凯的管理很难达到正常运行的地步,更不用说此后进行的大规模军事、经济和教育改革的计划”。⑥
  谁能想到,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不仅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社会,而且进行了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直隶,北洋一跃成为全国的模范省、样板区域,为全国所瞩目,这真是一个奇迹。思想解放以来我们对北洋新政进行了客观研究,给予肯定,但还远远不够,其地位和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二)北洋新政的主要内容
  北洋新政是全面的一次改革,广泛的一次现代化运动,涉及政治、社会治安、军事、经济、法律、教育、城市建设等。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编练新军,军事现代化卓有成效
  编练新军事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初袁世凯在直隶的编练新军,是小站练兵继续和扩大,1905年北洋新军成军。袁世凯创建了中国第一支集团军、野战军,总共6个镇和1个混成协――第十三混成协,总数为8万人上下。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一共编练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和1支禁卫军,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占一半,装备最优,战斗力最强。外国人评论说:“按照西方标准,袁世凯的部队是大清帝国唯一装备齐全的军队。”①当代学者经过对清末新军的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如台湾研究新军的著名专家刘凤翰先生,对清末新军以兵源、干部、装备、训练、成军时间、战场经验以及兵员满额与否为评定标准,将新军分为优、良、佳、可、差五级,其中优级四个镇,即北洋新军第二、三、四、六镇。北洋新军第一、第五镇和湖北新军第八镇为良级。②
  2.创办巡警,区域治安良好
  最初,袁世凯创办巡警主要是为了接收天津。他任直督时,天津尚在八国联军设立的“都统衙门”的统治之下,他不得不在保定就职,但已着手收复天津。由于列强限制天津四周20里之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袁世凯据理力争,争得了一个变通办法,“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③于是,袁世凯比照西方和日本的办法,在保定设立警务总局,指令赵秉钧办理警务学堂,培养巡警将弁,从其军中挑选精干士兵3000人,改编成巡警,在保定进行训练,并率先在保定推行警政。1902年天津收回后,这支3000人的 巡警部队,浩浩荡荡开进天津,这就是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
  1904年袁世凯设立天津四乡巡警总局,下设8局15区,每局约万户上下,每区约3000户左右,富裕地区每50户一名巡警,贫瘠地区每100户一名巡警。④巡警制度深入到天津广大城乡。保定、天津施行警政的成功,促使袁世凯将巡警制度扩大到直隶全省,饬令各州县一律办理。到1907年袁世凯调离直隶总督以前,直隶全省确立了巡警制度。不仅如此,还由一般巡警到消防、铁路、水上等多种专门巡警,现代警察的各种警种基本齐全。
  巡警制度这一现代治安管理方式在直隶的推行,立即显示出传统的保甲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各方面都反映良好,“中外商民交口称赞”,“不二年津埠治安为各省冠,有六个月不见盗窃者,西人亦为叹服”。
  1905年出国访问的五大臣在北京车站遭到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袭击,袁世凯的天津巡警又开到北京,随后清政府成立巡警部,在全国推行巡警制度。
  3.废科举、兴学堂,区域教育现代化显著
  兴办新式学堂、培育新型人才是北洋新政的又一主要内容。袁世凯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是一个教育家,但他对新式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贡献,在中国新式教育中的地位很少人能与其相比。其主要贡献:
  第一,为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1901年11月初奏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大学――山东大学堂,即今山东大学之前身。
  第二,1902年,恢复被八国联军破坏的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奏请将北洋大学堂在天津西沽武库旧址复校。
  第三,在督直期间,在北洋辖区掀起了一个创办新式学堂的高潮。1907年学部曾对各省创办的学校进行全面统计,直隶的学校计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所,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即幼儿园)2所,总计8723所,学生164000余人,位居全国第二,而直隶学务财产480万两,名列各省之冠。此外专门学生人数、师范学生人数,直隶均居全国首位。⑤袁世凯不仅注意普通教育,而且还非常重视专门教育,诸如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私人教育等,在督直的六年间,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第四,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8月,由袁世凯主稿,联合了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署两广总督岑春煊、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等六督抚大臣,联衔向清廷上了《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要求废除科举。袁世凯等六督抚的建议,两天后被清政府接受,“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校,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①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特大事件,扫除了发展新式教育的障碍,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4.兴办实业,北洋区域的经济发展
