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案]特殊教育语文教案

来源: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19-08-27 点击:

【www.wnzmb.com--语文教案】

范文一:特殊教育概论教案一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概念 (P1-2)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对象 (P2-6)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意义 (P6-7)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特殊儿童观

第一节 特殊儿童的存在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发展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四章 特殊教育的体系

第一节 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

第二节 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

第五章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第一节 视力残疾学生

第二节 听力残疾学生

第三节 智力障碍学生

第四节 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第六章 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课程

第三节 特殊教育教学组织

第七章 特殊教育教师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性质

第二节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第三节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 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

第八章 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

第一节 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

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

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课时:4

导 言 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

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

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本课程将

学习和探讨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特殊教育?

那些人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与特殊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的活动,凡是有目的的增进

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

碎的,都是教育。(王道俊、王汉澜,198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

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的

社会人的活动。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们对教育的定义也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人们

对教育分别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加以重新界定,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理解教育的概念对于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理解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有重要的帮助。

(二)特殊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特殊教育?可以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形式、方法等角度来下定义。

1、从教育对象的角度

? 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又称为“缺陷教育”、“残疾人

教育”、“残障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disabled children)

? 广义的特殊教育: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

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出者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exceptional children)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特殊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具体划分,如我国的视力

残疾教育、听力残疾教育、智力残疾教育、超常教育、工读教育等等。

2、从教育形式、方法等多角度下定义

? 朴永馨: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与一般的或经过特别

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的或特殊

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辞典》)

评: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般目标,也有特殊目标;二是在教育措施或手

段上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三是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 汤盛钦: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

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评:一是指出了实施机构;二是点明了教育的对象;三是给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 方俊明: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

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 盛永进:特殊教育是针对个体特殊异常身心差异,旨在满足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个体

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 刘全礼:特殊教育是指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

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

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

二、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的关系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学是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念。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是

培养特殊学生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理论是特殊教育活动实践的概

括和总结;特殊教育学,special pedagogy则是研究这种活动的一门学问,是特殊教育理论系统化、范式化、

科学化的标志,特殊教育学依赖于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成熟。特殊教育学是研究这种活动、现象及其规

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是教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分支学科。特殊教育学一般是以学前和学龄特殊

儿童少年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由于二者都离不开教育活动这一基本点,因此,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活动成为

二者的结合点。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对象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以前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简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

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或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那么,那些儿童才是特殊儿童呢?

特殊和正常是相对的概念。特殊的理解。学术界一般从概念性和操作性标准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

医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

统计原理认为,人的行为特征、智力状况大致上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如:韦氏智力分布表所示,占人

口总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即95%的人,其智商在70-130之间,所以,将负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低于

70的人成为智力落后者;将两个标准差以上,即智商高于130的人称为智力超常者。

医学原理认为,没有疾病的人,便是正常的人。如体温37度;人体23对染色体等。

社会常模原理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有一种长期形成的、大家认可的、比较稳定的社

会行为标准。如,三岁儿童一般都能接受上厕所的训练,大多四岁的儿童能够玩耍简单的玩具。因此,通

过对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行为观察,可以对儿童发展的正常或特殊做出一定的判断。

比较而言,根据统计原理和医学原理的标准来判断儿童发展的正常或特殊,更有一定的客观性,而社

会常模的标准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在实际的特殊儿童的评估和鉴定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综合运

用上述三条不同的原理或不同的模式来区分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

一、特殊教育对象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

1.狭义的特殊教育对象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传统看法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是那些身心有缺陷的学生。

(1)1934年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的说法;

(2)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94—142号联邦法令《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规定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有11

种:

?

?

?

?

?

?

?

?

?

? 聋 deaf、重听 hard of hearing 智力落后 mentally retarded 畸形缺陷 orthopedic impairment 其他健康缺陷 other health impairment 严重情绪紊乱 seriously emotional disorder 特殊学习障碍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言语缺陷 speech impairment 视觉缺陷 visual impairment 聋盲 deaf—blind 多重障碍 multihandicapped

1997年美国新修订的《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又补充了自闭症(Autism)、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两种特殊教育对象,并以听觉缺陷(hearing impairment)取代了重听,将言语缺陷改为言语

或语言缺陷(Speech or 1anguage impairment)。

这将人类已知的各种残疾、缺陷和障碍的类型几乎都包括进去了,这也是特殊教育领域所指的狭义意

义上的特殊教育对象。

概括地说,狭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是指身体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或障碍的学生(儿童、少年),或被简称

为“残疾儿重”、“缺陷儿重”或“障碍儿童”,具体指那些生理功能、解剖功能、心理和行为异常或丧失,

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学习或活动能力的儿童,不包括超出儿童和轻微违法、犯罪儿童。

(3)我国关于狭义特殊教育对象的界定和类别划分

我国特殊教育界所指的特殊教育对象是狭义概念的特殊教育对象,通常称为“残疾人”、“残疾学生”。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条对残疾人、残疾人的类别做出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在狭义特殊教育对象的划分上,我国大陆有一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即将有品行问题的儿童划入广义特殊教育对象,而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将其作为情绪与行为有障碍学生中的一种,列入狭义特殊教育对象。

(4)关于狭义特殊教育对象中“缺陷(损伤)、残疾、障碍”三个词语的界定及其关系的探讨

由于狭义的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缺陷,因此他们不仅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对象,而且往往首先是医学研究的对象。医学界论及他们时会使用“缺陷”、“损伤”、“残疾”、“障碍”等术语。尽管这三个词有时候交替使用,但它们的内涵并不相同。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保健方面的经验及对疾病后果的评定分类,对“缺陷”(我国大陆也有用“损伤”一词的)、“残疾”(我国台湾称为“残障”,香港称为“弱能”)和“障碍”三词的概念作了定义和区分(见下表)。 WHO对缺陷(损伤)、残疾和障碍的定义

术语

缺陷(损伤)impairment

残疾 disability

障碍 handicap 定义 心理、生理、解剖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缺失或异常。 由损伤造成的、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或缺乏。 由于损伤或残疾而使得个体在完成正常任务(取决于年龄、性别和社

会或文化因素)方面受到限制或阻碍的不利情况。

来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3)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 (pp.27-29).Geneva, Switzerland: Author

损伤是指身体某一部分或器官功能的丧失或缺损(如肢体缺损)。

残疾是指由损伤所导致的个体以正常方式完成特定任务(如行走、看、添加一个数字)的能力上的限制。除非残疾导致了教育、人格、社会、职业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否则残疾人就不是具有障碍的人。如:一名丧失一条腿的儿童使用假肢,并且在校内校外都没有功能上的问题,至少在物理环境方面,他是没有障碍的。

障碍是指有残疾或损伤的人在与环境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或不便。残疾可能在一个环境中造成障碍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则不会。当这个装有假肢的儿童在篮球场上和那些没有残疾的同伴比赛的时候,他可能是有障碍的,但是在教室里,他可能是没有障碍的。残疾人体验到与他们的残疾毫无关联的障碍,这些障碍源于其他人的消极态度和不恰当的行为。限制残疾人进入学校、参加工作或社区活动以及限制他们充分参与其中的能力都是没有必要的。

2、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

正如“特殊”一词有“超出一般”和“不同于同类的事物和平常的情况”两种含义那样,身心发展缺陷造成的不同于一般情况属于特殊,身心发展超出一般也属于特殊。因此,国外特殊教育界还从身心发展异常的角度来界定特殊教育的对象,即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

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指一切特殊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有缺陷的儿童(一个或

几个方面明显超出常态的学生)。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既包括低于常态(正常)发展的学生,也包括高于常态(正常)发展的学生。因此,广义的特殊学生(儿童)习惯上又被称为“异常学生(儿童)”、“偏常学生(儿童)”。

如:我国台湾对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规定。 特 殊 教 育 对 象

身心障碍 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障碍、身体病弱、严

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和其他显著障碍

12种

资赋优异 一般智能优异、学习性向优异、艺术才能优异、创造力优异、领导才能优异和其他

特殊才能优异 6种

以上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划分可以被称之为细分模式,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属于这一种分类模式,也是最传统的分类方式。

3、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儿童)

20世纪后期,国际特殊教育领域对给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学生(特别是对儿童)贴上“标签”,具体指出其是某种缺陷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做法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心理有消极甚至创伤作用。同时,基于对特殊儿童认识上的深化,特殊儿童的范畴也已不限于狭义或广义上的理解和划分。于是出现了不分类的做法。1981年英国的教育法中首先取消了给特殊儿童分类的做法,并采用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这样的称谓。以后还有人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的称谓。现在,“特殊教育需要”一词在国内外特殊教育界,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说明它所体现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泛指一切在学习能力与学习方面与一般学生差异较大,不易适应教学环境,需要特别辅导的儿童。这些儿童可以因身心方面缺陷或学习能力障碍,也可以因资赋优异或处境不利而产生学习问题,需要特殊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其含义比广义特殊儿童的概念含义还要广,是指身心异常引起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或学习者。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特殊教育需要’’是指其需要来自残疾或学习困难的所有儿童和青年。

从称谓上由“残疾儿童”、“特殊儿童”向“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需要儿童’,的转变,反映出人们对什么是特殊儿童,已从最初基于医学分类着重生理方面的差异,向后来着重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差异,再到现在着重教育上和学习方面的差异这样一种认识上的变化。

