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形势

来源:知识百科 发布时间:2020-07-01 点击:

【www.wnzmb.com--知识百科】

  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地缘事件。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网络调查表明,“中国崛起”高居第一,远超美国的“9.11”和攻打伊拉克等,成为全球最受关注事件。但对于中国人自己来说,这种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以下是我能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国当前的形势,以供大家参考!

  中国当前的形势

  稳住经济基本盘 把握发展主动权——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安蓓

  中共中央政治局1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当日公布的中国经济首季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经济复苏步伐正在加快。

  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

  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这已在外界预期之中。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传播,挽救了大量同胞的生命,也不得不付出一些短暂的经济代价。”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不能把今年经济增长和常规年份简单比较,要用平常心看待。

  疫情大考下,我国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在挑战中积极应对——

  3月份,工业产出规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5.9%,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8%,降幅比前两个月收窄8.7个百分点。

  从危机中捕捉机遇——

  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

  “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二季度经济预计将明显好于一季度。”毛盛勇说。

  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增强紧迫感

  4月8日,武汉在“解封”当日迎来2020年首场“云招商”。

  当天签约69个项目,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保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总金额达2451亿元。其中,11个总部项目落户武汉。

  “重启”的武汉,正在复苏中迎来新的希望。

  距离武汉1000多公里外,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防疫、复工同步推进,智能建造助力提速。“首节沉管顺利横移下水,伶仃洋大桥和中山大桥施工进展迅速。”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铜说,目前项目全线到岗8578人,超过节前在岗人数。

  重大项目开复工提速、在华外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市场消费触底回升……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流动中国”在复苏中绽放活力。

  “随着国内更多企业恢复正常运行,中国经济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出低谷。”日本共同社当日的报道称,全球疫情的蔓延意味着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可能是“逐步的”。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衰退程度可能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

  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投资和消费数据虽然均比前两个月有所改善,但降幅仍然较大。

  “当前外部情况更加复杂,国内需求总体疲弱,企业面临需求不足、订单有所下降的困难。”毛盛勇说,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提高精准性。

  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保就业的前提是中小微企业的企稳和复苏,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疫情影响,多措并举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仗打赢了,全面小康就更有质量,更经得起历史检验,更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毛盛勇说。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政治局会议为当前经济工作把脉定向——

  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外部环境越复杂,练好内功越重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当前更要扎实做好自己的事,变压力为动力,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财政、货币、就业等宏观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落实落细,让政策充分发挥效应。

  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围绕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政治局会议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会议还强调,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际物流畅通,严把防疫物资出口质量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当前的形势

  国际战略形势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力量格局加速调整,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现有国际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和挑战,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国际格局朝哪个方向走,世界形势变化成什么样,未来是一超独霸还是多强纷争,是和平还是战争,都是需要回答和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在顺应和推动时代发展大势中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当今时代,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调整,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深度演变,全球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针对国际形势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也十分突出,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各种争端与摩擦此起彼伏、相互交织。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美欧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贸易摩擦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重大冲击。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未改变,但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严重冲击。

  一是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根源。世界强国为实现所谓“绝对安全”,以强大军事实力为支撑,对其他国家频繁实施或威胁实施军事干涉;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逆全球化潮流而动,试图重塑国际经贸规则;打着“民主”“人权”旗号,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民主模式、推动“颜色革命”,企图颠覆对方政权。

  二是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相互叠加,冲突和对抗氛围加剧。强调本国利益、忽视共同利益;强调竞争、忽视合作;追求短期利益、排斥长期政策,世界和平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是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从中东向全球范围外溢,对世界安全和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和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导致的局部地区动荡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国际力量对比加速调整,但“一超多强”格局难以出现大的变化。当前国际体系加速转型,突出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显著变化,即西方传统大国影响力下降和非西方新兴大国力量上升。

  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其经济和政治地位提升,其群体性影响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使得世界力量中心更趋多元。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特别是受国内政治斗争、中东乱局、恐怖主义威胁等因素制约,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

  二是西方势力内部面临激烈的政治博弈和复杂难解的社会治理难题,主导世界的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是非国家行为体大量涌现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国际和地区性组织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展,各类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社会交往,成为政府扩展影响的重要渠道。

  尽管如此,世界力量格局也难以在短时期内发生颠覆性转变,美国“一超”地位难以改变。今后一个时期,东西方的力量对比态势将继续发生变化,但这种升降兴衰、转移更替将是个长期过程。

  地缘政治思维回归,大国之间竞争与博弈加剧。历史上,地缘政治思维曾主导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地缘政治思维不仅没有减弱,而且有不断强化趋势。