  袁世凯也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但他发展经济的努力是一贯的。他对发展经济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他说:“窃维富国裕民之道,农、工、商务三者,实相为表里”,②“农、工为商务根本,而商之懋迁,全赖农之物产,工之制造”。③早在山东巡抚时期,他就在山东成立商务局,统领全省商务。督直后于1902年分别在保定设立农务局,在天津设立工艺总局,统揽全省实业,动员、指导、推动全省实业的发展。《直隶工艺总局局规?总纲》规定了直隶工艺总局的责任和义务是:
  一、本局以提倡维持全省之工艺为宗旨。二、本局以诱掖奖劝,使全省绅民勃兴工业思想为应尽之义务。三、本局以全省工业普兴,人人有自立之技能为目的。④
  直隶工商业在袁世凯等人的督导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仅就天津来说,据统计,在庚子以前,天津近代工业企业仅有四五家,资本总额110万两,经过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以及袁氏后继者继续袁世凯辅助和大力发展工商的政策,到辛亥革命前已发展到137家,资本总额达2920万元。⑤直隶工业企业不仅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多和资本总额的扩大方面,还表现在工业产品的质量方面。1910年5月,清政府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商品展销会,即南洋赛会。直隶提供了12110件合格商品,其中有27种被选到意大利参展,有129种到德国参展。直隶商品在这次南洋赛会上共获特别优秀奖6个,超等奖8个,优等奖18个,金牌58面,银牌142面,在各省名列前茅。⑥这一时期,袁世凯还对周学熙所办的企业――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公司等给予重点扶持和支持,给予资金、减税、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后来孕育成为华北最大的资本集团――周学熙资本集团。
  5.推行法制改革,创办模范监狱
  袁世凯是清末法制改革的积极推行者和实行者。早在1902年4月,他就会同张之洞、刘坤一保举沈家本与伍廷芳主持修律馆。清政府在司法改革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大都与他的努力有关。比如将沿袭几千年的司法、行政分离,搞司法独立;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设总检察厅,受法部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等。
  与中央的司法改革相呼应,袁世凯着手进行地方司法改革。直隶是地方司法改革的试点,袁世凯选择天津作为直隶的突破点,先在天津进行试办。到1907年2月,天津司法改革初见成效。天津府设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县设地方审判厅,天津城乡分设乡谳局四处,天津地方司法体系初步确立。
  与地方司法改革紧密相连的就是刑狱制度的改革。他多次派人到东邻日本学习,具体考察日本的监狱,“以日本大阪监狱习艺法良意美,饬令(天津府凌福彭)前往考察一切,详细记载,以资仿效”。随后在天津和保定各设立一所习艺所,进行试办。天津习艺所有大小房屋241间,厅屋、工厂、监所、浴场、医室、病室、厨房、厕所一应具备,清洁卫生,袁世凯实际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所文明监狱,就管理而言,管教结合,劝惩并施。根据犯人的个人兴趣和需要,每人在所期间要学习一二种工艺,工艺有粗有细,先简后繁,逐步提高,“要在因才施教,就地取材”。⑦犯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变,犯人的人权得到尊重,这在中国来说是首创。
  6.推动预备立宪,试行地方自治
  袁世凯是清政府内部官僚立宪派的领袖,他与张謇等民族资产阶级立宪领袖上下呼应,共同推动清廷迈上立宪道路。1905年7月,袁世凯奏请清政府派大臣赴东西洋考察政治,了解各国情况,以备中国参考,“乙巳六月,直督袁制军世凯奏请简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以为改政张本。朝旨俞之。”①袁世凯的奏请被清廷采纳。为表示对清廷此举的全力支持,袁世凯慨然从直隶拨银十万两作为五大臣出国考察费用。②1906年8月,五大臣回国上奏《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要求立颁明诏,以定立宪国是。慈禧太后阅后,“踌躇莫决,急召世凯入商。世凯26日入京,奏言变法须先组织内阁,组织内阁须先从官制入手,孝钦许之。”③他接连四次面陈西太后说:“若不及早图新,国事不堪设想。”④西太后终于采纳了袁世凯等人的意见,9月1日,清廷颁布了预备立宪诏书,宣布:“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但未可操切从事,先从官制入手。”⑤清廷的预备立宪活动经过袁世凯、张謇等人的上下努力,终于开始启动了。