补充:

医学-心理学模式的主要特征:由专家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开出处方,给特殊儿童分类,最后进入与外界隔离的各类特殊学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模式逐渐在特殊教育中占主导,这种模式主张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反对将特殊儿童安置在具有隔离性质的特殊学校中,使他们终日生活在同类人狭小的圈子里,认为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有的国家提出要“回归主流学校”,有的国家提出进行“一体化教育”,目的都是要打破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的篱笆和围墙,把特殊学生统合到普通学校中来。

然而,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即“一体化教育”只是注重特殊儿童适应普通学校的课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教育。因此,现在人们已逐渐不再使用“一体化教育”,而是更多地使用“全纳教育”。

三、特殊教育对象的基本状况

(一)特殊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

1、特殊儿童的发生率

Incidence rate of special children,指一定时间内某地区新发现的特殊儿童的频度。通常指1年内新发现的特殊儿童与该地区儿童总数的比率。

如:某地区儿童总数是100万,一年中新发现的特殊儿童数是3万,则该地区特殊儿童的发生率是3%。

2、特殊儿童的出现率

Prevalence rate of special children,也称流行率,指特殊儿童出现的频率。通常指某个地区特殊儿童的数量与儿童总数的比率。

如:某地区的儿童总数是100万,特殊儿童数是10万,则该地区特殊儿童的出现率是10%。

发生率与出现率的大小受多个因素制约:定义及其标准;调查工具和方法;地区;年龄等。

不同地区与国家特殊儿童少年的出现率一览表(P9)。

(二)我国残疾儿童少年分布方面的主要特点

1、城乡差别非常显著,总体上乡村残疾儿童显著多于城市。

2、地区差异非常显著。经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比经济、卫生条件好的地区的残疾人的比例要大。

3、年龄差异显著。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残疾的比例也增加,但在某些具体的残疾类别上儿童发生残疾的比例反而比成人高。

4、性别差异显著,男性残疾儿童多于女性。

5、残疾的原因复杂,呈现出多样性。

6、轻、中、重度残疾儿童差异显著。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意义

特殊教育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特殊教育的内在意义,即何谓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内在功能是什么。二是指特殊教育的外在意义,即特殊教育的功利特点,为什么要办特殊教育。

一、特殊教育的内在意义

1、对特殊儿童内在生命价值的确认。哲学人类学认为,人作为人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的价值,它是一

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残障儿童作为人的存在,其生命发展权是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剥夺的。因此,特殊教育的价值独特性首先在于对残障儿童内在生命价值的确认、尊重,实现人的权利平等。people first。

2、对特殊儿童生命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物质的、精神的)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的责任在于不断提高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的尊严。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过程,既是确认特殊儿童生命价值的过程,也是对整个人类价值不断发现的过程。

3、对特殊儿童生命潜能的发掘。任何人生来都有一定的潜能,特殊儿童也如此。潜能是人足以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没有完全社会化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社会化的人的前提条件。但人的潜能很少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些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出的发挥。充分认识特殊儿童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4、对特殊儿童生命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既是生理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马斯洛指出:“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从这个意义上,特殊教育不仅展示了人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勇气和超越局限发展生命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显示出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人性光辉。总之,特殊教育是为了生命的解放与实现!

二、特殊教育的外在意义

1、经济意义:一是对国家而言;二是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而言。对特殊儿童早期的经济投入,可使得他面学会自理,且做到自立,而减少社会对他们生命中、后期的特别经济资助。如,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曾经立誓:宁可少办一座工厂,也要多办一所特殊学校。

2、标志意义: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社会文明的标志;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3、心理意义:教育是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体的需要,是个体心理的需要;教育的心理意义还表现在它的激励意义,如聋人博士李颖。

4、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第二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外和我国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当今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了解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理解特殊教育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世界上各类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出现的时间、地点、创办人;德.莱佩,海尼克,阿羽依,布莱尔,依塔得,谢根,蒙台梭利等对特殊教育的贡献;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对融合教育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课时:6

第一节 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

国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是指特殊学校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指的是特殊教育的发源地欧洲从原始社会晚期、奴隶社会早期大致到封建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际这一阶段。

国外对残疾人的认识经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早在史前时期,西方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这首先反映在对残疾人的态度上。纵观特殊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遗弃时代:在欧洲奴隶社会,以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46年)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对残疾人采取的是遗弃、灭绝的态度和做法。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斯巴达人为了对付奴隶们的反抗和暴动全都编入军队,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的惟一目的是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教育将本民族的贵族子弟训练成体格健壮的武士。因此,斯巴达的儿童一出生就受到严格挑选,凡是身体虚弱或有残疾的儿童即被抛人峡谷或弃之荒野,人气死去。这一时代残疾儿童没有生存权,从肉体被消灭。

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公元前427—347)写的社会政治理论著作《国家》中所主张的“理想国家”也要弃除残疾幼婴及私生子。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在其著作《政治》中也大声疾呼“让那个不准养活任何一个残疾儿童的法律生效吧”。鉴于奴隶主贵族中也有残疾人,在公元6世纪西欧奴隶社会晚期,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专门机构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对属于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残疾人规定了一些限制性权利。如“盲人、聋人和哑人可以成为继承人”,“盲人、聋人和哑人不可以经常留下遗嘱,但如果遗嘱是在得病,使他们成为盲、聋和哑之前完成的可以确认有效”等。同时,法律不承认残疾人有完全行为能力,禁止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

2.嘲笑时代:从古代到中世纪在阶级的分化过程中认为残疾是:魔鬼缠身。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残疾人的生命权虽然未像奴隶社会那样被褫夺,但他们的社会权、发展权、教育权是被剥夺的。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许多人沦为贵族戏弄的对象。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善良无辜者受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其中,长相丑陋的卡西莫多就典型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残疾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被封建贵族、教堂僧侣玩耍取笑的命运。

3.慈悲时代:中世纪宗教传教布道过程中,由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义的影响,救济弱者,收容残疾人也时有发生。例如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描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像《新约》、《马太福音》中“治好手臂枯萎的病人”、“治好两个瞎子”、“治好各种病人”的故事;《马可福音》中“耶稣治好瘫痪病人”、“治好伯赛大的瞎子”;《路加福音》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

4.国外特殊教育的萌芽阶段

国外特殊教育的萌芽阶段大致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到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之前这一阶段。14世纪至17世纪初,西欧各国经历了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和发展,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这就是世界史上所称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倡导人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讴歌“人是万物之灵”。人文主义的思想鼓舞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有所作为,大胆地追求和享受一切,这是对中世纪泯灭人性的神意神权的宗教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直接挑战和冲击。这种新的世界观在教育上奠定了人人有受教育的平等权的观念,也迎来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时代。

二、国外早期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1.思想的解放

英国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1478-1535)在他的代表作《乌托邦》一书中构想建立的社会“应该给所有儿童以良好的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鲜明地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公平性的思想。他在书中写道“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并批驳了批驳儿童智力迟钝不易学习的观点。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8世纪法国又兴起启蒙思想运动。在这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中产生的许多启蒙思想家以残疾人为例,就感觉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卢梭(1712—1778)在其1762年出版的名著《爱弥尔》中讲到了盲人的代偿强化特点。他说:“受有训练的触觉可代替视觉,为何不可在

某种限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有琴木的颤动和振动,便可只剩因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曾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

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倡导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迷信,强调知识来源于感觉。他不仅在众多的论文中涉及到盲人、聋人的认识问题,还专门写出两篇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简称《论盲文书简》)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简称《论聋人书简》)。在1749年发表的《论盲文书简》一文中狄德罗指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怎样形成各种图形的观念的?我认为是他的身体的各种运动,他的手在若干地点的相继存在,一个在他的手指之间通过的物体的连续不断的感觉,使他得到方向的概念。如果他把手指顺着一根绷得很紧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直线的观念;如果他顺着一根松弛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曲线的概念。说得更一般一点,他是凭着那些反复取得的触觉经验,得到对于那些在不同的点上感觉到的感觉的记忆的。他善于组合这些感觉或点,并从而形成图形。”他还认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不能凭视觉判别一个球形和一个立方体的。狄德罗所论述的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的这些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教育民主理念,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唯物主义思想都为公正地对待残疾人和创立特殊教育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身心缺陷产生的实质提供了客观条件。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也就必然会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生理学、生物学开始建立起来。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并提出了有关学说。解剖学的研究直接揭示了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

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1537—1614)在1614年出版的《观察》和其去世后出版的《医学实践》中把精神病人与弱智人区别开来。

法国医生皮内尔等人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病人与智力落后者的区别。自然科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身体器官功能缺陷的原因,正确认识残疾和残疾人,并且也揭穿了中世纪神学所散布的缺陷是“魔鬼精神缠身”,将残疾人视为妖魔,剥夺其人权的邪恶学说的本质,为特殊教育的创立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

3.个案探索

教育残疾人的实践揭示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可行性。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但此前对残疾儿童的个别教育尝试在16世纪就有文字记载。

(1)聋教育:

? 卡尔丹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意大利内科医生,著作:《论精神》。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需要专门组织教学,采用书面语和骨导方式可以教会聋人发音和理解书面语;哑人通过阅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