  美国越来越强调从地缘政治角度来思考问题。2019年6月29日,在美国颁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中,明确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战略对手。在欧洲,美国推动北约实施多轮东扩,不断挤压俄战略空间。俄罗斯则凭借自身军事优势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叙利亚问题上与美持续角力。

  在亚太,美国不断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美国推进“印太战略”,试图构建“亚洲版北约”,在更大范围内对冲中国崛起,拓宽美国的战略回旋空间,使美国更自如地充当“离岸平衡手”。大国竞争加速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扩展。太空、网络、深海、极地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领域和争夺战略制高点的新平台。

  现有国际体系遭受严重冲击,秩序之争成为当今国际斗争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制度和规则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依靠这套体系,西方特别是美国享受着制度上的红利。但现在美国认为,当前的国际制度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美国的利益拓展。在美国看来,在现有体系秩序之下,新兴国家有选择地利用规则获取经济利益而逃避了责任,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获益者;而美国作为领导者,其付出的成本和收益是极不匹配的。

  两年来,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伊核协议、人权理事会等一系列协议和组织,试图打破旧有秩序,建立新的游戏规则。美国提出改变现有制度、体系,并非要放弃领导地位,而是要使现有秩序碎片化,重构对美国有利的制度规则。这样,美国不仅可以继续依靠制度获利,而且可以使美国逐步从国际责任中退出,从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对美国有利的方式维持其霸权地位。

  在新旧秩序的转换过程中,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也希望改变以往西方大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局面,建立更加公平、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秩序之争的核心是规则之争,而规则之争的背后则是主导权之争。国际战略形势发展演变的可能趋势

  当前,在世界秩序、国际观念、国家间博弈模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可能会发生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重大变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无可能建立起排他性的新的国际体系?

  历史上美国通过建立排他性体系遏制对手早已有之。冷战初期,美国纠集整个西方世界对当时的苏联进行全面封锁,迫使斯大林不得不于1952年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后又联合东欧国家成立了对应于欧共体的“经互会”。

  当前,西方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在各领域的相互依赖程度使得美国建立排他性体系受到极大制约。但随着双方博弈对抗不断加剧,形成这种国际体系的现实危险性依然存在。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遏制”中国,采取了许多实质性措施。在科技方面,美国设立科技“柏林墙”,把对中国的技术管制从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扩展到新型技术和基础性技术。

  自2018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制定新法律或修订原有法律,收紧本国对外资安全的审查机制。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也在显著增加。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醒国际社会:警惕世界出现大分裂。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观念,正在推动这一危险趋势深入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未雨绸缪,做好准备,理性应对。

  军备竞赛升级有无可能使世界回到冷战时的危险状态?

  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军备竞赛的白热化曾数次令世界走向核战争的边缘。正是基于对这一危险的理性认识,双方于1972年和1987年相继签署了《反导条约》《中导条约》,这对缓解双方紧张对峙形势、避免核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军备竞赛的阴影又重新回归国际舞台。2019年,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这是美国自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以来的又一重大战略举动。它意味着美国在发展进攻性战略武器方面已经挣脱了所有束缚。俄罗斯则与美国针锋相对。2019年2月5日,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命令研发海基“口径”发射系统的陆基版本以及陆基高超音速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相关研制工作将在2022年前完成。普京要求国防部重点关注“匕首”空射超音速弹道导弹、“别列斯韦特”激光武器、“先锋”高超音速滑翔系统、“萨尔马特”重型导弹、“波塞冬”无人潜航器等武器进展。

  当前,无论从经济实力和国家发展目标看,俄罗斯并无同美国重启军备竞赛的意愿,但美国一旦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将对俄罗斯构成重大战略威胁,这是俄罗斯对美国作出强硬反应的重要原因。美国重启军备竞赛并非仅仅针对俄罗斯。兰德公司2016年就提出,美国可沿日本到南海再到波斯湾一线部署陆基弹道导弹,迫使中国耗费巨资建造导弹防御系统。

  在中国实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通过军备竞赛消耗中国、迟滞中国的崛起,也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国和地区性的军备竞赛初露端倪,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既考验大国政治家的智慧,也考验全人类的理性。

  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蔓延有无可能侵蚀甚至摧毁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和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繁荣稳定的政治经济规则建立起来,通过相应制度安排解决国际矛盾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共识。冷战结束后,国际制度进一步完善,国际观念进一步发展进步,以民主、平等、协商、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盛行为人类发展进步的进程投下了阴影。民粹主义等逆潮流而动的观念背后,凸显的是贫富阶层的分化、本地人和外来移民的冲突,反映的是各国特别是西方世界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这些观念体现在内外政策上,具体表现为:政治层面趋向保守主义,经济层面趋向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层面趋向本土主义。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很多国家都在构建自己的“利益孤岛”,都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手段捍卫和扩大自身利益。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向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同时挥舞起贸易大棒,许多欧洲国家采取了极为严厉的限制移民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包容与合作的氛围在削弱,冲突和对抗的氛围在上升,既有国际体系和国际观念正在面临严重冲击。