  地方自治是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袁世凯同样走在全国各省之前。袁世凯等认为,根据欧美国家的历史经验,“地方制度,必先乎立宪政治而兴”。⑥所以要实行立宪政治,必须先从地方自治开始。清廷根据各方面的要求,谕令地方自治先从直隶、奉天开始试办。自1906年以后,袁世凯一面参与筹划清政府中央预备立宪事项,一面在天津试办地方自治,准备以天津县为试点,天津试办成功后再推行到直隶各州县。为此袁世凯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组织宣传到调查户口、选民登记,从初选到复选,最终于1907年8月18日(七月初九)宣告天津县议事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选举,袁世凯派人代表自己表示祝贺:
  今日为天津议事会成立之日,可以为天津贺,并可为直隶全省贺。不但为直隶一省贺,且可为我中国前途贺。自客岁预备立宪之诏下,朝野士大夫莫不万口同声,曰地方自治为立宪之基础,于是各省纷纷议办自治。独天津地方自治奉旨试办,实在预备立宪诏旨之前,今果先各省而成立,则发达地方上之一切公益及增造天津人民之幸福者亦必先各省而收效。   天津既可为直隶全省之模范,亦各省急欲仿办者,是亦全国自治之模范也。全国之自治成而立宪之基础成矣。此所以为中国前途贺也。⑦
  他在《天津自治章程草案》上批示道:
  此次试办地方自治,为从前未有之事,凡在官绅务必和衷共济,一秉大公,以为全省楷模。凛之,慎之。仰将此项章程刷印多本,详候谘明。民政部并由府录报司、道查照。此批。⑧
  7.重视市政建设,不遗余力建设天津大都市
  20世纪初的世界,现代化、城市化在全球普遍开展。中国城市化开始于洋务运动,发展于清末新政。袁世凯的天津建设,为中国这一时期城市化的样板。袁世凯治下的天津,不仅区域扩大,人口增多,天津的现代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时袁世凯兼任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关内外铁路借款余存项下拨出英金3万镑,命关内外铁路总局于海河北加设一车站,即天津北站。袁世凯以天津北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一个河北新区。他指令由北站向南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行辕修一条大道,即大经路(今天的中山路),然后以大经路为中心,南北向向西依次修筑了二、三、四经路,东西向从南到北依次修筑了天、地、元、黄纬路,这些道路纵横垂直交叉,形成了新的笔直的街区。河北新区的建设,大大开拓了天津市区,而且逐渐取代老城区,成为天津的政治中心和文化商业中心,这是天津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袁世凯不仅开发建设了河北新区,而且还对天津老城区的街道、房屋进行改造,大大改变了天津的市容风貌。袁世凯专门设立工程局,统一规划城市的发展,街道的修筑、门面房屋的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设计等,都由工程局统一办理。
  袁世凯还引进电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安装照明系统,提高了天津城市的品位。据我掌握的资料,天津的电车,是中国最早的。袁世凯对西方现代化城市称赞不已,他说:
  欧美各国通都大邑,电汽各车纵横驰骛,故能荟萃商旅,百货骈臻。电灯照耀,通宵不息,巡警易于稽察,盗贼无可潜纵,于闾阎更有裨益。①
  总之,袁世凯在新政期间,对天津城市进行了全面建设。经过几年的内整外治,使天津城的市容风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天津成为北方最大工商业城市的地位更加牢固。袁世凯建设天津的这一过程,其弟子沈祖宪等概括的比较准确。他说:
  公(指袁)既驻津……一意整饬,内政外交,抚辑创残,重谋建设,气象焕然一新。■骈填,街衢修治,一以文明各国都市规模为法,开全国进化之先基,论维新者,莫不奉天津为圭臬焉。②
  8.发起和推动清末禁烟运动,取得显著实效
  烟毒泛滥,危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摧残,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巨大祸害,新政期间,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还发起和推动了清末禁烟运动的开展。
  1905年,唐绍仪奉命出使印度,与英国谈判关于中国西藏问题,梁士诒作为唐绍仪的随员一同前往。梁士诒在会议期间,对印度鸦片的生产、制作及销售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调查,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向唐绍仪提出严禁鸦片问题,得到唐绍仪的赞同。二人回国后向袁世凯认真进行了汇报。袁世凯大为赞同,并制定了从外交和清廷两方面做工作的步骤和方法。袁世凯、唐绍仪、梁士诒分头行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内得清廷的支持,外得英国的配合,清末禁烟运动由此发端。
  1906年9月20日,清廷发出禁烟上谕,标志着禁烟运动的正式开始。禁烟上谕谓:“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瘤,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③
  外交方面,唐绍仪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进行了多次会商,英国最终同意逐年减少由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即从1907年起,出口中国的鸦片,每年减少一成,十年禁绝。前提条件是中国政府必须自己严禁鸦片。由于中国政府的禁烟,英国政府不得不遵守承诺,至1917年,英国由印度进口中国的鸦片绝迹。80年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任务至此完成,九泉之下的林则徐应该含笑了。④