? 庞塞(1520—1584),16世纪西班牙聋人教育先驱性人物,尝试教聋儿阅读和书写,同时让聋儿用手指出文字所代表的事物,并将书写和发音联系起来。

? 博内特:从教聋童书写开始,教字母语音的音值,强调唇和舌的正确位置对发音清晰的必要性。发明单手手指字母。撰写《关于字母的变形和教聋哑人说话的艺术》,书后附有手指字母表,这是最早公布的利用手指字母帮助聋人学习语言的论述。他还注意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具体化。

? 阿曼:荷兰人,在教聋人的实践中形成用口语方式教聋童说话的观点,强调口语教学对聋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著作《书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学会说话的途径》,《关于言语的论文》。

(2)盲教育

盲人兄弟会 :英国,教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利用盲人在无视觉条件下定向行走的优势求得独立生存的途径。

(3)智力落后教育

? 皮内尔:法国精神科医生,最先将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区分开,提出白痴、精神病、智力落后是不同的病。

? 艾斯基罗尔:皮内尔学生,进一步把智力落后分为白痴、痴愚、愚鲁三类。

? 伊塔德(1775-1838):基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感觉,经验如果包含知识,知识是由经验产生的理念和聋教育根据聋生听不到声音的情况,发展聋生对身边日常事情的经验和理解的做法,从1799年开始对从巴黎郊外阿维龙森林发现的野孩子维克多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教育实验。虽然伊塔德最终没有把维克多转变成完全正常的人,没有学会语言,实验最终也未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伊塔德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对后来智力落后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出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

1.早期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

以学校形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相继建立,标志着特殊教育的正式诞生。

(1)1770年 法国 莱佩 巴黎聋校手语教学法;

莱佩( 1712-1789),男,法国聋教育先驱,有“聋人教育界鼻祖”之称。1770年(还有多种说法,如1760,1775等)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学校,成为正式聋人教育的开端。原为天主教神父,因在巴黎遇到一对年少的孪生聋姐妹,试图向她们传教,遂从1743年从事聋童教育工作。认为手势是聋人的自发语言和进行思维、交际的唯一媒介,主张在教学中使用手语。发明了法语手势符号体系,为手语教学法体系的创办人,由此法国成为19世纪早期欧洲两个主要的聋人教育中心和学派诞生地之一。对待口语教学,一说他持反对态度,一说他也认为教聋人说话及读唇是很重要的一课。与同时代的海尼克就两种教学法体系的优劣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著有《使用有条理的手势队聋人进行教学》、《为大量经验所证明的聋人教学中的正确方法》等书。

(2)1784年 法国 阿羽伊 巴黎盲校 (路易·布莱尔);

阿羽伊:1745-1822,男,法国人。盲人学校教育的创始人。用浮雕字母对盲人进行教学实验。1784年在法国巴黎建立世界上第一所盲童学校。1786年著《盲人教学经验》(又译《盲人教学笔字》)。后赴德、

俄等国协助建立盲人学校。因毕生对盲人教育的奉献,在法国享有“盲人之父”的尊称。

(3)1837年 法国 巴黎 谢根智力落后儿童学校;

谢根:1812-1880,又译为塞甘。男,法国精神科医生。智力落后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办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学校之一。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工作。1876年被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第一届理事长。其教育观念是促进儿童在生理、智力和道德方面的和谐发展,但特别强调儿童的感官经验。著有《白痴的精神治疗、卫生及教育》、《白痴及生理治疗法》。

(4)1817年 法国 行为不良学校;

(5)1832年 德国 慕尼黑库尔茨 肢残人学校。

2.早期特殊教育有影响的人物

(1)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1809—1852)

男,法国人。6点制点字盲文体系的创造者。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因外伤失明,就读于巴黎盲童学校,深感凸形字母无法书写且难辨认。在法国上尉巴比埃用一种凸点符号在夜间传递信息的方法启示下,1821年开始研究用凸点的排列组合代表字母,将点的总面积缩小在手指尖可触及范围内,确定以6个点为基础。1827年布莱尔毕业留校任助教。1829年首次公布6点制点字符号系统。1837年定稿并印制《法国历史》点字书,为盲人师生接受。直到1854年这套体系才得到法国官方承认。1879年柏林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各国盲校统一使用点字系统。至此,点字成为各国创造本国盲文体系的共同形式。为纪念他,国际上决定以他的名字——布莱尔作为点字盲文的通用名称。

(2)海尼克

Samuel Heinicke,1727-1790,男,德国聋教育和纯口语教学法体系的创始人。1755年做私人教师时接收第一个聋生,并受到荷兰医生阿曼写的《说话的聋人》一书的影响。1769年再次以教聋童为职业。1778年应家乡选民要求,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现名“塞缪尔·海尼克聋校”)。在聋人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张书面语教学。第二阶段认为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并用,但强调以口语教学为主。第三阶段确立纯口语法体系。认为:口语是发展聋人抽象思维的必要基础;先教聋人书面语有害,书面语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获得;手势、手语不是语言,必须要以说话、读唇才能完整地沟通人的思想。坚持用口语教学,并形成一套帮助聋人发音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纯口语法并未达到其预期目的,后期其观点有所改变。由于全力推广口语教学法,后人便把口语教学法称之为“德国式教学法”。与同时代的手语法体系创始人法国人莱佩进行了长期争论。

(3)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获医学学位的妇女,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896年她从罗马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师,接触到各种残疾儿童,开始研究残疾和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经过实验使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通过了小学各科考试,引起意大利教育当局的重视。1907年,在罗马举办“儿童之家”,招收3-6岁贫困儿童进行教育实验,力图以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用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建立关于正常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学”。认为新的教育应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儿童有天赋的潜能,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使其潜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肌肉训练,设计出一整套感觉训练教具及发展动作的器械,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按照严格的顺序使用和错作具体物体,进行自我教育。这些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等。

Maria Montessori, a pioneer in creating concrete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s that enhanced learning. She first studied children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and then extended her work to the study of young children.

(4)托马斯·加劳德特

Thomas Hopkins Gallaudet,1787-1851,美国第一所聋校的创办人之一。1814年在教育一名9岁聋女孩时对聋教育发生了兴趣。1815年赴欧洲学习聋人教育方法。先到英国,想向当时著名的聋人教育家布雷德伍德(Braidwood)学习其口语教学法,但由于布雷德伍德保守不肯传授,便转赴法国,师从莱佩的继承人西卡尔神父(Abbe Sicard),学习法国式的手语教学法。1816年8月回国。1817年4月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Hardford)创办了美国第一所聋人学校并任校长,至1830年辞职。1832-1833年间,被纽约大学任命为美国第一位教育哲学教授。曾编辑《美国聋哑人年报》杂志。其最小的儿子爱德华·加劳德特继承父业,成为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学院的首任院长。1894年后人为纪念托马斯.加劳德特对学校的贡献,学院更名为“加劳德特学院”,后又改称“加劳德特大学”。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惟一的综合性的聋人高等学府。

3.早期国外特殊教育的特点

具有探究性质。主体为私立教育;教育者多位医生和神职人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不完善。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

我国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是指从古代社会织锦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之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

1.我国历史上对残疾人的认识和态度

我国古人很早就对各类残疾现象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及解释。成书于公元前四百多年前的《左传·僖公四年》中有“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的解释。五声指音阶上的五个音,古代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的I、2、3、5、6。五色指青、赤、黄、白、黑,古代以此五色为正色。此句意为耳朵听不到低音和高音的组合就是耳聋,眼睛不能辨别五种颜色就是目盲。郑玄:“无目目关为之瞽,有目目关而无见谓之朦,有目无眸谓之瞍”。

2.我国历史上对残疾现象的解释

春秋时除盲外,有“聩”(生而聋曰聩)喑、瘸、驼、痴、癫等等。《国语.晋语四》讲“聋聩不可使听”,耳“聩”是指生而聋(天生耳聋)的状况。东汉许慎编的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解释“聋:无闻也”。“喑,吨然无声也”,喑哑合在一起指哑巴。《吕氏春秋‘尽数》中讲“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瘿通痦,

失音病。意思是讲缺碘的水喝得多会秃顶和成为不会说话的人。描述的是因缺碘而导致的智力落后的克汀病人的症状。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礼记、社运》;孙膑与司马迁。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1.我国特殊教育的萌芽

在清朝末年清末,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当时国内兴起的西学中用,兴学校、提倡新学的改革思潮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洪仁玕《资政新编》——兴跛盲聋哑院;郭嵩焘《西洋杂志》——巴黎有教养幼瞽学堂;郑观应《学校》——德国“聋瞽喑哑残疾之人,亦莫不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之躯,立学之法,可谓无微不至矣。”

2.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1)第一所盲校:1874年,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创办“瞽叟通文馆”,后改名为“启明瞽目院”,即现在的北京盲人学校。

(2)第一所聋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查理·米尔斯和安妮塔·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创办“启瘖学馆”。1898年学校迁往烟台,改称“烟台启瘖学校”,即现在的烟台聋哑中心学校。

(3)1912年,张骞在南通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成立南通盲哑学校。

(4)1927年,民国教育部南京市立盲哑学校,我国公办第一所特教学校,又称“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