  大变局之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继续将国内发展置于优先地位,以雄厚的国力有效抵御各种战略风险。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战略风险呈现增强趋势,对国家安全发展构成严重挑战和冲击。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战略威慑力的不断提升,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以及大国之间的全面对抗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国家核心利益面临迫在眉睫的现实危险,我们都应坚持既定战略,集中主要资源和精力,专注于国内发展和改革,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夯实国家发展基础。

  国与国的竞争既是实力的博弈,更是制度的较量。当前,中美之间的矛盾问题看起来体现在贸易、科技、金融等多方面,但背后支撑的是制度设计,是现代国家的治理能力。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应对国内发展难题还是面对国际风险挑战,都应该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国际社会关注日益强大的中国发展方向的回应,也是对实现自身目标及其路径的必然选择。积极推动构建平等互利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摒弃“以邻为壑”“零和思维”,秉持民主平等、合作共赢理念,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进新秩序的建立。扩大各国利益交汇点,让利益惠及各国作为政策及行动的出发点,使新的规则制度体系能够反映最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继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实现全球有效治理。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西方社会以及周边有关国家的疑虑也在同步上升。对于中国来说,如何营造和谐有利的国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国家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国际疑虑,减少因误解而出现的阻力和障碍,是目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效清晰地阐明自身意图,通过自身的善意行动以及与各国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取得世界的认同和理解。

  既合作又斗争,保持中美战略关系的动态平衡。面对战略压力,片面的斗争或妥协思维都是不足取的。当前,中美在经济方面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已形成荣损与共的局面。在传统安全领域,也都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相互威慑相互制衡状态。

  从这一现实出发,将协调与合作作为处理大国关系的基本方式,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同美国在全球和地区性问题上的合作,在不危及中国关键核心利益问题上,尽可能地积极合作,不断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涉及到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时,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在维护自由贸易体系、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中国和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共同的利益,应通过加强同各国在全球议题上的合作,夯实双方的信任基础,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讲信修睦,营造对我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平稳定的周边形势不仅有助于中国继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还有利于使域外大国丧失介入地区事务的借口。积极落实“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按照政治上讲信修睦、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守望相助、人文上心心相印、地区机制上开放包容的原则,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之间推动建立起一种涵盖利益、责任、命运在内的共同体。加强与周边地区安全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功能性合作减少彼此敌意,加强战略信任,建立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加紧推动与相关国家的谈判进程、会谈机制和建立有操作性的管控争议的框架机制,保证周边的安全稳定。

  中国当前的形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为我们坚定信心、深化认识,做好2019年经济工作指航定向。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经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科学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沉着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基本稳定

  2018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按照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是经济基本维持在合理区间。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2018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物价走势温和适中,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生产领域价格总体平稳,工业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剪刀差收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18年11月末,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9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维持在5%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和外资的影响还没有显现。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8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5%、40.4%和53.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需求结构不断改善。虽然基建投资明显回落,但制造业、房地产、民间投资稳定,服务消费需求旺盛,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0%,比2017年同期提高14.0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是新增长动能有所提升。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光纤、智能电视等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关的养老、医疗、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供给水平提高。咨询、物流、信息、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势头较好。

  四是经济效益和质量有所提高。产能利用率保持稳定。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与2017年同期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4.7%,大大高于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杠杆率降低。2018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扎实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3.4%,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2017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1%。

  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民营企业困难增加、基建投资回落过快等问题,国际经济环境较为严峻,中美经贸摩擦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这些问题和挑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19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针对我国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政策和主要工作。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第一,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资本管制,保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二,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结构性政策的主要抓手,2019年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要提升产业链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第三,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加快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第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要以深化金融财税改革化解金融风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要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总体来看,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2018年相比更为复杂严峻,我们预测,投资增长速度会有所回升,消费稳中略降,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价格总体稳定,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的剪刀差缩小,总体上经济增长将有所减慢。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定经济的效应将继续显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号有利于稳定企业的信心,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政策会逐步发挥作用。建议把201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以上,物价控制在3%左右。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zhishi/120061/

上一篇:中国工会章程(2019年最新版)最新中国工会章程
下一篇:中国政法工作条例
《中国当前的形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