  袁世凯在自己的辖区北洋推行禁烟,不遗余力,特设直隶禁烟总局,专司禁烟之事。早在1906年12月,他就制定了直隶禁烟章程十条:一、严厉禁止种植罂粟;二、吸烟者给牌注册;三、勒令吸烟者递减;四、禁止开设烟馆;五、稽查土药店;六、施药戒烟;七、设戒烟会;八、地方官查禁,分年较核,以定功过;九、官员限期戒烟;十、递减、禁止洋药进口。⑤直隶督署所在的天津,袁世凯认为:“尤宜首先禁绝,所有天津城厢内外,应责成南北巡警局切实查明,凡有开灯之烟馆,统限于十月底以前概行歇闭,不得稍涉玩延,致滋隐匿。并谕饬各处饭庄酒楼,不得备烟供客。至租界地方,应由津海关道会商各国领事官,所有界内开灯烟馆,酌定期限,一律饬禁。”⑥袁世凯在直隶的禁烟,下手早,行动快,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为各省又树立起一面禁烟的旗帜。
  由此可见,北洋新政是一次全面的改革运动,最有成效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北洋新政是袁世凯创造的新政样板,引领清末新政的向前发展。
  三、清末新政的最大受益者
  ――北洋集团崛起
  在新政过程中,袁世凯的团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北洋集团,成为清末最大的政治势力。
  1.北洋集团崛起
  北洋集团,集中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我曾在《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一书中将这个集团概括为:凝聚了全国许多人才的政治集团、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官僚群体――勇于锐意进取的改革力量,是清末新政的一支中坚力量等。⑦
  军事人才: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北洋三杰为代表(清末总督、侍郎、都统,民初总长、总理、执政,总长、总理,代理大总统)。
  政治人物:徐世昌、唐绍仪、赵秉钧等(清末总督军机大臣,巡抚、邮政大臣,侍郎;民初先后国务总理)。   经济人才:周学熙、梁士诒、杨士琦等(清末经营金融、工矿、铁路、轮船、电报等新型产业,民初财长、总统府秘书长、政事堂左丞,相当于副总理)。
  外交人才: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等(清末外务部侍郎、外务部大臣,民初交通、外交总长)。
  教育人才:严修、傅增祥等(清末学部侍郎;直隶提学使、全国教育会副会长;民初教育部长)。
  2.北洋集团控制的区域与部门
  区域方面:从北到南依次为:东三省、直隶、山东、江北等区域,遍布北洋人才。
  中央行政机关:邮传部、外务部、巡警―民政部、练兵处等是北洋集团控制的部门。
  3.北洋集团控制的武装力量
  北洋新军6镇和第十三混成协,总数在八万左右,居全国新军的一半以上。
  4.北洋集团控制的新型企业
  铁路:京汉线及其支线、京沈线等
  航运:上海轮船招商局等
  邮电:上海电报总局等
  煤炭:滦州矿务局等
  金融:北洋造币局、天津官银号等
  北洋集团的兴起仅仅是五六年间的事,是随着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同时进行的,是随着新政的深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个军事政治集团,与曾国藩的湘系、李鸿章的淮系集团相比,均超乎其上,是清末实力最大的政治集团。
  如何认识新崛起的北洋集团?主流学术观点认为,北洋集团是袁世凯扩张自己实力的结果,奠定了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或者就说北洋军阀的兴起,北洋军阀代表了地主、官僚、军阀、买办的利益,因此北洋军阀是中国社会腐朽反动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原来笔者也持同样的观点。近年经过笔者对北洋集团的深入研究,改变了这一看法。笔者认为:北洋集团是清末新政期间崛起的新兴势力、进步势力,他们的崛起与成长,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的改革力量,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较多的现代性,他们是这一时期现代化的领导力量。①
  北洋集团的崛起威胁到清廷为核心的清政府,摄政王载沣上台控制大权不久,就将新政功臣袁世凯罢黜,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和失策,不仅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的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袁世凯被摄政王开缺,引起了人们对袁世凯的同情,为袁世凯加分。三年后,袁世凯之所以在武昌起义后东山再起,之所以被南北各种政治势力所认同,中国南北统一非袁不可,中华民国大总统非袁不可,是新政时期袁世凯所作出的贡献为基础的,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改革家的形象,应该成为历史的记忆。
  【作者简介】张华腾,男,1955年生,河南滑县人,安阳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袁世凯北洋集团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zhishi/80998/

上一篇:择天记演员表_择天记武器排行榜
下一篇:王者荣耀至尊星耀段位是什么意思|王者荣耀至尊星耀段位是什么?
《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与清末新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