3.我国早期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教学校出现较晚;大多由外国人创办;发展速度慢、规模小,从1874到1949年间共有42所,学生2380人,教职员360人。

三、旧中国特殊教育的情况

自学。

四、新中国的特殊教育

(一)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时期

自学。

这一时期我国特殊教育的特点:

(1)教育国有:在特殊教育领域,人民政府首先对旧有特殊学校进行改造和整顿。根据接受改造旧有学校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政策,人民政府对旧中国统治当局办的特殊学校实行接管;对接受外国津贴和救济机关中的特殊学校接办处理,从而切断外国教会与我国特殊教育的联系,收回教育主权;对私立特殊学校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接收改造的方针,以加强国家对特殊学校的领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

(2)兴办特教学校:建新的特殊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951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专门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这明确地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的学制教育体制当中,确立了特殊学校的教育事业的性质,一改旧中国把特殊教育排除在学制教育之外,归于社会教育范畴的做法。

(3)制订特教学校教育计划:制定盲校和聋校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出版盲校和聋校的专用教材,推广新盲字,组织开展教学实验。

(4)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师资和组织在职进修等。这期间制定的规章中确定了特殊学校的办学经费标准和特殊学校教职员每月加发工资的15%的特殊教育津贴标准等。这些都为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时期的大发展

(1)加强立法:p71-74

①宪法中有关残疾人受教育的条款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写入残疾人教育的条款,在我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②教育法中对特殊教育的规定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基本法,它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该法第10条第三款规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教育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教育法律也有关于特殊教育的条款。

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1993年10月3l El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指的教师包括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

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7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第15条规定“残疾人职业教育除由残疾人教育机构实施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纳残疾学生” 。

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9条第二款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现在,我国制定的六部教育法律,除“学位条例”外,其他五部都有对特殊教育的规定。

③非教育类法律中对特殊教育的规定

在我国诸多非教育类法律中,有些法律也对特殊教育作了规定。特别是1990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可称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法。其中对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规定如下:“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④教育行政法规中对特殊教育的规定

在国务院颁布的众多教育行政法规中,既有专对特殊教育的行政法规,也有在一般教育行政法规中写入针对特殊教育的规定。这两种形式的法规主要有:

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特殊教育行政法规。

1992年4月4日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特殊儿童少年的入学年龄,特殊教育学校的设置,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有专门的条款予以规定。

2001年6月15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2条中提出:“将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

⑤特殊教育规章

1998年底教育部发布《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这是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管理的文件。

(2)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极不平衡。为了推动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中央有关法规、条例的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不断地召开会议、检查工作、交流经验和联合发布文件等方法来对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进行宏观指导与调控。

(3)扩大规模(类别)与效应

(4)特殊教育的学术研究

组建研究机构和对伍,创办特殊教育学术刊物,开展课题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的变化及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的建议:

1、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特殊教育的门类增多;特殊教育的层次增多;突破了单一模式的办学形式;有了培养特教师资的基地;设立了特教科研的学术团体、专门机构;家长教育;残疾儿早期干预的开展;加强了对残疾儿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有了新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和支持;国际交流日渐增多;以立法来推动和保障残疾人事业的实施。

2、对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的建议:要寻找适宜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农村残疾儿童的教问题;以科学的态度来开展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实验;有计划地对普通班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巩固和推广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成果;引导家长更广泛的参与残疾儿童的教育;特别应注重选拔既有爱心又有事业心的人担任基层学校的校长;使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以及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临床经验;加强特教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吸收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提高全民的辅助共进意识。

第三节 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融合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

20世纪50年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为特殊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大量特教学校、特教办、社会养护机构涌现。同时丰富的社区生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

2.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以人道主义为基石的人权平等思想进一步受到重视。

3.对隔离教育的反思

隔离教育与融合教育个案的试验、思考以及形成的结果比较,促使人们反思隔离教育的种种弊端,并从社会、人道的高度来审视隔离教育。

补充:丹麦一体化教育的兴起

丹麦一体化教育源于“正常化”理念,其正式提出的标志为1969年议会通过的决议案,该议案从法律角度规定实施一体化教育,并对教育领域已开展的一体化教育实践起到保障和促进的作用。该议案规定:小学和初中应开放到能够为残疾儿童提供教学的程度,并最大可能地使残疾儿童生活在普通学校环境中。纵观丹麦特殊教育,不难看出一体化是其突出特征,同时丹麦一体化教育也是一个严格、复杂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应确保:在对儿童个体的能力做以周密考虑的基础上,所有儿童都能从教育中获益,任何儿童都不应被隔离于普通学校环境之外。

如果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北欧诸国为发祥地的“正常化”运动孕育了丹麦的一体化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生根发芽却与丹麦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战后,许多国家加速进行社会变革和狂热追求经济繁荣,相比之下,丹麦被称为“小民主的小国家”,并被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丹麦既摆脱了瑞典那种受良心谴责的所谓的“战时中立”,也免遭了挪威在战时被纳粹占领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因而,战后丹麦经济连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这为教育的财政投入提供了保证。此外,丹麦深远的民主传统、人道主义精神,重视教育对社会繁荣、稳定、进步的促进作用的文化传统,民众对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民主参与机制等,这些为别国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得一体化教育理念能够为国人所接受。

如上所述,一体化教育理念固然与丹麦社会的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其得以在教育领域顺利实施,使其由一种理念转为一种广泛的教育实践,其中残疾学生家长的推动也起到巨大作用。丹麦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更易于接受一体化教育。丹麦全体国民只有500多万,约150万人住在首都哥本

哈根,约1/5的人口分散居住在农村,其余的住在地方小城镇或小市镇。由于居住分散,因此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任务就更加艰巨,残疾儿童数量又很少,他们接受教育必然意味着他们要奔波于更远的学校,而寄宿制的学校又使得家长在他们的残疾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弱化,这与丹麦国教——路德教的传统相背离,路德教的传统一直认为,家庭是进行子女教育的中心,儿童最有意义的一段成长经历是在从事家里或邻里的这种或那种工作的过程中度过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也与丹麦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目标相左,其目标是“与父母合作,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和表现方式的机会,这将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使得家长有可能改变传统的做法,进而选择并支持一体化教育。

二、融合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一)“正常化”与“去机构化”

1.正常化,Normalization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理念是“to help anybody to have a normal life”,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因此应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来“去机构化运动”,并进一步对后来的“一体化”、“回归主流”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20世纪50年代国际特殊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术语。指减少那些为残疾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住宿、教育、治疗或其他服务的机构。反对以往将残疾人集中安置在专门机构的做法。包含3个主要的程序目标:减少进入专门机构的人数;将已在专门机构的残疾人转移到非机构的环境中;改革或减少机构化环境中的机构化特征。

(二)一体化与回归主流以及中国的随班就读

1.一体化 integration,一体化教育 integrated education

又译“混合教育”、“集中教育”、“融合”。英国等西、北欧国家特殊教育界常用的一种术语。含义与“回归主流”相似,为很多国家的学者使用。主张把残疾学生放在普通学生中进行教育,形式有多种,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随班就读和普小特教班如同于此。

2.“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1)定义: 英国称“融合”、“一体化”。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与“隔离式教育”相对。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的广泛倡导,而成为一种新的特殊教育体制的同义语,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受到法律的承认,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2)回归主流的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健全儿童隔离开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回归主流特殊教育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仍将发挥接收和教育残疾程度重、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学生,向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等作用。

(3)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人雷诺(Evelyn N. Deno)提出,是实施特殊教育服务或残疾学生家长选择接受教育形式的一种连贯体系。该模式以残疾儿童为服务对象,提供满足其不同程度需求的各级各类公立学校教育。共分7级。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情况变化,可向高一级或低一级的教育形式转移。因其具有既分层次,又贯通连续的瀑布般特点,常用倒三角形表示,故又称“倒三角形体系”。

(4)最少受限制环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LRE

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中提出的安置残疾儿童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将限制残疾儿童接触健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残疾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的安排在与健全学生在一起的环境中进行。确定教育安置形式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均需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条件,选择最适合其受教育并且与外界隔离程度相对最低的教育环境。

3.随班就读概念

(1)定义: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

(2)随班就读意义:多——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特殊教育;快——有利于适龄特殊儿童适时就地就学;好——有利于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省——有利于节省教育经费投入。

(3)中国随班就读的现状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4》统计:2003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3.64%和66.23%。2004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的残疾儿童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为62.02%和65.35%。

(4)主要问题:缺少支撑体系:立法、行政、制度、教管、理念、资源。

(5)中国发展特殊教育的新格局

(三)全纳教育

1.全纳教育的概念

Inclusive Education,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全纳教育”这一概念。

全纳教育的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

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黄志成,2004)

Inclusive education,译为“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是指在普通学校的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

无论他们有何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他们都必须在正常班级内接受所有的教育。(方俊明,P9)

2、萨拉曼卡宣言关于全纳教育的说法

教育应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所有儿童入学(不管何种残疾、不管何种程度)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学校所提供的人和教育服务应建立在普通教育体系内,应在普通班级内实施。

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儿童需要的一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3.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议

(四)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补充内容:特殊教育模式的转变;对特殊儿童不加分类或少分类;重视特殊儿童权益的保障;正常化原则与回归主流、全纳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家长积极参与特殊儿童教育;重视生涯教育;加强预防残障与研究工作;现代科技的应用;司法当局在特殊教育中的仲裁角色;重视教学服务的品质;对盲、聋、弱智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探索;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合作更为密切;重视成本效益与不同教学策略绩效的比较研究;社会对残障者态度的转变;继续发扬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人皆可教、人人皆有用”,“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本”。

第三章 特殊儿童观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存在与发展,理解并掌握特殊教育的特点和原则,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

教学重点:认识特殊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辩证理解特殊儿童的存在与发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6

导 言 特殊儿童的存在,首先是基于人的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异常决定于生命系统的特征,人的身心异常现象是人的“为特定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特殊教育是为了生命的解放和实现,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是我们理解和做好特殊教育的前提,秉持生命教育思想是特殊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特殊儿童是基于生命的存在

1.人的身心异常决定于生命的系统特征

对生命系统特征的认识,是对障碍作为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物的认识。生命系统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差异的普遍性、生命的变异性。

第一,生命系统具有个体性。生物具有生命,生命是活的,是可变的,因基因、环境、活动等不同而使个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因此个体性与偶然性对生物来说是重要的。任何与生命相关的因素活动都会造成生命个体的异常独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常性,如遗传造成的障碍缺陷。

第二,生命具有层次性。生命是多层次的结构系统,现代生理学研究,把包括人体在内的身体的结构

分为九个层次: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任何一个层次的运动都可能造成系统的异常变化。第三,生命的代谢性和生长性。

第三,生命是不断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处在生长和发展之中,生命变化的机制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一过程发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与异化的相对平和,使得肌体完成自我更新。一旦代谢出了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异常。

第四,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正因为生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能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有机体必然是开放的系统。开放的生命系统,在与外界物质能量的交换中,进行着生命的自我更新、变异和选择。

2.人的身心异常是人的未完成性的特殊表现

无论特殊儿童是障碍儿童还是超常儿童,他们都是特殊学习者,是同普通学习者一样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生命是人的存在的根本属性。基于生命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是人的生命本质特征之一。人的身心异常现象是人的生命未完成性的特殊表现形式。

人的未完成性是指人的活动器官在构造与机能上不像动物那样具有专门化的特点和性质,不具备适合某一特定环境的特殊功能。换言之,人的器官,无论对于哪一种环境来说,先天地都不完全适合,但经过后天的改造,才逐步完善达到都能适应。

人的未完成性既是先天既定的,又是后天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展现的,而障碍则是人的未完成性以“缺陷”形式的特殊表现。因此障碍在人的生命中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3.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育成为人的生存方式

人因为在生物学上未特定化,人的不完善性,才得以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必受制于本能的限制,与环境保持着非特定的开放性关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获得教育既成为可能,又显得必要。教育人类学认为,正是人的未特定化赋予人的开放性,以及所带来的超越生命的文化性,使教育成为人的生存方式。

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首先因为人是可以教育的。人的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可塑性,使人能够根据环境的要求,自我确定同化的信息、作用外部世界的主体机制。因此,人具有巨大的自我塑造的潜力。动物由于生命的特定化,也就失去了可塑性。

特殊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的解放和实现。

二、特殊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

略。

三、特殊儿童的生命存在的对立统一观

1.作为生命现实的存在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2.作为生命共生的存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作为生命缺陷的存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个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二、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

维果茨基的缺陷层次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智力落后儿童全部心理特性(或缺陷)的划分。

认为这些特征与基因的联系多样而复杂,不能全归咎于儿童大脑损伤的结果,不能等量齐观,应区分为第

一性缺陷和派生的第二性缺陷。把对事物的感受性差,缺少求知欲视为智力落后的第一性缺陷或核心特征,

而把记忆、思维、性格等高级心理功能发展不够视为在核心特征基础上派生出的第二性缺陷。最不容易受

到教育和医疗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是第一性缺陷,离开第一性原因越远的症状,越容易受教育和医疗的影响,

发生变化,从而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提出了极有价值的乐观主义观点。——《特殊教育辞典》P282

三、障碍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1.障碍影响身心发展的辨证观:障碍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相对的,主要表现为量、时、点、速上,

与非障碍儿童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障碍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

必须辩证看待障碍对发展的影响,既看到关注负向影响,也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正向影响促进个体的发展。

2.障碍对特殊儿童认知的影响:影响认知的广度;影响认知的深度;影响认知的速度;代偿功能强化。

代偿 compensation, 一种生理现象。结构的破坏导致功能失常时,机体通过调整有关器官(包括病变

器官本身)的功能、结构以代替和补偿,使机体趋于新的平衡和协调。机体的这种能力通过积极的锻炼可

以提高。如盲人失去视觉,经过训练或反复运用,其听觉、触觉可部分地代替视觉功能。P7

3.障碍对特殊儿童语言、思维的影响:往往引发言语/语言障碍;造成语意不合,难以形成完整的概

念;思维概括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4.障碍对特殊儿童情感、个性的影响:自我中心与特惠要求;惰性心理与好奇意识;多疑偏激与冲动

急躁;情商淡化与体验浅滞。

四、特殊儿童发展的对立统一观

1.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1)发展的可能性:生命的发展规律证明有机体有着无穷的生命发展能力。 生命的成长也是

应然的发展,特殊儿童通过教育在理论上也应获得相应足够的发展。

(2)发展的现实性:

缺陷补偿——促进生命的现实发展

潜能开发——实现生命的现实发展

现实典范——确证生命的现实发展

2.发展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1)发展的有限性:个体对于群体发展的有限性;个体自我发展阶段的有限性;个体对于生命存在的

有限性。

(2)发展的无限性:个体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生命存在,发展就不会停止。生命相继的发展连

续性是无限的:生命的发展总是一代超越一代永不停步。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教育

一、特殊教育主要任务

1.缺陷补偿——促进生命的现实发展

(1)缺陷及缺陷补偿的定义

缺陷:impairment,是指心理上、生理上或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或功能的任何形式的丧失或畸形。

deficiency,器官或组织的损害导致生理或心理机能的异常。有时与“残疾”、“障碍”等词通用。 P7

缺陷补偿:deficiency compensation,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程度和范围调动机体潜能弥补、代偿(替

代、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和功能。

(2)缺陷补偿条件

①内因条件:主要依赖于生理的互补代偿(望梅止渴、目朦而音准)、心理的互补代偿(音乐感的耳朵可以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广)。

②外因条件:主要依赖于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科技(电子耳蜗、导盲犬、点显器)和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备)。

2.潜能开发——实现生命的现实发展

(1)潜能:机体潜在的发展自能力

(2)多元智能——潜能开发的理论依据

(3)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特殊教育观

多元智能的含义 语言与言语 linguistic

数理逻辑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字运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能力

logical-mathematical

空间 spatial

音乐 musical

身体运动 对节奏、韵律的感受、欣赏、创作和表达能力 支配肢体运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 对空间、线条、形状、颜色等视觉的辨识、表现、想象能

bodily-kinesthetic

社会交往 interpersonal

自我认知 intrapersonal

(二)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

1.确认生命价值(平等性)——确保充分的公民权。失能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包括异常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与其家庭成员都有权充分参与国家生活。

2.积极的教育期望(发展性)——怀有更高的期望。“残”不意味着“废”,学生有许多潜能,发掘这些潜能不仅可能而且能变为现实,其关键在于给予学习、生活中的支持。

3.开发身心潜能(生产性)——发挥优势智能。

4.提供参与机会(融合性)——相信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服务于家庭、学校、朋友、社区。我们需要发展提供这些服务的机会。

5.引导自我选择(独立性)——提供控制和选择独立自我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1.零拒绝Zero reject:没有被排除在外的学生

2.无歧视评估Nondiscriminatory evaluation:公平的、没有偏见的评估

3.适应性教育Appropriate education:个别化的、伴随相关服务的教育

4.最少受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通向普通教育

5.合作与支持 Cooperation and support:依赖于全社会的力量

6.共同参与Parental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参与做出教育决定 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待人处世、接物能力 自律自省能力



范文二:特殊教育说课稿——(语文)

各位评为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我自己做》,在接下来的是时间里,我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思想(教法与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内容

首先,我对本课进行简要分析。《我自己做》是人教版全日制培智学校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生活化的记叙文,讲述了小主人公胡小波在遇到反复演算却终不得解的题目时,婉言拒绝了同学要给自己看答案的好意,坚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通过反复地仔细审题和专心计算,胡小波同学最终取得了成果,得到了自己的答案。课文结构清晰,情境生动,插图逼真,语言简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智障学生智力发展迟缓、水平低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等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

A组:能够正确认读生词语,理解其在本文中的意思;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内容;认同文中小主人公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拓宽问题解决思路与策略。

B组;能够在教师领导下,认读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C组:借助课件或插图初步理解课文意思,并鼓励其参与发言,积极思考,融入课堂。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探索、合作的乐趣和发散思维、发现知识的喜悦与成就感。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遇到困难勇往直前、依靠智慧努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坚持不懈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够读准字音,书写正确;理解课文大意,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认同并内化坚持不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品质,促进合作意识,培养交流能力

四、说设计思想(教法与学法)

说理念:本课的设计理念是“愉悦课堂,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对象是特教学校的智障学生,他们智力发育迟缓、水平低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观察、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和保持。因此在设计时准备以文本为载体,以音乐、动画、情境模拟表演以及多媒体辅助课件等情景串的形式贯穿课堂。采用多种游戏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真诚、爱心、耐心和有效的教育机智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力求使学生在愉悦、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生存能力。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智障学生的上述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选择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游戏、情境模拟等生动、活泼的学法,让学生在说一说、演一演、练一练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五、说教学设计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播放《孔子》(专注读书)《我能行》动画片片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课件辅助,学习文本。

1、录音朗读,整体感知。

教育实验表明,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学习新材料,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初读课文采取播放朗诵录音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本文的三个场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单独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有利于缺陷补偿训练、毅力磨练和想象力的激发。

2、抽丝剥见,分析、完善。

将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事情发展脉络,借助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情境”、“情境冲突”和“困难克服”。接着学生跟旁边的小伙伴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并试着加入礼貌用语,体验前后差别,熟练掌握“请求”与“拒绝”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律动康复,身愉、心悦。

根据韵律、肢体动作对人体情绪调节、心理调整的作用,结合智障儿童注意力不易维持、喜爱唱跳等特点,课件出示《感恩的心》手语操,师生一起边唱,边跟着节奏做手语动作。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休息,注意力得到舒缓;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肢体协调,促进心、脑、手的和谐发展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合作、发散。

根据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性。这个环节是在学生熟练文本,学会了一定的表达模式和问题解决策略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择两难情境,如本文情境、“喜爱的动画片马上播出,可作业还没写完怎么办?”,旨在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灵活的交际能力,锻炼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

六、板书设计

我自己做

小波:解不出题 小文:解完题目,欲提供帮助

(着急、汗珠)

↘ ↙

拒绝帮助,独立钻研

(仔细读题、回忆讲解、专心演算)

解题成功

各位评为老师,本节课我根据特教学校学生特殊性、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积极鼓励、及时反馈力,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认识,体验积极情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范文三:特殊教育教案

主题一 学前儿童游戏概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

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国外游戏理论概述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说 “剩余精力”说

1.代表人物

席勒 斯宾塞

2.主要观点

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3.评价

(1)消极 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

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B.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

(2)积极

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 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能去游戏

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

(二)松弛消遣说 “松弛”说

1.代表人物

拉扎鲁斯 帕特里克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三)预演说 “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

1.代表人物

格鲁斯

2.主要观点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3.评价

(1)积极

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2)消极

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对于这一点不能有很好的解释。

(四)复演论

1.代表人物

霍尔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3.评价

(1)积极

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的内容不同。

(2)消极

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1.理论基础:人格构成学说

本我 快乐原则

超我 理想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2.主要观点

A.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B.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二)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1.帕勒的角色动机说

角色的选择完全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

2.蒙尼格的宣泄说

观点

游戏的价值 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

(三)艾里克森的游戏观点

1.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

游戏能够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本我)和社会因素(超我)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使人获得理想的发展。

(四)游戏治疗理论 儿童游戏治疗

(1)什么是游戏治疗?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

出他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和创伤,所以游戏治疗对于儿童就好比咨询辅导、心理治疗对于成人一样有帮助,有疗效。

(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

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里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一般而言,如果经由父母、老师的观察或专业人士的诊断(小儿科医生、儿童心智科、精神科大夫等),发现儿童的确有适应上或学习上的困难,游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荐。

(3)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

大抵而言,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皆适合(约3-12岁)。

(4)游戏治疗的疗程

游戏治疗所需的疗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4-6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8-16周或更长。不论疗程之长短,儿童皆能从游戏治疗中增进自我概念,学习自主性,自我控制,及更恰当表达情绪、需求的方式。

1.分析性游戏治疗

2.发泄性游戏治疗

3.关系性游戏治疗

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第二节 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一、 幼儿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1.表情

2.动作

3.角色扮演

4.言语

5.材料

(二)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或成就感

4.幽默感

5.生理快感

(三)游戏的外部情景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二、 儿童游戏的分类

游戏分类的方法

A. 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1.感知运动游戏(联系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B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柏登的分类

(1)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

(2)旁观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协同游戏

(6)合作游戏

C.按照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创造性游戏:角色、表演、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游戏。

第三节 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重要他人:

1.从教师影响的特质来看:

由于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员,较之父母对子女影响的零散性、随机性、偶然性,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更具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2.从教师与儿童的关系的性质上看: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多地把教师作为模仿、认同对象,使教师的影响效力倍增;

3.从游戏自身的特点来看:

教师能够在游戏中看到最本真、最直接的儿童的发展,也找到了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和帮助儿童的最佳切入点,成为最有机会了解真实的儿童的重要他人;

4.从时间角度看:

儿童入园后,每天与老师度过5-8小时,游戏在其中占据了最多的时间,因此在时间维度上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

三、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1.教师介入儿童游戏能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

2.教师介入儿童游戏可以提高儿童游戏的水平。

教师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参与游戏

1、游戏内容贫乏无聊时,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游戏时

2、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发生冲突,自身难以解决时

3、教师对幼儿的部分游戏行为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时

教师的不适宜介入也会影响儿童游戏价值的发挥:P57。

四:游戏介入的基本策略:

为不同的年龄班开辟不同数量和内容的游戏区;

在不同的游戏区开设有挑战的发展区;

将游戏纳入到一日的作息制度中;

遵循游戏区指导基本流程;

选择游戏观察目的及工具。

主题二 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实训目的与要求]

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在角色的扮演、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以及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各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掌握组织与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方法、要点,能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评价。

[实训内容]

让学生清楚知道角色游戏的特点与结构,掌握草原上的小羊游戏、金锁银锁游戏、小鹿种青草游戏的基本结构技能及指导,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教,在试教过程中学习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

导入案例:

娃娃家: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会想出很多成人的事来模仿,如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

照相馆:小朋友戴上摄影师的工作牌,拿起了照相机招呼其他小朋友拍照??

问题:以上游戏属于什么类型?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2)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区别

Q: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求小朋友扮演角色,这两种游戏中的角色有什么区别呢?

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

情节:现实生活的印象

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

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反映的是

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在文艺作品的

基础上自己想象、创造。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

特征:1、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1)扮演角色的性质:

第一类:机能性角色

通过模仿范例( 模仿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如,司机 ——方向盘的转动;

交警 ——手臂的挥动;

医生 ——听诊器、注射器的使用;

解放军 ——小军帽、腰扎皮带;

骑马 ——竹竿,跨在棍子或杆子上,一颠一颠地奔跑等。 第二类:互补性角色

Q:互补性的角色有哪些呢?

①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如,妈妈——孩子,医生——病人,理发师——顾客,老师——幼儿。 ②幼儿往往喜欢担任占主动地位的一方。

如,母子中的母亲,医生——病人的“医生”,理发师——顾客的“理发师”,老师——幼儿的“老师”,另一方一般均由假想对象玩具娃娃担任。 ③这种角色选择、扮演都多发生于成人——幼儿之间,而很少有幼儿——幼儿之间的。 如,游戏中很少有“朋友”这种在幼儿之间发生的角色。 第三类,想象性的或虚幻性的角色。

主要来源于故事、童话、电视、电影等文学作品中,但并不是全部角色的再现,只是扮演其中的角色,迁移至现实生活中。

eg:《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白蛇传》中的许仙,《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2)幼儿对于角色的扮演是有“选择性”的。

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母亲、父亲、解放军、警察、司机、医生、教师、营业员、理发师。

男女性别差异:男孩更爱扮演父亲、叔叔、司机、警察等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角色。女孩更爱扮演妈妈、医生、护士等。

受经验影响:另有研究表明:住院的孩子比不住院的孩子更倾向玩医生看病、打针等游戏。

(3)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与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Q:积木、沙、树叶、草、石头可以假想成什么?

3、假想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

儿童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听诊器、方向盘等,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如,医生看病、司机运乘客、送小孩看病、去公园玩、去串门、做饭、买菜等,

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某一动作的翻版,而是概括的、压缩的动作。 如,为病人看病、妈妈抱娃娃、喂娃娃等是医生、母亲动作的概括。 Q:什么是游戏规则?你能举例吗?角色游戏有游戏规则吗?

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游戏中的规则是明显的,制约着每个参加者的行动,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但是在角色游戏中,规则是内隐的,包含在每个角色中。

如,正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应有的动作、态度,及别人与之的相互关系、语言、声调、思想感情等,就是角色游戏规则。

孩子们有时虽然知道自己是在游戏,是“假装”的,但他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再现他们所观察到的人们的生活活动。

常见孩子说:不是这样的,医生看病要先挂号,才开药,先用酒精消毒,才打针,等,正是内隐性规则的体现。

5、游戏主题的社会性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环节与要点

(一)角色游戏的前期准备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参观、看图书、听故事、旅游、参加社会活动等)

2、提供适合的场所及丰富的游戏材料。

1),设置相对固定的游戏场所

2),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

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角色游戏的现场指导

1,鼓励和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

2,教会幼儿分配游戏角色。(自己报名、推选、轮流)

3,观察幼儿游戏,参与幼儿游戏,给予适宜的指导。

(三)角色游戏结束环节的指导

1,愉快地结束游戏,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游戏时间快到时,提前提醒幼儿,让幼儿做好准备。

注意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

2,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评价游戏,丰富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三、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是:

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

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的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 变化性——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1、小班

(1)特点:小班儿童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

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

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

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儿童之间相互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与同伴玩相同的或相似的游戏。

(2)指导

①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

的成型玩具,避免儿童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儿童平行游戏的需要; ②教师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儿童游戏,也可以游戏中角色身份加入进游戏中,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

③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④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

2、中班

(1)特点:中班儿童由于认知范围的扩大,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儿童丰富多了;

处于联合游戏阶段。

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却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

中班儿童在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的归属感,他们首先会给自己找到一个角色,然后带着这个角色去做所有想做的事。

表现出游戏情节丰富,游戏主题不稳定,儿童在游戏中频繁换场的现象。

(2)指导

①根据儿童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儿童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

②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儿童游戏的情节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

③通过讲评游戏引导儿童分享游戏的经验,以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 ④指导儿童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以便帮助儿童进一步与同伴交往,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

3、大班

(1)特点

大班儿童游戏经验相当丰富,在游戏中能主动反映多样的生活经验。 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反映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2)指导

①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的材料及场地。教师一般较多地用语言来指导大班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②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开展游戏提供练习的机会和必要的帮助;

③允许并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游戏讲评,让儿童充分地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学会学习和创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

4.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与合作方法。

直接呈现发:如面带微笑,使用礼貌用语;

简介呈现发:通过反面事例,让幼儿讨论,最后引出交往技巧—与人协商。 合作方法:可以用表扬、榜样、强化的指导幼儿合作。开展游戏前,应与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问题要协商解决;当材料不足时,可以轮流或共同使用;当自己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寻求同伴或成人的帮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5.观察游戏。

6.结束游戏

游戏时间快到时,提前提醒幼儿,以便做好结束游戏的准备。 选择好游戏结束时机,最好是在幼儿兴致转低但还保留游戏兴趣的时候。 游戏结束的形式注意趣味性。如超市到点要关门了,影楼下班时间到了。

7.本环节重点指导方面

围绕本次游戏目标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要预设游戏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四、分享交流

(1)让幼儿畅谈游戏中问题解决的成功经验,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分享自己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如何履行角色的职责,感受遵守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的重要。教师要帮助幼儿梳理、提炼游戏经验。

(2)留有游戏余兴。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发现游戏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鼓励幼儿对出现的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下次游戏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需要增加哪些材料等。

五、游戏结束,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第一次参加“宠物生活馆”游戏的体验。

(1)启发幼儿说说你给小狗取的什么名字?你认为那只小狗的名字最好听。

(2)下次玩游戏你还需要什么?(还需要有更多的宠物;小狗没有食物吃等),以增强游戏兴趣。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尝试用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开展游戏,感受照顾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和乐趣。

(3)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

(4)指导策略

①交流可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方式。

②根据游戏主题选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促销券的展示,商品销售情况、情节展示等)

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④引导幼儿收拾玩具注意年龄特点。小班培养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的意识,以教师为主,引导幼儿给予部分帮助。中班培养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的能力,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大班培养幼儿独立整理游戏材料的能力,教师给予一定的督促。

实训作业:

模拟游戏组织:设计一份角色游戏教案,模拟组织幼儿进行一次角色游戏。 要求:

1、游戏教案要求格式规范,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合适的活动内容、活动准备以及具体的活动指导。

2、准备游戏所需材料或替代品。

3、模拟游戏组织中,至少模拟2个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4、模拟组织幼儿对游戏进行讲评。

范文四:认识水果教案(特殊教育)

认识水果教案

课题名称:认识水果

授课班级:培智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形象、直观演示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轻度学生认识四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即(苹果、香蕉、橘子、梨)掌握“这是……”、“这是......颜色的……”的句式;中度学生认识四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并会说“这是……”的句式;重度学生认识四种水果的名称及颜色。

2.发展目标:通过观察以及动口、动手能力,提高轻度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通过感知觉刺激,提高中、重度学生发音的准确性。

3.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树立自信,提高生活常识技能来补偿缺陷。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学习,用适合每个学生的目标来挖掘他们的潜能

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所确定的本课教学重点为:使学生认识四种水果,并会说“这是……”、“这是......颜色的……的句式。教学难点:让语音障碍学生清楚表达所学内容 师把PPT定位至第一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跟水果有关的歌曲,在听之前呢,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听完以后,你们要告诉老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水

果的名字。大家可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哦。(播放水果歌,2分钟) 师:好啦,歌曲听完了,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呢,你们在歌曲里边都听到了哪些水果的名字,请同学们举手回答。(生自由回答:苹果、梨、西瓜、香蕉、葡萄等)

师:哇,这么多的水果,老师都快流口水了,大家想不想吃啊? 生:想

师:今天啊,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种水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认识水果)

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告诉老师,这是什么? 生:苹果

师请一位重度同学站起来说:苹果

师:我们把这句话说完整:这是苹果

生重复:这是苹果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说,XX(轻度),这是什么

XX:这是苹果

师:真棒,XX同学声音洪亮,清晰,我们一起来给她鼓鼓掌吧 师生齐鼓掌

师:还有没有同学愿意站起来说一说呢,请举手

师再请一位轻度、两位中度学生起来说:这是苹果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香蕉):这是什么

生:香蕉

师:应该怎么说啊,举手回答

生站起来:这是香蕉

师:同学们,他说得对吗,非常正确,你真聪明,还有谁愿意站起来说一说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师一一出示西瓜、梨的幻灯片,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的句式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哪些水果,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就请一位聪明的同学给我们说说吧

生:苹果、香蕉、梨、西瓜

师,真不错,老师的问题又来了,看看,(定位至苹果颜色的幻灯片) 师:这是

生:这是苹果

师:那这是什么颜色的苹果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红色

师:我们把这句话说完整:这是红色的苹果

生重复:这是红色的苹果

接下来师再请几位轻度的学生说这个句式:这是XX色的XX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图片(出示香蕉颜色的图片) 生:香蕉

师:这是什么颜色的香蕉呢,请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这是黄色的香蕉这个句子

接下来的环节,师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是绿色的西瓜,这是黄色的梨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现在我们要做个小游戏,叫做:水果对对碰,老师这里有一些自己画的水果图片,在这个盒子里呢,是一些我们爱吃的水果,一会儿老师拿出水果图片,请一位同学在盒子里面拿出对应的水果,而且还要说出它的名字和颜色,如果完成了这些任务,老师就会给那位同学发好吃的。现在开始吧,谁想试试啊 生举手,老师选一位同学上前。

师拿出一张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你在盒子里面拿出这个水果

生在盒子里拿出水果,并说出:“这是苹果,这是红色的苹果”的句式

师:大家说,对不对

师在图片下方板书:苹果

我们一起来给XX同学鼓鼓掌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

接下来师生重复以上步骤共同完成水果对对碰的游戏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是该发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了,那大家猜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吃的呢

师拿出装有切好水果的果盘:你们想吃吗?

生:想

师给同学们分发切好的水果请同学们品尝,等同学们尝完,师:你们刚才吃的什么啊,谁来说说

生自由回答问题

如果时间足够,给同学们放映有关水果的动画片3分钟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苹果、香蕉、梨、西瓜,并且知道了它们的颜色,大家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好了,下课吧

范文五:谈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下文分析了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生活实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影响方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价值等几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如果从培养目标上来考虑,特殊教育学校同普通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目的是让特教学生可以做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正常人一样共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特教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属于听力有问题,听力障碍则又会导致语言障碍与心理障碍,会极大地抑制儿童智力与潜能发展。通常所说的因聋致哑、因聋而痴便是此意。语文是交流工具,更是是思维发展的基石,只有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语文水平更高,才有可能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曾经指出:生活和教育从来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新课改也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在新课改观念带动下,我认为需要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同生活实践相互结合,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及文字本来都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语言是极其讲求内在神韵的,如果失去了生活中的形象感知,是无法得到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的;没有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学生又如何可以享受好作品带来的阅读快感,怎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好文章。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聋生因为听力方面的障碍,要依赖视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知器官实现同外界事物的交流,这就更加强调了生活的学习源泉作用,强调了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延伸效果。可以得出结果:旧有的讲解与灌输型教学对于特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学习活动必须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将教科书、课堂、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处,给学生以感知自然、感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事实、人物、过程的交流中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习得知识。必须使特教语文回归到多彩的现实世界里面去,以现实激发衍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欲望,与此同时把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主体需要,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自觉地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二、生活实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影响方略

(一)认真观察生活细节

在特教语文教材里面,很多课文都是基于生活实际而编写的,常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为例子,但因为特教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而未能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往往无法认识到教材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日便关注学生生活积累的问题,认真指引学生留意生活细节、指导其做好观察笔记。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用观察过程与观察笔记来发现生活里面的现象及深层次规律,继而给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打下基础。比如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对下雨之前各类小动物的特殊活动情况加以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细节做以记录,在学习到“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记录的观察内容,大家都可以体验到观察与学习的成就感。这种做法,使学生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应对,而且也能养成特别优良的学习习惯,切实提升其观察力与理解力。

(二)进入生活中加强体验感觉

毫无疑问,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惊奇与值得自豪的知识内容,在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提升欢乐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种活力与激情的展演。对于很多特教学生来说,可能在学习能力欠缺的时候,却更富于一种表演精神,而教材里面又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节平台。在教授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时,可以使特教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编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节,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堂上的生活经验提醒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词句明显同学生经验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的讲解时,应当有意以各类教学方法实现场景描绘,把课文里面所描绘的情景同现象情景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程度。当讲到低年级看图学词“春天”这节课时,可以预先做好准备,给学生展现出春天的图画,让图画带动学生的生活化联想,也可以用踏青、郊游并拍照的办法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自己活动的现实场景,促进学生在多个角度理解春天来了的内涵。在朗读训练环节,虽然句子不多,但是学生们便依然可以读得很认真,在沉醉表情里面可以发现,学生真正在课堂同生活的结合中感受到了美的意韵。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价值

(一)改变普通多媒体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与教学方法毕竟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别,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当重视这种差别,而加以适当的方法转变。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在声音选择、图片衬托、视频补充等方面加以强化,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部分内容时,除了准备常规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将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引入其中,视频内容越丰富越真实所起到的效果就会越好,如果感觉学生对此有很大兴味,还可以重复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注意多媒体技术对特教学生理解能力的恢复作用

特教学生存在先天身体机能缺陷,但是却同时拥有正常孩子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视觉缺陷学生,听力一般很强,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学生,模仿水平较高。按照补偿缺陷的教育理论,当对这些有障碍学生实施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其强项因素,培养其学习情感,使学生可以将生活想象同教材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培养理解能力恢复水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动画片。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边看边跟说台词,有的则会不自觉地做出相应动作,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在欣赏完动画片后,教师可以马上发问:大家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动物们都在什么位置?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反响积极、表现热烈。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将小猫、蝴蝶、蜻蜓、鱼等图片依次粘贴到黑板上面,再在图片旁边标出相应的汉字,教学生认读。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继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小猫钓没钓到鱼?小猫对妈妈讲了什么话?猫妈妈怎么告诉小猫的?学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组成小组,对动画片进行欣赏性讨论,并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直观展示效果,再加上关系密切的板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得到充分激发,继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总结: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动口、动身的全面协调学习,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适应社会的沟通平台,为其继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是神圣的,特教教师的神圣光环下又添加了辛苦两个字,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学习、认知生活,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2]郝良霞.小步子细分课堂,多练习强化巩固:培智语文《寄信》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9).

[3]张蔚.低年级趣味课堂培养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11(12).

[4]王春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7).

[5]李兰.挖掘教材资源,构建高效课堂[J].语文学刊,2012(16).

[6]高超.活动教学让智障儿童识字课堂“活”起来[J].现代特殊教育,2011(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特殊教育学校)

范文六: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论文

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摘 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37-01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

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

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

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孩子们活动的情景,之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给孩子们展示“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可以让他们观赏更多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活动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

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特殊教育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范文七: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摘 要: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语文教学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说、读、写、思维、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引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应用,让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与情感 技能与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听、说、读、写”的应用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考虑学生不同身心状况的基础上找到最科学的授课方式,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一、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特教学校语文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首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课本选材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在这一方面,许多特教专家们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无本教学、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材料。如“让学生写日记”、“书信”、“请假条”、“留言条”等均可成为学习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和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以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再在应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活参与,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只有融合了情感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人对于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智力上的障碍就等同于傻、反应迟钝、好坏不分等。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心理敏感度一定程度上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仅仅是因为他们往往在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往往无法精准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想法,从而给我们造成心理上的错觉,忽视对于他们心理的抚慰和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和学生交流情感。此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变化,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树立危机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从特殊学校的教育看,其承载的使命甚至比一般的正常学校要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更特殊,他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和健康的孩子们是有差异的,也需要自我成长甚至比身体健全的人需求更迫切。只有接受较有效的学校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前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否则,这些特殊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会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   特殊学校的教育任务更重,教师责任当然也更大。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被称为工具性的学科,读书、识字是这些孩子们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文学科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及时地了解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新要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断地更新和充实;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高效,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四、尊重主体地位,积极调整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即要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也是如此,特教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使这些身体上存在一定缺陷的个体在学校有效教育的培养下最终成为社会群体中合格的一员,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因此,对于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本着务实的原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尊重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方便学生适应社会;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主动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其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总之,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走近学生,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引领学生发现、创造,这样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代特殊教育,2007(3).   [2]于文.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丰富内涵.现代特殊教育,2007(6).   [3]谭智晖.浅谈聋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现代特殊教育,2003(1).   [4]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5]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4.   [6]罗智慧.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率途径的思考.特殊教育,1995(1).

范文八:(特殊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钟炽冰

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与说明: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汉语拼音:利用早读、课前预习、上课抽读等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②字词记忆: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③课文朗读:抓好课前预习、逐渐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运用范读、听录音读、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④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 1

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品质、发奋学习等的教育,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学习方面的教育。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家乡变化进行一个图片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把学过课的文可以延伸到家庭,说说自己在家的体验,学会感恩,让学生 既学到知识又品质良好发展。

三: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课前,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确实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同时,为了备好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课件或者自己加工、自己制作一些必需的课件,在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 2

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没兴趣听课,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非常难忘的,在深钻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五、存在问题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汉语拼音掌握不牢固,生字词、练习中的成语记得似是而非;

2、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差,没有耐心去认真阅读理解。

3、书写不规范的学生有一少部分,作业格式不规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好的教师就应该多下苦功夫去研究教学教材,多花心思去和孩子们接触,探讨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不足之处,真正和孩子融为一体共同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意义,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3

范文九: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马鞍山特殊教育学校聋部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09—2010学年下学期)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奠基”的办学理念,着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能力两方面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努力提高教育教研水平。 我们教学的是一个特殊的对象,他们的语文能力每一点提高都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在本学期里我们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进行培养。 具体措施及内容

(一)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师生发展。

隔周三为语文教研组业务学习活动时间,继续组织语文组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深入领会其精神,重视学习语文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鼓励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语文教学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学习。主要安排如下内容: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

中吸取知识。

(2)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

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

程中积累和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2、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结对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规定次数,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

要多听课。

3、公开课:鼓励教师上公开课或常态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开一节课。做到骨干教师引领和任课老师的努力相结合;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并收齐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反思等)存档。

4、开发校本课程。根据目前课程与教学情况,鼓励教师立足于课堂和教学实际,开发职教、心理健康、综合实践课课程,以及语文数学(乡土教材)校本

课程的开发。

(二)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常规要求)熟悉本册教材,理清知识点,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后反思不要走过场,要写出

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亮点之处等。新进教师、青年教师的教案应较

详细,应有较详细的教学过程。

2、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老

师板书写规范字。鼓励写课后教学反思。

3、作业: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体现“分组分层”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

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做好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要因材施教,按个案计划进行个别辅导,分析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积极鼓励,做好分

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2010年6月24日

范文十: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探微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需要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起来。文章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总结出特殊学校语文能力获取的顺序和通过学习最终能够收到的效果。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措施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尤其应侧重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尊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问题提出

对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符合特殊教育目标。应该根据特殊学生的能力,编制特殊教育语文教材、课程标准等,以满足特殊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在特殊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首先进行语文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即包括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二、尝试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愉快教学模式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唤起学生兴趣

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尤其是对于身体有却显得孩子来说,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真心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是住宿生,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我们的教师需要在生活上给这些孩子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用关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体会到深深地爱,他们一般不会想家,会特别喜欢在学校生活,有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关爱,还需要多给学生爱护,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尊心,激发积极上进的欲望。对于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过严格,更不能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恰当的要求,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对待;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没有责任心,对这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2.巧妙运用直观教学

弱智儿童自制力较差,如果想使他们一直专注于教师讲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同时需要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给弱智儿童多种刺激,有利于为弱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弱智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弱智儿童轻松学习。弱智儿童对语文充满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接触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实践,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述出做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弱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心理重建

1.激发学生多问

学生进行学习实际是在心理上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善于提出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才有利于问题很好地解决,而且对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大价值。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特殊教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多说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是把学生内心的想法、情感用语言的形式与外界的沟通。说的过程是弱智学生在对语言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语言的过程,能够体现出弱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弱智学生先天性大脑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后天受到的教育不足影响,导致弱智儿童在思想上一般都比较迟钝,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的反应都比较慢,口齿不清、发音不清晰,语言表达困难等影响这些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说话能力上的训练,可以为这些孩子组织一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机会。如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说的机会给我们的孩子。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侧重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去把握意思。这样既有利于发展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这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自主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读”“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语文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孩子对不懂得知识提问,教师耐心解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利于鼓励他们自主为自己确定学习的小目标。读是锻炼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说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这些孩子能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

四、结语

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孩子的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得到锻炼,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所收获,促进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燕.培智学校语文教育套件使用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8(24):109-110.

[2]索朗达瓦.特殊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方式与思考[J].读写算(教研版),2013,1(4):130-131.

>>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nzmb.com/yuwen/72569/

上一篇:[语文教案检查记录评语][教案检查记录评语]教案作业检查评语
下一篇:[人教版五年下册语文]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战风车教案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案]特殊教育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能学习网_免费的学习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